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象山楹联赏析
李蒙惠
万象山是处州的名山,在古代就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崇福寺、烟雨楼、淮海祠、莺花亭、南园等。凡来处州的宦官文人,无不在此留下了感怀赞咏。因紧连城市,十分亲近民居,这些年来,万象山公园一直是市民游乐休闲和晨炼健身的好去处。不久前,市园林处为万象山的许多亭台楼阁配置了楹联,又使万象山平添了一分尔雅之气,也让游客在游赏之余,多 了一分品读万象山文化的乐趣。
万象山的楹联一部分取自古人咏万象山的诗句,一部分则是请省内名家所撰,并皆由书法名家题写。目前,已制作悬挂了十二幅。兹一一赏读如下:
一、 大观亭联(二幅)
大观亭为万象山公园入口石阶上去的第一个亭。亭额“大观亭”三字为丽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迅先生所书。亭前两柱挂的联对是:
江上数峰遥对酒,
城中万户远凭栏。
此联取自明代隆庆间诗人乔因阜《万象山》一诗中的颔联。乔的原诗是:
岧峣鹫岭出林端,
风景真能蔚壮观。
江上群山遥对酒,
城中万户迥凭栏。
晴空日隐云霞璨,
绮阁宵分灯火残。
爱客仲宣知未厌,
重来倘许更邀欢。
作者在万象山登楼望远,只见东面,高耸的灵鹫山脉似乎就出现在眼底的林端;南面,瓯江碧水东流,江上群峰遥对;四周,城中万户民居了了在望。更何况白天晴空朗静,云霞催璨;夜晚琼楼光阁,灯火阑珊……如此气象磅礴的景色,怎不令人叹为观之!倘若当年才子王粲能登游此地,定会流连忘返,欢欣不已。作者把酒凭栏,穷极情思,叹古怀今,感慨万状。此诗在赞叹万象山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千古江山一登临”的旷逸情怀。诗中“爱客仲宣”即三国时文学家王粲(王粲字仲宣,其《登楼赋》感慨时事,传诵一时)。“江上数峰(一作群山)遥对酒,城中万户迥凭栏。”极为贴切地表述了万象山的景色和人们登游时的观感。但不知为什么,在联中把 “迥凭栏”改作了“远凭栏”,致使以“远”对“遥”,犯了“合掌”之忌。此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浙江大学农学院书法研究室主任马世晓教授所题,字体灵秀、书风清逸,可谓书联匹对,相得益彰。此联若放在望江亭,似更为妥帖。
大观亭背面一联用的是清康熙年间处州知府刘廷玑《万象山》诗中的两句:
绿从东去河流细,
白向南来塔影圆。
此联通过东逝的瓯江水和南岸的巾山塔这两个典型意象,描出了一幅壮丽的瓯江远眺图,颇具气势。以“河流细”状秋之深,兼咏山之高;以“塔影圆”言日之中,兼描塔之伟,静中见动,大中含微,寄意于境,耐人咀嚼。诗作者刘廷玑是辽宁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6)任处州知府,是一位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太守,他关心民生大事,所在颇有政声。刘廷玑在丽水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这首《万象山》也不例外:
绝顶秋风更飒然,
青藤七尺笑衰年。
绿从东去河流细,
白向南来塔影圆。
负郭云开沙漠漠,
绕城露湿草芊芊。
可怜废垒荒台畔,
一日人家一举烟。
由此可见,被选作楹联的“绿从东去河流细,白向南来塔影圆”这两句,在整首诗中是作为高寒旷古的背景来铺垫的,诗人的最终着眼点,还是在“废垒荒台畔”那三餐无着的可怜“人家”。身为太守,凌秋登高之际,看到的是百姓疾苦,抒发的是悲天悯怀,亦实属可贵。
这联的书写者骆恒光先生,毕业于中国美院,为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审,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曾担任过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二、 得月亭联(二幅)
得月亭即九曲桥中间的池心亭。此亭名“得月亭”三字水灵秀气,颇有江南水墨之味,书此亭额,甚为相当。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丽水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湘先生所书。
得月亭正面一幅联为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徐弘道先生所撰:
几曲槛凉浮水月;
一番人乐啖花鱼。
上联写亭两边的曲桥因映水漾月、浮光晃影而凉意暗生;下联写鱼在水中唼喋觅食、逐啖花瓣的活泼形态,使观鱼游人见之而乐。全联情趣盎然,画面生动,切合实景。
徐弘道幼承家学,兼擅诗书画,现为省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西湖诗社副社长,曾在上海、杭州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
该联由曾任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金监才先生书写。金监才,当代书法家,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师从陆维钊、沙孟海等书法大师。
背面一幅是由我市篆刻家、中国书法协会会员金叶先生用篆体文写的:
池畔人来最知乐;
山间月上恰宜秋。
此联撰作者是省政协《联谊报》文史副刊责任编辑李利忠先生。李利忠年青笔老,擅诗词联语,兼《联谊诗词》的主编助理、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他曾为杭州新景区撰作过许多佳作。联中“知乐”二字,用庄子和惠子在濠上观鱼,并辩论“鱼之乐”与“焉知鱼之乐”的典故(此省去“鱼”字),富有哲思;下联称赞此亭乃秋中赏月佳处,画面静美。
三、 望江亭联(二幅)
望江亭正面一幅选用的是宋代诗人郑侠到处州时的题咏《烟雨楼》诗中之一联:
群岫西来烟漠漠;
大江南去雨蒙蒙。
郑侠是福建福清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泉州教授等职。因有诗才,受王安石、苏东坡等器重。他这首诗全文为:
仙人居处即鳌宫,
更作层楼峭倚空。
群岫西来烟漠漠,
大江南去雨蒙蒙。
花镳柳策熙怡里,
耘笠渔蓑笑语中。
别有夜楹千里月,
凭阑清兴与谁同。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诗。宋时于元宵节夜,放花灯庆祝,堆叠彩灯为山形,称为“鳌宫”。 《草堂诗余》中向伯恭《鹧鸪天·上元》词所咏“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阕隐晴空”即是。郑侠以“仙人居处”来赞叹“鳌宫”之堂皇富丽,可见当时元宵灯况之盛。“群岫西来烟漠漠,大江南去雨蒙蒙。”这两句大写景,营造了一种烟雨朦胧的江南春气象。与刘廷玑那满目凄凉不同的是,郑侠在诗中展现出的则是一派莺歌燕舞的喜庆景象:“花镳柳策熙怡里,耘笠渔蓑笑语中”——不独达官显贵们兴高采烈(花镳柳策,即策马花柳丛中,熙怡乃是喜悦),连农夫渔父也个个喜逐颜开,笑语开怀。所以,元宵之夜,他怀着雅兴在烟雨楼凭阑看到的是“别有夜楹千里月”。( 楹为厅堂的前柱,这里指厅堂前。)这也许因郑侠毕竟是宦游过客,不同于刘廷玑在这里当父母官,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的缘故吧。
该联颇觉娟秀,其书法作者是西泠印社出版社的社长江吟。
望江亭背面用的也是古诗中的一联:
四壁画图千嶂合;
万家烟火一亭收。
处州山城又称莲城,因四面环山,且状如莲花之故。元筑府城后,万象山是“城中之山”,为城中制高点,举头四望,苍色的峦嶂,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悬于四壁,美不胜收;俯首环顾,则万家烟火览于一亭,又是另一番景象。此联融生态和人居于一体,高度概括出处州山城四壁千嶂的特色和万象山贴近民居的特点,可谓言少意多。
葛伯宜是清康熙年间人,生平不详。他的这首《万象山》原诗如下:
崇山突兀俯东瓯,
策杖来登最上头。
四壁画图千嶂合,
万家烟火一亭收。
好溪雨过拖新练,
苍岭云开结翠楼。
指数洞天奇绝处,
不禁芒屐欲相求。
这幅对联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西湖先生书写。
亭额“望江亭”几字似略显锋芒,无落款,不知何人所书。
四、小栝苍亭联(二幅)
小栝苍山古代指今万象山全境,又名莲城山、九盘岭,唐宋旧为州治所在。“万象山”之名源于南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山因以名。”(道光《丽水县志》)。元筑城墙将万象山围在城内后,小栝苍山指今烟雨楼这座山,“与城中万象山冈阜相连接。”(道光《丽水县志》)。小栝苍亭的正面一幅是:
落日渔舟吹远笛;
太平箫鼓沸春声。
这幅联截取宋人 林景熙《登处州城》诗中的两句组成,联面很美:远处,晚霞璀璨的瓯江江面上,唱晚的渔舟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亭子里,一群欢乐的游人迎着明媚的春光,在忘情地吹拉弹唱……这真是一幅美好的太平春景图。但 林景熙的原诗表达的却不是这意思,这首《登处州城》是这样写的:
寒芒曾动少微星,
一水溶溶叠嶂横。
落日渔舟吹远笛,
断烟戍屋带荒城。
沙鸥欲近如招隐,
关树无多亦厌兵。
却忆莺花亭下路,
太平箫鼓沸春声。
作者林景熙是浙江平阳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任泉州教授,官至礼部架阁转从政郎,人称林架阁,宋亡后不仕。这首诗是林景熙路过处州时所写。第一句他说处州之名是应天上的处士星而取的。少微星即处士星,据县志载,“置郡时,见少微星分于野”,故称为处州。古处州除有少微山外,还有少微阁、应星楼等建筑,皆反映了这种天地对应的关系。第二句他讲处州的地理环境是一水穿过万重山。接下来,他以“断烟戍屋带荒城”的苍凉实境与“落日渔舟吹远笛”的表象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指出在宁静的表面下,人民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凄苦。这里,作者用的是反面渲染、对比烘托的“背面傅粉”笔法。 “断烟戍屋”即无人住的营房,它的边上,是一座荒凉的破城。惟有几只沙鸥忽近忽远地飞翔,仿佛在招人归隐(这里理解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而城边的树木因连年的兵火亦所剩无多了。联中那幅美好的太平春景图:“太平箫鼓沸春声”,在诗中,只是诗人对战争前的遥远记忆。这首诗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忧国爱民的进步意识。对联选用诗中颔联首句和尾联末句组合,另成意境,用之于今,倒也恰到好处。
此联为为西泠印社理事、《西泠艺丛》主编、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特聘书画师蒋北耿先生书写。
背面一幅由著名网络诗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钱之江撰作:
入户名山,具微古栝;
隔江妙迹,挹爽灵崇。
上联写万象山近连民居,似乎可以排闼入户。因万象山有“小栝苍山”之称,故谓其为“具体而微”的古栝苍山。“具体而微”,语出《孟子》,谓具备其全体而规模较小。“具微”是“具体而微”的缩语。上联对“小栝苍”作了诠释。下联用“对面傅粉”笔法(即互相映衬、对照烘托的手法),写与万象山隔江相对的南明山上有晋代葛洪“灵崇”书迹。(“灵崇”同时也是南明山上的“雅述”,即“灵异之崇岗”。)挹爽,挹其爽气(山峰朝爽之气)。以“挹爽灵崇”的“隔江妙迹”来衬托“具微古栝”的“入户名山”,意境悠远,对仗工整。
书写该联的俞建华先生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该亭额“小栝苍”三字稳健厚重,为已故书我国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赐题。
五、拂云亭联(一幅)
这联的内容是:
双合溪流萦似带;
九盘山气爽于秋。
它取自明代万历年间处州知府李淳的一首《小栝苍山》诗:
栝州故治俯城头,
夏日相将避暑游。
双合溪流萦似带,
九盘山气爽于秋。
怀人怯诵莺花句,
览胜宜登烟雨楼。
惆怅遗踪无可问,
只余西寺磬声幽。
处州古城墙包围半座万象山在内,旧州治就在城头之上,故说“ 栝州故治俯城头”。李淳是四川内江人,以大理寺正擢处州知府,据说颇有政声。身为知府的李淳在炎炎夏日来到树木馥郁的万象山看看栝州故治,亦堪称“避暑游”了。“双合溪流”指的是指瓯江于小栝苍山旁分流合抱,将琵琶洲围成岛屿,缓绕如练。小栝苍山又称九盘山,也叫九盘岭,因树木葱郁,所以虽是夏日,也还是气爽于秋。作者在万象山登烟雨楼、访莺花亭,追寻当年秦少游的遗踪,却一无所得,只听到西边寺院里传来幽远的钟磬声,心中不尽地惆怅……其中“双合溪流萦似带,九盘山气爽于秋”二句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夏日在万象山的观感,被引用为亭联,亦贴切相当。
亭额“拂云亭”三字颇具书卷气,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我市书法家毛传书先生所书。据说70年代曾计划儿童公园向后山扩建,要削平此山头,建为儿童公园一部分,是毛传书先生牵头书画界人士据理力争,才保下了这座山头。如今园林处恰巧请毛先生为此山亭题额,颇让毛先生有缘分之感叹。
联对书法作者鲍贤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
六、烟雨楼联(三幅)
烟雨楼为万象山的中心主楼,高阁凌空,气宇轩昂。楼额“烟雨楼”三字 伟秀雄润,力厚骨劲,为沈定庵先生题。沈定庵,曾任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兰亭书会会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楼正面有二联,一为王翼奇先生撰并书之长联:
烟雨几名楼,历览江南冀北,觉此间景致幽深,终古莺声,长唤醒一城花树;
风霜多健笔,即论淮海稽山,是何等词华富丽,至今佳句,尚流传百姓人家。
上联说我国有名的的“烟雨楼”有好几处(处州的万象山,嘉兴的南湖,承德的避暑山庄),作者游遍江南冀北,认为三处的烟雨名楼中,唯山城丽水(处州)万象山的烟雨楼最显得景致幽深,耐人寻味。“终古莺声”用虚笔,点出宋代秦观谪处州监酒税时曾写过传诵千古的《千秋岁》等词篇,后范成大任处州太守时,特在万象山建莺花亭以作纪念的典故(《千秋岁》中有“花影乱,莺声碎”句)。“一城花树”则点出万象山与丽水城的整体关联,使之不限于一楼、一山,而是一城之景。此句也化自秦观在处州时所作《好事近》词中之句:“花动一城春色”。
下联说,在史不绝书的历代文人咏唱处州的众多风云健笔中,唯秦观与陆游最令人刮目。(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先生;稽山乃会稽山的缩语,即绍兴,因陆游是绍兴人,故以地名代指之)。联作者在描景咏史中,特别以秦陆诗词论说之,使全联深化人文内涵,并使名楼名山贴近百姓。
王翼奇,字羽之,福建厦门人。1968年北大毕业后曾在丽水工作多年。曾任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审,为《汉语大词典》主要编撰人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楹联研究会会长、省政协《联谊诗词》主编。王先生曾为杭州许多景点撰作楹联与碑记,丽水处州公园脍炙人口的的《处州碑记》即出自他的笔下。
另一联为林剑丹先生撰并书:
烟雨渺江天,残碣独传松雪字;
楼台自今古,群山犹拥少游词。
上联中的“残碣”指的是原来存放在万象山的元延祐七年(1320)大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重修万象山崇福寺记碑》。 “松雪”即赵孟頫(赵孟頫字松雪)。此碑据说在日侵华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下联讲烟雨楼自古至今尚存在,令人欣慰;然万象山的另一著名建筑淮海祠却荡然无存了,让人无限惋惜。作者在怀古凭吊秦少游的同时,仿佛看到在群山环拥之中,昔日曾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淮海祠犹然栩栩在目。
作者林剑丹,原温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社员,温州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其诗书画及篆刻皆得其精髓。
背面一联为丽水人尚佐文撰作,书法家王冬龄先生书:
诗思越千年,对烟雨空蒙,莺花缱绻;
天风来万象,看碧云暮合,红日朝升。
上联点出烟雨楼之诗意所在:一为“烟雨空蒙”,一“为莺花缱绻”(指秦少游词中描写莺声花影,情意深厚,缠绵悱恻)。“诗思(思念去声)”对“天风”,美而妙;“千年” 对“万象”,工且巧。
下联从秦词《千秋岁》中撷出“碧云暮合”,对以“红日朝升”,使“万象”有了实感,景色奇丽。
全联用自对再互对手法,“烟雨空蒙”与“莺花缱绻”相对,“碧云暮合”与“红日朝升” 相对,再上下联互对,为“共对”的一种常法。“升”与“合”还有“借对”之妙:升、合另有量词义(一升、一合)。
此联立意高远,吞吐云烟,高屋建瓴,穿越古今,颇具气势。撰者尚佐文,毕业于丽水中学,考入北大中文系,为语言专业高材生。现为浙江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联谊诗词》主编助理,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联作收入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为杭州风景区撰作了许多佳联。
书联者王冬龄,著名书法家、中国美院书法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进修学院副院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客座教授。王冬龄为“当代书圣”林散之的高足,在浙江负有盛名。不过,我认为,用草书写对联不怎么合适:对联首先总得让人看懂,毕竟游客中书法家不多。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