《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地坛公园(3)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地坛公园之三
如前所述,地坛也称方泽坛,在北京人看来早已习以为常了。
那么,地坛与方泽坛有何区别呢?直率地说,地坛包含着方泽坛,方泽坛则是整个地坛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点……
关于方泽坛,也就是地坛建筑艺术上的成就,我们也查阅了相关资料,有关资料介绍说,地坛建筑艺术上的又一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上。我们记录的文字如下:

地坛公园
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这主要是: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
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节奏:当他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他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俯瞰尘世之感。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这里还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创作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
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到地坛是8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这种人行进间持续时间久暂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人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油然而生。
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统治万民的法统。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
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时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上述构思与设计。
这里我还要补充说明一句,上述这段话是笔者原汁原味地记录了相关史料中的一段文字。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