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驭风 文武将军彭仲韬在洛宁

三、投笔从戎
2.心中的丰碑
1938年,彭仲韬进入教导大队不到一个月,有一天李维夫(他是六队党的负责人,当时并不知道)告诉我,外边有人找你。我一出营门,就看见熟悉的韩达生老师和孙玉洁同志站在那里。韩老师挥了下手说:“你们俩到这边来。”我两人随他到离营区二百多米处,在一个土坎后面坐了下来。韩老师告诉我们说:“你们俩的组织关系转过来了,今后和李维夫同志直接联系。”接着他又说,教导大队年前可能北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共产党员要做抗日先锋分子,要学会团结各种各样的人,只要他们抗日就行。最后又鼓励我俩说:“要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学会带兵打仗。希望你们能成为红色战士、抗日英雄。咱们再见面时,说不定你们已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啦!”说到这儿,他爽朗地笑了起来。这熟悉的笑声,至今还仿佛在我耳边回响,不成想这次见面,竟成了今生今世和敬爱的韩老师的师生永诀!

1950年春,部队渡江作战后返回河南驻军邓城,时任省政府秘书长的贺崇升同志来慰问部队,彭仲韬见到他就打听韩老师的消息。他说1941年韩老师任豫东特委书记,组织内出了叛徒,韩达生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残酷杀害了。彭仲韬如雷轰顶,泪水在眼里打转,几乎痛哭失声。1953年彭仲韬抗美援朝回国后,就到处打听韩老师的家人,终于找到了他的两个儿子——韩远道和韩远辉,一个任医院院长,一个在哈军工毕业后任工程师。他们都像其父亲一样诚实好学,认真工作,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后来,彭仲韬请老同学李景林(开封师院分院院长)在河南省烈士纪念馆找到了韩老师一张照片,请人依照着照片画了一幅油画画像挂在家中,以作永久纪念。
有位哲人说:青少年时期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人或一本书,就可能引导你走上正路,或者误入歧途。韩达生同志就是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的指路人。安息吧,我敬爱的导师!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下期精彩内容
三、投笔从戎
3、挺进大别山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