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 右手
作者/刘小军
余秀华有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我原来不明白:余秀华或编辑,何以要给诗集取这个名字?当我对余秀华有了大致了解后,我明白了。
余秀华,女,1976年出生于湖北省某村。因出生时缺氧造成“脑瘫”,行动不便,口齿不清。她在务农、打工、乞讨、做家务之余写诗;写了大约两千首诗。2014年《诗刊》发表其诗作,她一夜暴名;后又有出版社为她出版诗集,从而有“诗人”之名。
余秀华因脑瘫,右手不能敲击电脑键盘而用左手,但左手也不能独立敲击键盘,需要垫在右手上才能完成一个正常人极为简单的击键动作。因敲击键盘很吃力,因此发现自己有文学才能的余秀华不写小说,不写散文,而只写字数很少就能单独成章的诗。就这样,中国一个有残疾的农民女诗人诞生了。

余秀华还有一本诗集,叫《摇摇晃晃的人间》。这两本诗集的书名,都与她身体残疾有关。余秀华作为一个脑瘫患者,走路需要大幅度摇摆晃动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像“大步流星”“健步如飞”“高视阔步”等这些词汇,对她来说显然很遥远。因此,余秀华生来就摇摇晃晃地走路,摇摇晃晃地生活,摇摇晃晃地行走人生。因此,诗集取名《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右手失能,用左手敲击键盘而创作诗歌;在余秀华看来,艺术之神只眷顾她的左手而遗弃了她的右手,因此,“月光落在左手上”。
《月光落在左手上》,我没有见过这本书,——也不知道该在哪儿能买到?对余秀华的诗,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只是在手机上看到过她出名的几首。那么,余秀华的诗到底写得怎么样呢?其诗是否能配得上她超大的名声呢?是否能传世呢?这个姑且不长论——因为这个不能单凭当世的人说,还要靠时间。中国古典诗词一两千年了还在流传、还在被人奉为经典。文学作品历经千年能流传一定都是好作品,一定都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根源。对余秀华作为一个现代诗人而言,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余秀华在被人们贴上“诗人”标签后,其诗歌创作的形态肯定发生了变化。未成为“诗人”前,她的创作是随心所欲,有感而发,创作是自由的——这种创作形态是最原始同时也是最好的创作形态。而成为“诗人”后,她身上的“诗人”标签会对她的创作形态异化——社会身份的改变必然导致其创作心态发生变化并从而导致其创作形态随之也发生变化。表现在作品上,基本有两种可能。一,再也没有那种“不得已”的创作心态和对人生之痛敏锐的感知了;然而,尽管内在情怀已经贫乏,但凭借写了两千多首诗积累起来的写作经验,可以让她轻而易举地写出一首语句漂亮的“好诗”。二,超越一切,更上一层楼。当然,作为她本人和读者,都希望她能更上层楼——尽管这很难。(任何事物,第二次飞跃的价值超过第一次飞跃的价值。)

余秀华成为诗人之前是残疾人,成为诗人之后依然是残疾人;然而,我们无需对余秀华报以同情。以网上流传的余秀华的性格,余秀华根本不会接受我们廉价的同情。相反,很可能在余秀华看来,需要同情的是我们,是我们这些能正常走路吃饭而毫无成就的非残疾人。——想想也对,谁该同情谁呢?老天爷没有给余秀华一个正常人的双手和身体,但给了她一般人也不具备的语言天赋。事实上,余秀华的成功——如果这算成功的话——是和她身体残疾分不开的。——我始终坚信:没有非凡的人生,便没有非凡的诗歌。王国维言:“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煜,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这些诗坛重镇,哪一个不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有些诗人甚至还经受过生死磨难。——诗人须以人生的淬炼才能创作出好诗,而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则不必。(想想历史上这些被我们称为“诗人”的这些人,真的可以让现在那些想以“诗人”之名而博取现世声名的现代诗人们,想想哪些人才配享“诗人”二字。一个过着庸常平庸生活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好诗呢?)

(余秀华务农、打工,这不算非凡。但她以残疾之驱乞讨,这在当今社会就很不寻常了。她有一次在街上拿着碗准备像其他乞丐一样跪下去讨钱时,她试了几试,怎么也跪不下去。——余秀华最终没有跪下去!——跪下去就没有诗人了。不论沦落到何种地步,一个骨子里的诗人与生俱来的傲骨不允许他或她在世间有这种姿态!另:余秀华乞讨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事,在我国2021年全面脱贫的今天,余秀华即便不是名利双收的“诗人”,国家也会让她这样的人衣食无忧。至少不会再让残疾人去乞讨。)
“月光落在左手上”,当艺术之神眷顾她而藉着她的左手把诗人的月桂圣冠戴在她头上的时候,她的右手,也同样受到造物主的眷顾,只不过“上帝的美意向人隐藏”。当余秀华把她那只高举过人们头顶落满月光的左手缩回尘世之时——左手,右手,十指相扣,同生共存。
作者简介:刘小军,行唐人。以写作作为消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