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碎片》空山碧流(3)
--说隱士与隐士文化
文/牧夫
编辑制作演播/慧觉

在孔子辭别京都管理圖書典籍的那個小职員--老子,趕着破牛車東歸之時,老子正打點行装,騎上青牛西去隱游。酒還是要带上一壶的。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曾認真地研究過二幅老子出關圖。一幅是書家老莊先生送我的,掛在我的客廳中;一 幅是在範曾先生送我的自傳--《範曾自述》的插圖中看到的。老莊先生的那幅是横幅,只题“老子出關”四字,留下廣曠的空白,老子望着天,正從畫面的右上方走來;範曾先生的那幅是立轴,题了“天下之柔馳聘天下之堅”,老子盯着遠方的世界。

望一眼太空,盯一眼世界,困乏了再抿一口小酒提提精神。秃秃的腦袋里思索着很多問题,放達的眼光透穿了宇宙和人生。他一路走,一路想,來到了函谷關。函谷關令尹喜却不讓他出關。 你不是有學問嗎,那麽就寫篇文章留下吧。

青燈一盏,筆墨又伺候着,捋了捋長長的白胡子,於是氣沉丹田、提肘、运筆、抖腕。文章寫出來了,洋洋五千言,“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石破天驚,完成了人性最具光彩的回歸。

《道德經》横空出世,氣吞八荒,在中國的思想界、哲學界以及整個人類世界造成了一種巨大的文化震動,從而使宇宙變得了短暂和渺小,人的眼光却高遠多了。尹喜傻了,滿世界都傻了。應該感謝老子的歸隱,也應該感謝尹喜對老子的截留,使中國多了一個大思想家、大哲學家。使中國人的思想從蒙昧的混沌中早開化了幾千年。

老子扔下筆和墨,出了函谷關,从此,做爲人的老子再也没有了消息。老子是爲寫《道德經》而生的。《道德经》完成了,他的生命也就走向了極煌。

老子避世歸隱,隐的動天驚地,也隱出了寺庙道觀文化。這是中國很獨特的文化,最具中国文化的特點。那麽就讓我們走進名刹巨觀,去朝拜一次老子吧。

見他一次還真不容易。先得通過那個 左手執慧眼、右手轨金鞭、赤面三目守門官--王靈官的通報,再三叩九拜穿過鐘鼓樓、東華殿、十方堂、三霄殿、長長的漢白玉通道,才能到達建築宏偉、肅穆端莊、檐牙雕琢、精巧無比,神话典故躍於壁、飛鬆禽蟲綴於脊,玄都律壇、道窮元妙的三清殿。殿柱有聯:“道本先天, 粉碎虚空歸一氣;清根元始,打破混沌不二家。”

老子再也不是那個秃頭耳漏的老子了,被神秘化後的他,端坐在三清殿中,眼睛也不再審天视地,而是盯着每一個來朝拜的信徒,看他們燒了幾柱香,扔了多少錢,以此檢驗着他們對他的虔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