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24日,大连外国语大学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于立极先生来到万松浦书院进行访问交流,并接受了万松浦书院网站的采访。
采访者:万松浦书院网站海林(以下简称海)
受访者:于立极(以下简称于)

海:听说您曾经的第一梦想是做侠客,能和我们说说当时的情况吗?您又是如何走上儿童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
于:小时候,我是个安静的孩子,买东西从不插队,更不喜欢打架,以致于父母担忧,我在这个充满残酷竞争的世界里怎样活下去。因为天性文弱,会被被同龄的孩子欺负。当时一部风靡大江南北的电影《少林寺》,让很多孩子走上练武强身之路,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开始盛行。我看了以后,觉得自己也能写,于是开始创作小说了。13岁的那年暑假,我写了一部三万字的武侠小说。那时每天晚上父母睡觉了,我还在勤奋笔耕,搞得父母很是高兴,却不知并非在学功课。小说写完后,我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比班里的同学明显高出了一大截。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是因为功夫而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因为年龄小,只能写好中学生活,于是把自己的创作归到儿童文学。之后发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为了疗治国人精神,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成型,改变甚难。从塑造孩子的心灵入手,达成提升民族精神的理想,是切实可行的。于是,一直在儿童文学的田野里耕耘到今天。
海:现在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可以说铺天盖地,色彩缤纷,但孩子们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作出选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于:人们常说素质教育,核心是什么?有识之士认为是独立的人格与精神,因材施教与思想创新是方法和表现形式。
既然阅读是为了素质教育,那么选择也就有了依据。多读经典和专家推荐作品,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既要读文学作品,也要读历史典籍,还要读人物传记……文学作品可以学到优美文字和提高情商,历史典籍可以了解文化脉络与社会变迁,人物传记可以激发理想并励志成才。

海:近百年来,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引介到中国,但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却鲜少被译成外文,您认为该如何让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
于:让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一直是我的人生理想。2015年10月,我参加中宣部和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儿童文学作家和骨干编辑培训班,会上海飞先生说"要寻找精通两种外国语言的翻译家,以备将来推荐成为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人选。"为此,我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中国外语高校首家专业的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中心采用梯队建设模式,从本科、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各有任务和发展方向。在深入研究中外儿童文学的同时,对师生进行"文学创作+翻译+研究"的三合一创新人才体系培养,通过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促进外译水平,为培养未来高级翻译人才服务。
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外本科及研究生在20余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童话、译作、评论、论文等近70篇;出版文学原创、译作70余本;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响应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倡议,组建"抗疫童书翻译团队",70余名师生志愿参与中国童书外译项目,翻译英、日、韩、葡、意、阿6种语言童书电子版,在"生命树童书网"免费供全球青少年阅读。
接下来,我们会加大对外国留学生的培养力度,提升母语翻译水准,让他们成为助推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生力军。

海:2014年,被誉为"中国首部写给孩子的心理咨询小说《美丽心灵》"出版,请问您将心理学与儿童文学结合起来的初衷是什么?
于:25年前,一项心理调查报告让人触目惊心:30%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的中学生、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症状。于是我想,创造一种新小说,把心理诊室开到文学作品里,会更有现实意义,我把它命名为少年心理咨询小说。首篇《自杀电话》发表于1998年《儿童文学》杂志,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该小说的理论是:现今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及疾病大多是童年、少年时期种下的病根。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不仅可以避免和降低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而且可使成年心理疾病患者的数量大大减少。此种小说与以往心理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教育和治疗作用,我把此归结为免疫疗法。像种牛痘一样,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少年小说形式,把文学与科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小说充满艺术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情节的展示,让他们深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的奥秘,从而使刚刚发生或未及发生的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孩子得到预防和治疗,达到心理免疫的作用。
海:近期您有哪些研究和写作计划?
于:论文+专著+课题是我们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的基本任务,我将深入研究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揭示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努力方向,同时创作自己的心理咨询小说和主题出版系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海:好的,于先生,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