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近北京钟鼓楼(4)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北京钟鼓楼之四
透过相关资料和实地踏查,我们还注意到,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其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据说有“钟王”之称。
另有资料介绍说:其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可以传播数十里远。原先钟楼内悬挂的并不是这口钟,而是同样为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铁钟,但因为音质不佳,后来才改用铜钟。据介绍,原来的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经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了。
谈及钟楼,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我们不妨在此也叙述一下,根据传说故事和相关资料记载,笔者记录了如下文字:在钟楼附近,曾经还有过一座金炉娘娘庙,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原来是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儿。

北京钟鼓楼
传说有这样一位工匠的女儿,她为了能让自己的父亲顺利地完成铸钟任务,而舍身跳入了极其高温的熔炉,她的这一举动,才使其父亲终于在规定的期限内,铸造出了符合要求的铜钟来,但目前该庙已经仅存遗址了……
叙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再围绕关于“晨钟暮鼓”这一话题与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我们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记录了明清的一些相关规制,也就是说,钟鼓楼每天两次鸣钟,寅时的称为“亮更”,戌时的称为“定更”。戌时开始在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这被称作“晨钟暮鼓”。
另外,据相关资料介绍,时间到了1924年以后,随着钟表的逐渐普及,钟鼓楼也不再用来报时。但到了2001年的岁末,为庆祝新年,才重新鸣响大钟和更鼓(仿制)。当然,此后也偶尔会为有关大型庆典或重大旅游活动等,奏响钟鼓,但这一定不是常态化或经常性的。
还有,昨天和前天我们曾经陈述或向大家介绍过,钟楼和鼓楼是北京城最高的古建筑之一,对研究明清两代的建筑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仅如此,而且它们正处在古城中轴线的北端,和南面的景山遥相呼应,互为借景,无疑,这也是研究北京城规划布局的重要实物资料。从这个角度说,其意义也是比较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