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词引发的联想
严新权
前几天听到一首电吹管演奏的曲子《蒙古人》,觉得非常好听,就搜索了和它有关的信息,得知词、曲皆出自著名歌手腾格尔。其歌词如下:“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不知道读者对这歌词有什么看法,本人凭借一点语文知识和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感觉到它纯属文不对题——第一句“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表述的对象什么样的毡房里升起什么;第二句“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说的对象是“我”——出生在什么地方;第三句“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表述对象改为草原,说草原是摇篮;第四句“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是说对待养育他的土地应该持什么态度;第五句“沐浴我的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说江河水像母亲的乳汁,而这一句最令人生疑——沐浴人的水,别管是浴池水还是江河水,它是什么水?当然是洗澡水,那么,把洗澡水和“母亲的乳汁”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实在牵强!前边说“摇篮”这个相当于悠车的工具是用来“哺育”人的,也不见得妥当。来最后一句:“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从使用代词“这”来看,这句话属于整首歌的点睛的、总结性句子,是和歌词标题的“蒙古人”遥相呼应之句,按照常理讲,它应该是在告诉读者、听众:蒙古人就是这样的人!可是,我们回顾它通篇内容,歌词所写的对象却是毡房、炊烟、自己、草原、土地、江河,和介绍蒙古人是什么人、蒙古人有什么面相体态、其饮食习惯及其性格有何特点没有丝毫的关系,而“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身躯一样爱惜”和“热爱故乡”这种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思乡之情也不是蒙古人所独有,因为整个中华民族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这种情感。
因此,本人认为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成为作文教学中的反面例文!
无独有偶,前几年本人看过一篇由外地考到法库来的一位小学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在法库挺好的》。作者热情洋溢地介绍了法库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商贸经济,他说法库有白鹤楼、五龙山、巴尔虎山、白酒小镇,说五龙山有葡萄;还说他工作的地方附近有湿地,每年都有水鸟前来;介绍法库是牛县、是东北瓷都……
实事求是地讲,这位老师的文笔不错,遣词造句比较自然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法库的认同和赞美,遗憾的是:他通篇是在写“法库挺好的”而不是“我在法库挺好的”!别看这两句只差俩字,但内涵相差千里,因为要写“我在法库挺好的”,文章主题是说“我”,是说“我挺好的”,其内容应该围绕“我”的方方面面去展开,即要夸的对象是“我”而不是法库,要让亲人、朋友了解和放心的是“我”目前的处境和状态挺好的,可以说“我”虽然远在他乡但“我”工作顺心、人际关系和谐、待遇有保障、出行方便——领导重用我、家长配合我、学生爱戴我、同事支持我、成绩回馈我;起居有律、运动有度、身体健康……总之,文章应该告诉读者的是“我”对自己当前各个方面都满意、“我”在法库工作和生活不用他人挂念,但你所写的内容都是法库这好那好,文章要表述的方向就变了,就属于文不对题了。这样的作文,就不是合格的作文。
作品质量好坏,不仅代表思维水平,还代表作者的某种态度,作者保持严谨的作风,就会对自己的创作严格要求,这种严格,是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
这种文不对题的作品,大家一定不少见,它们的出现,不是个案且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近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了淡化语法教学、淡化作文指导的趋势,对语言的表述不再强调精益求精;整个社会对马马虎虎、对似是而非、对词不达意、对胡言乱语越来迁就宽容。从我们看到的网络文章甚至是官方媒体发布的文字总是让我们费解、让我们蒙头转向当中,就能见其普遍程度和严重程度……
这不是好苗头、不是好兆头,再不加以重视,华夏子孙的母语水平恐怕要江河日下了……
因此说,语法教学、作文指导以及严谨作风的培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缺之不可! 2021.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