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文/学文(黑龙江)
二十四节气歌中的几句,“立冬交十月,小雪河碴上,大雪地封严,冬至不行船”。
这谚语歌中意思很明确,冬至意味着深冬已至,在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可以说哈气成霜、滴水成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是正式进入数九的第一天。到了数九天的时节就是进入最寒冷的季节了,特别一九和二九还不算最冷的时候,进入三九四九才算真正进入了极寒的天气里。民间有一句话:“三九四九,打骂不走。”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人们,到了三九和四九这十八天里,尽量不出门去外面,因为三九四九这段时间里天气是最冷的时候。就是打骂都不出门去室外,这些都是老百姓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那么到了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吃饺子和冬至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冬至吃饺子这个问题。
据传说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遗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不要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冬至,刚入数九,冷空气已经一轮接一轮席卷北方大地,东北地区尤为明显,我们老家黑龙江省无论山区和平原,更是寒冷。到了数九不管是东北风还是西北风,一律长驱直入,狂风卷着雪花怒吼着,狂风夹着飞雪候迎着“大烟炮”都叫人睁不开眼睛,寒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的疼痛。冬至吃饺子,也是从古至今留下的一习俗,所以寒愈狂,每年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迎冬饭、抗冻饭。小时候母亲包好了荤素两样馅的饺子,有的上笼屉蒸熟吃,有的用水煮熟吃的,给我们兄弟们留下一盖帘,等我们放学后回到家里自己吃。其余剩下的饺子就拿到外面去冻了,然后放在仓房的铁桶里面,盖好后挂在仓房里棚杆上,防止老鼠啃食。
听母亲说她们一共兄弟姐妹姐七个,大姨、二姨、母亲是老三,还有一个老姨,还有大舅、二舅和老舅。在我记事的时候,见过姥姥姥爷,二姨、老舅和老姨,大舅和二舅还有大姨他(她)们很早就离世了,没有见过。但是他们的晚辈那些姑婊兄弟姐妹们,我都常常见到,也有很多的来往,因为毕竟是亲戚,而且都住在同一个村里和临近的村子里。那个时候的农村是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裕,所以,能在冬至吃上一顿饺子,可以说是很奢侈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有几个重要节日,农村人特别重视,元旦、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节日大家都会吃饺子,除此之外,就是冬至了。我的老家是水田的主产区,每年分的口粮,有一多半都是大米,所以吃大米饭不是很稀奇的,可以说很平常的。可是要想吃面粉是很困难的,比如吃顿馒头或者吃饺子都会用大米和吃商品粮的职工户去换面粉,只有这样才能吃上饺子等。
有一年,为了过年吃上面粉和包饺子吃,母亲叫我站在村西头的客运站点,对着来往的客车或货车司机,召唤着用大米换面粉。我记得有一次一位方正县的客车司机,用面粉换我家的大米,是一斤大米换一斤半面粉。他一下子就换了三十斤的大米,我们家里换了一袋子白面,四十五斤。不仅过年吃饺子和面食,就连平常的节日用的面粉都有余,每当过完中秋节,我们就开始盼着下一次吃饺子。等到再一次吃饺子就是冬至了,冬至,虽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但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比较重要的季节。在北方冬至吃饺子是古老的习俗,这对于我们小时候来说,是一个很值得盼望的日子,其实就是为了盼望吃上饺子……。
冬至,这个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所以冬至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在我的家乡,冬至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热热闹闹地围坐在桌前,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迎接马上就要到来的数九寒天。所以,母亲每到冬至这天,就会起的很早,开始准备包饺子前食料,比如剁馅子,和面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家里会包饺子的人一起动手,有的时候左邻右舍也互相帮忙,一起包饺子。等孩子们睡醒起床后,洗洗脸就等着吃母亲煮好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完了背起书包顶着寒风上学去了。
这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人们在冬至时吃饺子的一个片段,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餐桌上天天都是大米饭和白面馒头为主食。吃饺子已成家常便饭,想吃饺子,超市里的老王头饺子,“思念牌”饺子,素馅的、肉馅的、海鲜的……各种口味的饺子应有尽有,只要想吃,随时都能买到速冻饺子,回家一煮,随时随地都能吃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尽管如此,我却一直钟情于儿时母亲在冬至包的素馅大蒸饺。虽然吃饺子就是家常便饭,可是从我十七岁那年再也没有吃过母亲包的饺子了,因为那年的春节后,母亲因为医疗事故不幸的离开了我们。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年年有冬至,年年过春节,啥时候想吃饺子随时都可以吃到,可是想吃母亲的包的饺子,永远也没有了。今年的今天又是一个冬至,大家别忘了吃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