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蚯蚓》+【比葫芦画瓢】
【活动时间】2021年12月22日
【主 持 人】康伟
《蚯蚓》
文/孟醒石
一踏上家乡的土地
我立刻成了软骨头,像一条蚯蚓
情愿弯曲成任何形状
对生者点头哈腰
对逝者双膝跪倒
这样做,其实还远远不够
如果明月如钩,我情愿作一条鱼饵
如果残阳如血,我情愿被两只麻雀来回撕扯
而父母却不情愿
在他们眼里,我仍然是泥土中最柔弱的部分
混同于小草的须根
【入选作者】周雪平,樊更喜,李树常青,李吉伟,逍遥舟子,黄文江,李英发,若然,张建刚,张变芳,乔安娜,杨国堂,名曰檀郎,一路阳光,雷惠文,朵彩勇,魏风仙,阎晓文,王国良,古月,陈瑞和,王忠杰,马文斐,小陈,赵长青,高山峻岭,冯鹰,马连山,兰庆宣,桃花渊,汗牛,吴会茹,邢剑君,陈晔,杜海欣,雨霁,郑梅玲,王敬德,
张军朝,冰雪,慢性子急脾气,薛茫茫,王振海
【经典赏析】一首想象力极强的诗歌,把蚯蚓剖析百态,比喻人生中各个阶段的心态与形体,以及回归自然的美好!(周雪平)
【比葫芦画瓢】
一本书
文/周雪平
走进琳琅满目的生活
仿佛一瞬间就闯进繁华之门
一切就如一本书的内容
无论你怎么翻阅
都会遇到精彩
时而也会不着调的笑笑
因为有些过往一旦放下
就真的不值得重提
看到激励的话
也会激情万丈
胸怀若谷
成了剧中的主角
一段喝彩
除了掌声
还掺杂着经历
有时候感觉每一次感动
不仅仅在路上
还有陪伴在路上的风景
握在手心的紧张
被淡定埋没了
稍不留神
就会穿越云层
在合起的书籍里沉淀
然后呆呆的愣神
一本书
读懂了就是故事
读明白了就是经典
放下了就是人生
沉淀了就是岁月
捧在手中就是书刊
流传了就是文化
岁月静好
时光如梭
封面依然是守护的使者
我还是喜欢风儿翻书的样子
甜甜美美,如诗如画
【经典赏析】任何一个热爱故乡,特别是常年在外的人,只要一踏上家乡的土地,那里的一切都会变得亲切而有象征意味。作者抓住蚯蚓这个微小的象征物,表达了自己对土地、对父母的无限深情。(樊更喜)
【比葫芦画瓢】
泥土
文/樊更喜
我的脚上沾有家乡的泥土
它藏在身体最隐秘的地方
我走到哪里
家乡就跟到哪里
仿佛是对生命的支撑
又仿佛给我无尽的力量
它让我昂首挺胸
步伐坚定而铿锵
可是我一踏上家乡的土地
脚上的泥土和眼里的眼泪
找到了归宿一般
乱纷纷潸然而落
我的脚步开始变轻,再变轻
像极了草叶上的风
很怕把鞋上的泥土抖落殆尽
更怕惊扰了地下先人的梦
【经典赏析】孟醒石的《蚯蚓》一诗,以口语入诗,构思巧妙,平淡中出奇,情真意切。诗人对乡下生活体察细微,把自己比作泥土中的蚯蚓,宁愿献出一切。表达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李树长青)
【比葫芦画瓢】
蜜蜂
文/李树长青
春暖,便忆起家乡的油菜花
我浑身轻盈,似一只蜜蜂
手提思念的花篮
穿过彼岸丛生的险象
穿过悬崖阻隔与空谷来风
走进阳光搭起的斜拉桥
东邻咳喘的大伯可安好
西舍五婶的失眠症可减轻
乡野有仙草,愿作盗草人
采撷蒲公英金银花地黄的花粉
而母亲却早早打开门窗
生怕碰伤儿女们稚嫩的羽翅
【经典赏析】读着孟醒石老师的《蚯蚓》,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诗中那种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他借蚯蚓为题抒发心中的眷恋之情,更将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比作蚯蚓的软骨,是一首哲理很深的诗歌,读后十分震撼!(李吉伟)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李吉伟
以土为生的动物有两种
一是软体动物蚯蚓
无利齿能把土吃进
守护着土地
最终与大地融为一体
二是长有牙齿的人类
城里人的土地建了高楼
死后无处下葬
只能住进骨灰堂
乡下人以土地为命
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们感恩土地养育
田土就是人和蚯蚓的命
百年后安然躺身土地上
【比葫芦画瓢】蚯蚓
文/逍遥舟子
蚯蚓最像蛔虫
蛔虫让人腹痛蚯蚓让地肥沃
蚯蚓生在地下不见天日
却成为鱼类最佳的钓饵
蚯蚓真怪
丑陋却不让人讨厌
愿意做蚯蚓式的人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经典赏析】一只蚯蚓,只顾埋头,永不分昼夜的劳作。若有人,把它从深土中有意或无意的扒出,让它见一见温暖的阳光,瞧瞧蓝天的蓝,白云的白。蚯蚓,还会不习惯。因为,它已习惯了某种只顾“埋头”的耕耘的活法。这让作者,不由的,想到一种人生!不是谁?正是,自己的父辈们。他们就是不会爬出土层,“抬头识路”,只会“埋头”苦干。从前有,以后,也依然会有……(黄文江)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黄文江
只顾埋头,耕耘
耕耘。没有白天和黑夜
只有,不停歇地劳作。
偶尔,被谁打开压在头上的厚土
让你见一见温暖的阳光
瞧一瞧蓝天的蓝,白云的白
你还有些紧张,或不好意
转瞬,就又匆匆忙碌去了
看到你,让我不得不
一下就想到我的父亲和母亲
在他们那个年代,有多少人的一生
活得,都如蚯蚓一只?
据说,在前些年的乡下与城市
也还都很流行吃一种美食
——蒸蚯蚓
他们说,营养丰富,味道很好……
【经典赏析】蚯蚓弱小柔软,和我一样,都是家乡的孩子,也是家乡的希望。尤其在父母眼里“我仍然是泥土中最柔弱的部分”,最朴素的词汇,直抵人心最柔软处,这大概就是好诗的境界吧。(李英发)
【比葫芦画瓢】
小鸡
文/李英发
我情愿是一只小鸡
被母亲,温柔地
呵来呵去
一条虫子,一把
小米,是我
掩饰不住的欣喜
后来,我学会了
觅食,学会了飞翔
虽然没有变成凤凰
却也飞上了枝头
只是,母亲
“咕咕咕”的呼唤
和熟悉的味道
却渐渐飘散在风里……
【经典赏析】我爱故乡,爱故乡的一切,爱燃起在田间地头,燃起在对一切生命的护佑!(若然)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若然
儿时的我生在乡村
许多的爱燃起在田间地头
父亲带我们收花生
每一镢头抡起 夹杂着劳作的辛苦 也充盈着收获的喜悦
我喜欢收花生 高兴田里的农活
可害怕地里的虫子
害怕与心喜之间 总是小心翼翼
那粉色的 柔弱无骨的虫子
它是幼小的生灵 小小的土地耕耘者
慈悲而起 又小心翼翼
护它周全 珍爱生命
【经典赏析】诗人对故土的爱,把自已比作蚯蚓,比作小草的根须,成为乡愁最明亮的部分,怎能不触动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被点穴的痛!(张建刚)
【比葫芦画瓢】
麻雀
文/张建刚
说起家乡的麻雀来
我宁愿它的羽毛永远是紫色的
贴近枝条,贴近黄叶,贴近泥土的颜色
我宁愿它的个头永远那么矮小
不惹风,不惹雨,不争抢任何大鸟的位置
甚至可以让有些目光忽略不计
我宁愿它的叫声永远那么叽叽喳喳
有点讨人厌,像快嘴的小妹妹
饭桌了没有了她的吵闹
兄妹间的亲情、生活中的味道少了些什么
我宁愿它的灵魂也是紫色的
死后跟我们一样,都是黄土的子孙
【经典赏析】家乡往往是人们心中最柔软温情的部分。乡情难忘,主要是牢记土地的温度和人情浓郁。通过反复阅读诗歌《蚯蚓》,可以理解孟醒石老师对家乡的深情早已深深地刻入骨髓。(张变芳)
【比葫芦画瓢】
打碗花
文/张变芳
一想到家乡的田野
心会变得非常安静,像一朵打碗花
开心地绽放在村后的土坡上
那里曾是我的乐园
洁白的茅草根味道香甜
熟透的灯笼果甜中带酸
如果能让时间静止,我情愿一直坐在土坡上仰望蓝天白云
有一种美好,是让灵魂彻底融入熟悉的大自然
无忧无虑,静静地呼吸
蚯蚓
文/乔安娜
还记得小时候一次发高烧
乡下离医院太远
母亲在院子里挖了十几条蚯蚓
放在干净布里
然后放在肚脐眼儿上
给我降温
小时候怕死了软软的蚯蚓
却不知道关键时刻还救了我的命
当时不是蚯蚓
我可能会被烧成傻子
后来还听说把蚯蚓晒干
磨成粉可以止咳嗽
我不知道这些小偏方
算不算乡下人的大智慧
而且那个时候的蚯蚓随时挖
都多得很
如今的土壤里好像很少有蚯蚓
如果不是太湿润
几乎找不到蚯蚓的踪迹
都说是土壤化学农药施得太多
使得蚯蚓无法生存
小鸡小鸭也没有了蚯蚓
作为肉食
以前的垂钓者都用蚯蚓做鱼饵
如今再也没有了那时的情景
蚯蚓不知道在哪里呻吟
【经典赏析】诗人以蚯蚓的形象,深切的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对故乡的朝拜,跃上笔尖,跃然在字里行间,触动我们的灵魂。(杨国堂)
【比葫芦画瓢】
蚯蚓的自白
文/杨国堂
多么潮湿黑暗
多么弱小羸弱
我依然执着
像犁铧一样,隐韧锋利
低头朝下
深耕着这片黄土
不分昼夜
多少折磨
多少挫折
给予的信念和自愈的力量
又会得到重生
又一个勤奋耕耘的我
拥抱土地
向父母诉说
【经典欣赏】在感情的柔软处,乡愁无异处在最柔软的点上。孟醒石老师的《蚯蚓》别开路径,用蚯蚓隐喻对家乡情感的执着、脆弱和微妙,语言新颖又暗含幽默。读完,有一种投石入心涟漪轻荡的感觉。
【比葫芦画瓢】
蚯蚓与梦境
文/名曰檀郎
为了理想也为了生计
我在城市的街道上
拼命追逐着流光溢彩
多少个夜晚
当把疲惫蜷曲在床上的时候
心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月下喘息
泥土散发着清香大地湿润温暖
在这里可以将柔软放开
一只蚯蚓把梦睡香。
【经典赏析】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小诗,孟醒石老师巧妙的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表达的淋漓尽致,而通过父母眼中的自己。让我们感受到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家是永远的港湾,父母是我们的天!(一路阳光)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一路阳光
我和蚯蚓的界线是地平线
迟早我也会变成一条蚯蚓,把躯体
埋在土里
而我的灵魂一定在尘世
它会疯狂的思念尘世我所爱的人
惦记他们的冷暖,平安
那时都将无济于事,所以我选择
现在好好爱他们
蚯蚓一定也不想离开土地
人间也是它们的一条不归的路
变成中药的躯体,被人类冷漠的吞噬
这条神奇的地平线
再累再难也要好好的守护,那是
回不去的生命之线
【经典赏析】面对故土,诗人将自己比作“软骨头”“蚯蚓”,不会傲然无视。“点头哈腰”是在生者面前的谦卑,“双膝跪倒”是对逝者的敬畏。一连串的形象比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彻骨的眷爱。结尾更为精彩,即使长成大树齐天,也不能忘记深扎在故土里的根。读来令人回味。(雷惠文)
【比葫芦画瓢】
泥土和诗
文/雷惠文
我——
赤着双脚
在它上面踩出
一串串
带香的足迹
我不知道
所有的呼吸
都来自哪里
只希望我的诗
常在泥土中
寻觅!
【经典赏析】《蚯蚓》诗作用比喻的手法,抓往蚯蚓的生活特征,用形象的手法,描绘出诗人回家后,与家人们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贴切真实饱满(朵彩勇)
【比萌芦画瓢】蚯蚓
文/朵彩勇
我是你植株下
一条蚯蚓
深钻泥土中
追寻根尖生长的光芒
默默耕耘
偶尔不小心
被农具碰伤麻雀啄伤
磕磕碰碰实属正常
你不必为我生活担心忧伤
我只盼你在未来路上
永向光明茁壮成长
我柔弱的身体
也能翻动起千钧重量
【经典赏析】对于我深爱的故乡,无论让我变成什么模样,无论让我做什么,哪怕献出生命,我也是心甘情愿的,犹如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与相爱的人终身相守,不离不弃。作者抓住蚯蚓的形状特征设喻,形象贴切;紧接着用两个假设的情景“鱼饵”“两个麻雀撕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句笔锋一转,在母亲的眼里,儿女永远是“最柔弱的部分”,是需要护佑的“须根”,与前面的文字形成极大的落差,撞击着读者的心灵!(魏风仙)
【比萌芦画瓢】
松针土
文/魏风仙
松针
用它细腻的心思
编织着一树的葱茏
编织出一年四季绿色的生命
阳光下、风雨中
一根一根跌落
经年累月
树下已经是厚厚的一层
离开了母体
却不曾离开母亲身边
就在树下默默地守候
积淀、发酵、腐烂
光鲜的生命失去了颜色
由绿变黄变黑
细长完美的身材粉身碎骨
最终化为泥土
而那一树的葱茏
却一年比一年旺盛
【经典赏析】孟醒石老师的《蚯蚓》,解释了"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我是条蚯蚓。(阎晓文)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阎晓文
柔软的躯体能弯几道道弯
却有着无比执着坚强的灵魂
一生不求闻达,默默无闻
在在辛劳,耕耘在地低层
土里生,土里长
以土为生,以土为荣
有一嘴泥土就够了
从来没有非份之想
用小小的生命
把对大地的爱丈量
救死扶伤
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号
一一地龙
病魔来了
大显神通
[经典欣赏]孟醒石老师的诗歌以动人的细节制胜,以回味悠长的诗思出彩,以灵动简朴的语言见长。每每细读,都恍若身临其境。这首《蚯蚓》,看似如平湖秋月,却波澜跌宕,在娓娓的述说中,完成了诗意的升华。浓烈的乡恋,如一堆篝火,不见风吹,却越烧越旺。(王国良)
[比葫芦画瓢]
染头发
文/王国良
在老爸老妈的心里
他们的几个儿女,不会变老
永远都是青葱的孩子
回家欢聚,总要在乳名前
缀上一个“小”字,嫩绿多汁
好像能从声音里扭出一桶果汁
如果邻居看出了我的驼背
耳背的二老总会急忙辩解
那有,没有,还是原来的样子
于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
暗自相约,不能老去,别再老去
每次回家,我都要把白雪泼成翰墨
把丘陵抻成平原,走起路来
挺胸昂首,像一匹打着响鼻的骏马
而每当夜深人静,都要揉揉
装过腔作过势的腰板,把一天的疲惫放平
黎明到来,又成了龙和虎
照着父母想要的样子,次第出场
【经典赏析】
《蚯蚓》见过许多热爱故乡的诗词,没见过孟醒石老师这样表述的,显得却是那样的凌厉。这是一种手法,不动声色的手法,又是那样真实,那样自然、朴素的词语。其实我们身边的生活,永远比文字更复杂,更多元,也更具有戏剧性。这是一种境界,或是一种艺术修为。具有穿透现实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感怀。(古月)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古月
清晨,把唐宋的韵脚押在田野,
眼睛就会爬上绿意。
落落款款,一如这片孕育我的土地。
没有词语可以形容见到你时的哀伤,
如肋骨一样的散落在地上,
每个生灵都知道疼爱自己。为什么你不?
人间的是非,似乎都与你无关。
此刻,你和我去逝的先祖们一样
都矮进了衰草里。我走近你,
听你絮叨那些从黄土到黄土的真相。
就像梦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故乡,
就像石头永远不认识自己的爹娘。
你总是静默如风中薄暮,总是无法
安静,到处都是尖锐的逼迫。
你的寂寞也总是像夜空那样的辽阔。
这时我只想,你走多远都是
我的远方,藏着热爱、青春和迷茫。
现在,我是一枚种子。在你引领下
我才能见到阳光、才能生长。
我总是低眉走过,不敢
抬头,不敢开口,不敢心怀桃花。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陈瑞和
一生忙碌耕耘
依然挺不起半个腰身
默默承受寒来暑往
生活所迫隐忍地下生存
总想看看外面世界
不小心会让宿敌发现
几次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前沿阵地
窥视自由王国的精灵们
追求幸福达到和谐共容
不知幸运何时降临
我的祖辈有啥感想
曾饱受三座大山的欺凌
【经典赏析】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和事件等都可以作为诗人的对象来抒发。本诗作者将大多数人不经意的“蚯蚓”作为对象,将蚯蚓的神态、特点、习性等观察的细致。可以说视角独特、亲切自然,深刻隽永。(王忠杰)
【比葫芦画瓢】
母亲的声音
文/王忠杰
“吃饭啦——”
母亲双手抖着
刚解下的围裙
不懂事的屁孩
只顾贪玩
待答不应
“记着吃饱啊!”
母亲命令着
外地求学的我
千叮万嘱
年轻的自己
从不上心
“吃点儿吧”
我生病卧床
母亲心疼地央求
心傲的我
点头答应
“冬至了
吃饺子吗?”
我猛地从睡梦中惊醒
母亲已离世
整整四十年了
对两鬓斑白的我
还在梦中提醒
【经典赏析】《蚯蚓》
诗人把自己比作蚯蚓,寄托了对故土的爱戴,对乡亲和先人们的敬重。形象的比喻,成功地勾起了读者的一片乡愁。(马文斐)
【比葫芦画瓢】
乡蝉
文/马文斐
很想念家乡的蝉
用嘴里嚼着的麦粒糊
去黏树上的蝉
品着口中麦粒的清香
听着悦耳的蝉鸣
很想念家乡的蝉
长长的竹竿
挑开遥远的记忆
在住着许多蝉的树下
祭拜先人们的坟茔
这两年小区的树上
也响起了蝉鸣
渐渐听出了
家乡的味道
一片乡愁直入心胸
【经典赏析】只有在家乡的怀抱,才可以低到尘埃向万物俯首称臣。诗里用蚯蚓这益虫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情感,勤劳与默默无闻的品质不言而喻。无论多么卑微,依然是父母眼里最有骨气的孩子。(小陈)
【比葫芦画瓢】
乡愁
文/小陈
踏上故乡的土地
鞋子软绵绵像踩着春风
走到哪儿 哪儿的小草就轻轻躲开
唯恐我突然低下头来喊出它的乳名
车前子 蒲公英 野豌豆花
坐在田埂上 与花草一一相认
露水铺开酒席 邀清风对饮
我像一株开紫花花的地丁般卑微
故乡的炊烟是认得我的
我们相遇时总是相互鞠躬
不认识我的是掩嘴嬉笑的孩子们
才记得自己曾经和他们一样年轻
【经典赏析】故乡是我们的根,故乡是我们的起点,故乡是我们的终点。面对故乡,我们只能匍匐在地,我们只能五体投地。面对故乡,我们无言以对。(赵长青)
【比葫芦画瓢】
每次回到故乡马谷庄
文/赵长青
每次回到故乡马谷庄
我都会忐忑不安起来
我都不敢面对亲人的目光
因为我的那些亲人们
曾用他们质朴的真诚
对我寄予成为大树的厚望
可是我没有成为大树
我依然是那么的卑微
如同一棵随风摇曳的小草
【经典赏析】
作者把对故乡的爱,巧用“比喻”,以蚯蚓拟人的行为融入情感之中,把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修辞手法为"化虚为实"。一首小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高山峻岭)
【比葫芦画瓢】
故乡的小河
文/高山峻岭
故乡的小河很美
一年四季都唱着歌
清晨她睁开朦胧的眼睛
翻滚着浩渺的烟波
波上有白鹭飞过
鱼儿在水中游
岸上玉树鲜花芦苇
一道美丽的景色
晴天
她把整个天空囊括
蓝天白云太阳
夜晚星星月亮银河
天地合一美轮美奂
她就像一条银链镶在故乡的大地上
她用那甘甜的乳汁
哺育了五谷桑禾
让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
故乡的小河
是心中的河
童年的河
儿时常在河边捉鱼捞虾
玩耍
河边有儿时的梦
东逝的流水呀
今天是否还记得我
故乡的小河
常常在我的梦中唱着歌
闪着金色的光茫流淌流淌
【经典赏析】故乡永远都是值得热爱和怀念的名词。作者从点头哈腰到双膝跪倒,貌似卑微,但是无时不在表达着自己对故乡的爱。而在父母眼中,作者永远是需要爱护的孩子。也许,这就是故乡最吸引人的地方。(冯鹰)
【比葫芦画瓢】
云
文/冯鹰
春日故乡的小溪或者深潭,还有庄稼
和树木、花草,都在竭尽全力地
孕育更多的水蒸气,把它们
变成各种形状的云,让它们拥有梦想
和更高的眼界,而我便是这些云中
小小的一朵,但是我却多么愿意
变成雨扑向故乡的土地,像虔诚的
朝圣者一般匍匐、亲吻故乡的每一寸
肌肤,不奢求远走高飞,也不眷恋
他乡的偶遇。但是无情的风
把我从故乡掠走,使我落在陌生的
异地,我的魂魄游走在思乡的梦里
倘若来世还记得故乡,我要重新为云
倘若有一阵小雨落在冬天的故土
故乡啊!请不要惊讶,那一定是
思乡心切的我回来了!我已突破风的
纠缠,跨越季节的界限,舍弃异乡的
温柔回来了!我要变成温热的雨
留下来,留在故乡的土地上,再变成
一棵白杨,把根深深地扎入故乡的
泥土中,不离不弃,相伴一生。这
才是我,一个游子最深的心愿
【经典赏析】一条肉虫或许只是钓者的诱饵,或许只是黑暗中泥土里无声无息的爬虫,然而,在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位执着的勇士,用柔弱的身躯耕耘着丰厚的土地,它吃的是泥吐出来的却是禾苗汲取的营养,尽管它没有思想,却用实际彰显了灵魂。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马连山
你听不到惊雷
也许根本就不在乎阳光
宁愿深陷泥土
偏爱黑暗中隐藏
风雨吹打不了你柔弱的身躯
红尘繁杂阻挡不了你的坚强
你匍匐地下为了田园肥沃
你啃噬泥土为了禾苗的芬芳
你鞠躬尽瘁用生死捍卫传承
即是被钓者粉身脆骨也绝不彷徨
生命的劫难总是遇到侩子手
狰狞的笑脸总是狠毒心肠
卑鄙的行为随意草菅生命
为了自己欢乐忘却他人的忧伤
诚恳者犹如一条无奈的蚯蚓
看不透世间鬼魅的荒唐
人性将善良扭曲成邪恶
前途走向泥塘
古老的文明不会抹灭
一时的疼痛找回自我疗伤
蚯蚓从来没有考虑过索取
人类也不应该贪婪成饿狼
无私的奉献才能彰显大爱
互相尊重才能彰显礼仪之邦
时代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土壤
只有讲好故事写好文章
出作品出精品
让辛勤的汗水灌溉书案
让希望之花锦绣绽放
【经典赏析】
作者对家乡,有着无限的柔思,有着浓浓的爱。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还是需要保护的孩子。身为家乡一份子,更愿意为家乡付出一切。(兰庆宣)
【比葫芦画瓢】
榆钱
文/兰庆宣
榆树在陌上酣睡
春风不会忘记叫醒它
片片榆英打着嫩绿的小伞
儿时妈妈蒸出榆钱苦累
就是难忘的果腹美味
种子长到夏天的田野
就会是一株株栋梁才
回家时一群孩子在田野嬉闹
把榆钱放进嘴里咀嚼
我好像看到了我小时候的影子
如今母亲的腰弯了
我也走不出故乡的心路
每到春风拂过
榆钱的香气四溢
【经典赏析】
作者对家乡,有着无限的柔思,有着浓浓的爱。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还是需要保护的孩子。身为家乡一份子,更愿意为家乡付出一切。(兰庆宣)
【比葫芦画瓢】
榆钱
文/兰庆宣
榆树在陌上酣睡
春风不会忘记叫醒它
片片榆英打着嫩绿的小伞
儿时妈妈蒸出榆钱苦累
就是难忘的果腹美味
种子长到夏天的田野
就会是一株株栋梁才
回家时一群孩子在田野嬉闹
把榆钱放进嘴里咀嚼
我好像看到了我小时候的影子
如今母亲的腰弯了
我也走不出故乡的心路
每到春风拂过
榆钱的香气四溢
【经典赏析】无疑,我们遇上了经典。孟醒石老师把自己对大地对生命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厚重和古朴,担当和责任,爱和感恩。痛和爱交织,字里行间,皆是慈悲。而无论走了多远,自己永远是父母掌心里的爱。未读完,已是泪流满面。
【比葫芦画瓢】
一粒沙子
文/桃花渊
每每回到村庄,回到出发之前的地方
我便退却外衣,化身一粒沙子
蛰伏到一片空白之中
每一粒沙子里都有一个世界
我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
将脐带对接母亲的子宫
我亲吻大地也对话天空
我还情愿进到一个茧或者
一朵花房中
做一个蛰伏的飞虫
或一粒感恩的花粉
我还想渗进黑暗深处
斗胆种下一粒沙的光明
而爱我的人宁愿把我当成
一朵春风里最温柔的部分
近似月光泻下的声音
【经典赏析】这首诗有想象力,表达了蚯蚓的形象特点,更通过意象传递了作者对故乡热土的真情厚爱。(汗牛)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汗牛
不知蚯蚓是否有梦想
但一定有自己的故乡
总是苦耕一方热土
尽管看不着那片风光
相信自己的努力与付出
不在乎任何评论与奖赏
只要坚持,不肯退场
就会与大地一起芬芳
【经典赏析】蚯蚓的外形柔软无骨,却能在泥土间自由穿行,可见内里坚强。这一点如同小草,初时纤细柔弱,在成长的过程中钻透石头,温柔里有坚持。可以是山野间的杂草,亦是文人墨客书桌上的菖蒲,雅中亦有俗。(吴会茹)
【比葫芦画瓢】
小草
文/吴会茹
草色迢遥近若无。春光四处漫描涂。
泥中矢意生芽系,陌上随心绘锦图。
羁客尘间经雪雨,文人案上置菖蒲。
东风亦解芳菲事,一夜潇潇景物殊。
【经典赏析】孟醒石老师诗歌有着洞察人性的美,干净,深刻,有意味。他的诗歌直刺人心的疼处,让人感知超越世俗层面的境界。许身与自然,这种对于生命的反思和觉悟,如同一支利箭,穿透人的心房。(邢剑君)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邢剑君
翻地的时候
咔嚓一声,流出血来
断成两截的身子
多像自己
被误伤的神经
人啊,倦卧于红尘
有多少无奈
很多人
不愿意做出头鸟
在自己屋檐下
安居,繁衍生息
多想像蚯蚓一样
在泥土与世无争
但往往有风雨袭来
刺透父母
撑起的微弱翼翅
【经典赏析】醒石《蚯蚓》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爱,用丰富的联想奇异的意象把对家乡的爱写得深刻、一波三折,似乎怎么表达都不为过。诗写出了疼痛,有了疼痛的诗则读之有痕。(陈晔)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陈晔
一踏上桑干河
我立刻成了荧火虫,像一条
细腰带
情愿缠在我爱的人身上
对土地是一条灌渠
对生者是一种牵挂
如果这个还不够,我情愿
拿出光,把夜的黑板抹白
如果这个还不行,我情愿
重归白鹿原,被马坊川放牧
也会用乳名做诱饵,让乡土用方言把我激活
【经典赏析】做个随遇而安的人,哪怕是一条没有脊椎的蚯蚓,也为家乡的土地努力耕耘,实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比虚荣的内心更令人感动。(海欣)
【比葫芦画瓢】
槐花
文/杜海欣
本不是花胜似花
衣白如雪如月牙
最喜欢槐花盛开的五月
空气都被槐花香喂的饱饱的
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蜜一样的香味
女儿曾叫槐花是月亮花
可知它比月亮更迷人
让季节的风变得更加温馨
也许无心 也许有意
五月春花已尽 夏花未开
唯有槐花 不早不晚
像故意引得蜜蜂缠绵
酝酿生活的甘甜
总感觉一切的来与去
都是缘分的使然
在适时的时候
与你并肩同欢
【经典赏析】《蚯蚓》读来,意味深长,子女对父母的敬,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爱,相互映照之下,跃然纸上。截然相反的视角刻画了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油然而升的敬意都是那么的受人尊重。(雨霁)
【比葫芦画瓢】
不名小虫
文/雨霁
从来不知道
也没有思想
去求得什么名字
却是永远 永远
一直卑微地
爬在路上 行进
没有人停下脚步
看上一眼
匆匆而过的行人
或许一下子
敲响我的丧钟
一摊没有血液的尸体
偶尔有一批顽童
俏皮地翻过我的身躯
旁若无人地哄堂大笑
兴奋地指着一一我
无奈地用力
不知所措地蹬向天空
【经典赏析】要对故乡多么热爱,才想把自己比作家乡土地上的蚯蚓,如此柔软,如此贴近泥土。纵使为抵挡外面世界的风霜雨雪,身披铠甲无比坚硬,回到故乡也变得柔软无骨,无论对生者或故者,都满怀爱意和尊敬。诗人又用比拟的手法,写出对故乡明月和残阳的思念和爱恋。归乡的游子永远是故乡的一部分,是故乡大树上的须根,是母亲眼中的小孩、心底最柔软最本真的爱。(郑梅玲)
【比葫芦画瓢】
小草
文/郑梅玲
偶尔想到故乡,就想起小时候
母亲装在白布袋中的几撮泥土
叮嘱我带到异域泡水喝,预防水土不服
那一小包泥土,是我所能带走的故乡
我从那里发芽,像小草一样
早已习惯那种渗透乡俗乡味的土壤
我是故乡的一棵小草,一岁一枯荣
无论历经怎样的风吹雨打
总能在破灭的希望上,重新萌发
只要想起母亲,想到故乡
我的掌心就有一撮熟悉的泥土
我的脚下就有一条伸向家乡的须根
【经典赏析】作者把自己比作“蚯蚓”,见人“点头哈腰”,愿像蚯蚓一样为家乡贡献一切。一连串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爱。表现手法特别,值得借鉴学习。(王敬德)
【比葫芦画瓢】
家乡的泥土
文/王敬德
家乡的泥土
是诗人的故乡
抓一把泥土
有故乡的芳香
家乡的泥土
让诗人梦想起航
家乡的泥土
让文字排成诗行
在泥土中扎根
方有成长的芳香
在泥土中成长
才有丰收的希望
以泥土为半经
把圆划在可爱的故乡
我用爱相随
爱着故土深思乡
生活的泥土
是艺术的故乡
扎根生活的故土
方有艺术的天堂
深入基层
就是扎根故乡
深入生活
才能让艺术作品芬芳
生活的泥土
让艺术之树茁壮成长
故乡的泥土
带着扑素的诗行
奔涌向前进
为众望所归发光
我喜欢故乡的泥土
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广
【经典赏析】《蚯蚓》的作者以蚯蚓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热爱。譬如:“对生者点头哈腰/对逝者双膝跪倒”。作者还表达了,为了家乡,贡献自己一切力量的愿望。譬如“我情愿做一条鱼饵/……我情愿被两只麻雀来回撕扯”。整首诗文字不多,语言朴实,明白如话,但却有感人的力量渗透在字里行间。(张军朝)
【比葫芦画瓢】
蚯蚓
文/张军朝
土地
我的生命之源
我要用这柔弱的身躯
去化解那板结的田地
你看到了泉水涌出
那是我用生命穿透了地心
告诉他们
土地渴望他们的参与
化育生命
即使有一天故去
我的躯体
仍可做药引
挽起希望
蚯蚓
【经典赏析】作者以拟人的写法,将人比作蚯蚓,默默无闻的勤垦劳作,为禾苗的生长,贡献力量,用柔软的身躯,耕耘着大地。用低调的品质,做人民的奴仆。贡献一生有限的力量,在所不惜,让我在心底产生了无限的敬佩(冰雪)
【比葫芦画瓢】
以他们为榜样
文/冰雪
"到我家来串门了?你是那里的?
我不认识你呀?"
王主人揑着鼻子,学着女人的腔调,阴阳怪气的学着妻子
张校长紧接着学儿子的口气说;"以后别回来了,跟你的学生去过吧,你是学生的爸!"
虽然是家事,却是一声声的埋怨,一声声的声讨
是的,家长放心的把
七百多孩子交给了学校
校长和主任的教学担子重呀
为了不误人子弟,培
养孩子从全方面提升
为了给社会一个交代
他们像蚯蚓一样
把全部精力,奉献给教学事业
全身心的,默默的耕耘着教学这片土地
用低调的品质,为教育事业
无私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经典赏析】《蚯蚓》一诗寓意深刻,让我想起故乡,想起乡邻,更想起父母及祖辈,值得对他们谦恭、回馈和下跪。无论我们混的多么人模狗样,在他们面前都是那柔弱的晚辈。(慢性子急脾气)
【比着葫芦画瓢】《何满子•蚯蚓》
文/慢性子急脾气
世世上餐埃土,年年下饮黄泉。孤独用情情逾笃,久埋无欲花间。苦雨来时烦闷,夜阑争道溪边。
柔蠕筋皮锐意,弱吞强口摧坚。且看水塘鱼摆尾,却行车马声喧。迟步杀身成饵,躁心何忍投竿。
【经典赏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来安放脆弱的情感和生命的褶皱。一旦被触碰,便汹涌奔泻,不可闸制。本诗中,乡情亲情在作者的心灵最深处,一旦探进,便柔软成无骨蚯蚓,或甘愿被做成鱼饵,情愿点头哈腰、双膝跪倒,情愿被撕扯、被缝合。此时作者把整颗心全部托出,对亲人和家乡来一次坦诚宣泄,以抚慰内心缺失的那块离殇。(薛茫茫)
【比葫芦画瓢】
那个人
文/薛茫茫
气管被切开又缝上
像装上了一道拉链
他被几个裁缝改制成一件新衣
呼吸机给他吸进一口气
又给他呼出一口气
不多也不少
他像一个被过滤的气泡
不吸收,也不分解
那双不再张开的睫毛
不带来一丝光,也不带走一粒尘
那个躺在无影灯下的人
影子已不再完整
【经典赏析】:在乡亲面前,既谦卑又恭顺,客气中夹杂着陌生和疏远,如一条无骨的蚯蚓;在母亲面前,自然而真实,如一团柔软的根须。孟醒石老师的诗,把一位归乡游子的复杂感情,鲜活地刻画出来。(王振海)
【比葫芦画瓢】
蚯蚓和土地
文/王振海
如果蚯蚓有翅膀
会不会像鸟儿,朝着天空飞翔
如果蚯蚓有思想
会不会像我们,选择离开土壤
你被铧子犁出土地的那刻
使劲儿扭动的身躯多么恐惧
你被太阳灼伤的时候
看不到任何人向你微笑招手
想回家了
可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片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