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考释——汉川的“土城”
文‖胡采云
“土城”这个古老而朴素的名称,土而不俗,似乎听起来是个“乡不乡、街不街”的地方,具体位置在城隍境内,自昔日出汉川城的道冠湖至辰已头三公里处的扬口垒(即现今土城管理区旧址),自古以来,扬口垒俗呼“土城”。当年为何以“土城”命名?个中缘由是源于历代祖传来下的一段与三国蜀汉名将张飞有关的历史传奇。三国时期,因张飞与曹军多日交战,率部东驰西农,南北转战至中原,从水上作战转至平原,追击他们攻城池、筑营地,以利养精蓄锐后再度出击。由于张飞在此地驻扎宿营时间较长,一段时间内土城这里也叫“张公城”。历史长河中万千风云变幻,淘尽多少岁月往事?1600多年后的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全国性的劫富济贫、农民揭竿起义,打得清军闻风丧胆,乐得老百姓拍手称快。回朔历史片断,我们不难看出,真正意义上有型有款的“土城”是系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率兵将所建。相传起义军领袖洪秀全率领兵将从荆州至夏口,挥师举旗东下,一日,队伍路经此地,已是暮色时分,于是兵部便在此扎营休息。
翌日,先头部队几人考查地形,发现此地呈南北向绕有一条小河,南接汉水,北通刁汊,东面有一开阔地,周围高中间低,形如椭圆形盆地状,观此地域上能达荆洲,下可赴夏口(汉口),且北避刁汉,南走汉阳,水陆方便,易进易退,是一难得的军事要地。只待稍加防修,便可安营扎寨,演习武练,并且十分安全。于是,立冬季节,全体将士,破土动工修筑工事,建造城池。兵员们以刀枪棒作锹,衣被单兜土,奋战三十六天后,一座“土城”垒就,这座土城四周为低矮平畈,城址坐落在中间地势形略高且平坦的长方形台地上。土城城垣出路呈南北走向,南北长180米,东西宽约70-80米,城内面积约0.8万平方米,城内地势高于城外四周农田约 7-12米。城东部脚下有一条壕沟南高北低,相对高差2.37 米。
这座纯人工用土筑成的土城堡,南北城堡高三米,底座宽九米,城南一端,依地势另筑一高台,高约十米,面积约八百平方米,适合登高远眺,形成调兵遣将悬旗高杆之天然景观,名曰“点将台”,也是军事高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查看远景的瞭望哨关。城北一端,城墙顶上的小厅堂也颇为宽大,是将领们集聚议事之所,故名曰“禁山”。下城中的旷场平坦一片,是供兵员们演习练武的地方,名曰“演练场”城西有城门洞两穴,与对面河流遥遥相对。整个城池全部以黄土和成粘泥加柳条麻梗垒坯筑成,给人以高大、古朴、别致、牢固之感。后来世事变迁,城池几经沧桑,无人利用,加之日晒雨淋,四周城墙泥块斑驳,底座日渐崩塌垮溃,经年日久,形成离地表层剥脱一圈,日久天长,乡民在上面垦荒种田,葬坟取土,昔日的“点将台”茅草丛生,坑坎形损。城中的演练教场变成田园一片。直到今天,整个城池的外围痕迹仍然依稀可见。
据考证,1971年10月,选址挖基建土城中学时,现场挖出过三国时期的铜箭5枚。1972年,乡人民政府又在“土城”的北端修建了土城中学教学楼,在土城的南端(点将台)建起过公所及小堂,曾经成为土城乡、土城公社、土城管理区等机关办公的所在地,并调运一批货场废 弃的枕木预备保存起当年城池的中央座原貌。1985年,土城乡政府大楼奠基平整挖基时发现点将台上的土质并非独一种,其中有黄土、油沙土、粘土、还有黑色的塘堰土及麻条状的材质及石膏状的东西,但以黄土居多,更加印证古时筑城均用土筑,那么“土城”确实为人工用土垒成。
1985年,乡人民政府在“点将台”上修建了三层二十四间房一栋。它坐北朝南,以雄伟壮观的姿态矗立在昔日的点将台上。2001年撤销管理区后,此楼又兴办成“城隍镇养老福利院”,昔日之土城今日全无“土”的痕迹,然而土城不土;老人们闲暇之余,绘声绘色述说着土城的往事,引发出后生们开心的欢笑,改革开放以来土城的风生水起之巨变,早已打破了悠悠往事的千年沉寂。


作者简介:胡采云(些微),六零后,湖北汉川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偶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系地方电视台及报纸,《新农民》杂志社特聘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汉川市分会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市分院院长,《沧浪文学》杂志终审。平生均在崇尚精神文化滋养,喜欢把平平淡淡地生活细节过成诗情画意的模式。常常忙不迭地,竟然也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