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光 照亮暮年
——任城诗联学会冬访南张敬老院
“暮年”,也称“老年”、“晚年”,还有人美其名曰“夕阳红”……人“生”而不觉,却“暮”而有感,及至“暮年”,怎样“过”,如何“活”,才是真真切切的大学问!圣贤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描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其弦外之音就是:你奋斗,你快乐,你就不老!三国英雄曹操,在他的名篇《龟虽寿》中感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把一个眼界高远、胸怀家国的英雄的“暮年”,牢牢定格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对“暮年”的解读,文人骚客们也并不输那些英雄豪杰,魏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书法经典《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表述:“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话外之意显然,那就是达观者不知老!唐代才子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更是把对“暮年”的解读推向了顶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言一出,失意者觉悟,悲观者自醒,无数浪子回头,天下英雄归心……何其壮哉!一句话,生理上的“老”,并不足忧,心理上的“老”,才最可怕,因为哀大莫过于心死!人之一生,七八十载,顺时好过,苦时难挨,一人一个活法,表面上看,有儿有女者好过,无儿无女者难挨,但笔者却在南张敬老院的院墙内,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景观。2021年12月21日的上午,阳光正好,明媚灿烂,笔者应任城诗联学会会长李伟兄之邀,有幸与苏成运先生一起,走进南张敬老院,去真切感受生活在那里的老人们的“暮年”生活!在敬老院宽敞的院落里,笔者见到了早早等在那里的张庆欣院长。张院长性情宽厚,待人诚恳,饱读诗书,工于书画,是济宁书画圈的名人。在此之前,笔者久闻其名,未谋其面,及至陪苏成运先生及李伟兄,走入他设在二楼东侧的书画室,方才眼界大开。书画室不大,但也绝不能算小,古人有“拳打卧牛之地,书成蜗居之室”的说法,有这方寸之域,足可撑起一位书画家的辽阔梦想!西壁悬书,东案叠画,书卷清雅,墨池飘香,堪为写字绘画的好去处。惺惺相惜,文友雅趣,当苏成运先生问及新近的书画创作情况,张院长拿出一叠朋友求绘的二尺斗方,一一展开,先睹为快,无论山水还是花鸟,都精笔简墨,以简取繁,情浓味足,堪为上品。赏兴正足,便听门外传来了脚步声,诗联学会其他几位副会长接踵而至:王广星、朱继德、殷璇、秘书长王迎久等齐聚雅室。令笔者眼前一亮的是,在张院长的书案上,看到了广星兄前不久出版的两部书法作品集。展卷粗览,墨香尚鲜,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的题字历历入目:王广星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见证了王广星先生倾毕生之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融合共进的探索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济宁域内的协会不可谓不多,市级的,区级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像任城诗联学会这样,时刻把“繁荣济宁文化、提升群众素养、构建文化济宁”视为己任、视为责任和担当者,并不多见。然而,越是罕见其例,他们越是举旗锐进,不优不休,堪为楷模!此次,他们率精锐之师开进南张敬老院,不是访贫问苦,不是嘘寒问暖,而是要做一项调研,关于“暮年”价值取向的调研。“暮年”,既是人生的浓缩,也是人生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活”?怎样“过”?孔子有解,曹操有答,王勃、羲之各得其所……然,诸公毕竟巨贤大哲,身居要领,各立其位,古有“人择明君而臣,鸟择良木而栖”的说法,但栖身在南张敬老院的老人们,则大可不必担忧膝下有无儿女,作为中国普通的劳动者,作为中国普通的公民,国就是他们最大的家,华夏儿女就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只要活着,他们就可安然住在自己的家里,只要站着,就有儿女为他们搀臂作拐……他们生命的长度,就是伟大祖国奋进的长度,他们生命的高度,就是人民群众幸福的高度!通过调研,任城诗联学会的会长们得出了结论:生在中国,“暮年”,就是幸福的开始;活在当下,“暮年”,就是快乐的时光!
(王长鹰 李 伟)2021年12月21日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