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贪)泉之水能饮乎?
文‖唐运家
盗泉之“盗”和贪泉之“贪”,均是不洁之字眼,似乎冠了这个名,贴了这个标签,近墨者黑,与其打交道,就会有亏节操。故人们尽量漠视它疏离它。
大圣人孔夫子就身体力行,留下了一则小故事,留芳千古,传为美谈。
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有一次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经过山东泗水县东北的青龙山。正值酷暑,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孔子一队人马经过青龙山的盗泉。此时,他们已经人困马乏,口渴难耐。
突然,有一泓清澈的泉水从山涧的小石潭汩汩流出。孔子的学生欣喜不已,大声呼叫:“老师,有水喝了!快停车,我们去打水来,让大家喝个痛快。”
此时孔子的嘴巴也干得快要开裂了。他嘱咐车夫停下车,并让学生去打水。
水打来,学生舀了一瓢递给孔子。看到清冽澄净的泉水,孔子喜形于色。不禁问道:“这样的泉水人间少有,不知这潭泉水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道:“老师,我们已经打听过了,他的名字不好听,叫盗泉。因从前有一伙强盗盘踞在此山,饮用过这潭泉水。”
听到“盗泉”两字,孔子立马眉头一皱,脸色一沉,将手上的一瓢水泼洒到地上。
学生疑惑地问:“老师,您怎么把水泼掉不喝了?” 孔子神情凝重地说:“这水被强盗污染过,这名字听着也恶心。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水。”
孔子也让学生不要喝,把打来的水全部倒掉,顶着烈日,忍着干渴,拖着疲倦的身躯继续赶路。
面对冠了一个“盗”字的清泉,孔子宁可忍受干渴,也滴水不沾。这一举动,看上去不免执拗呆板,但透射出他高洁的秉性和节操。
后代的诸多文人墨客对孔子的举止也是钦佩不已,称赞不绝。晋代文学家陆机在《猛虎行》中写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宋代诗人刘克庄《渴不饮盗泉水》也写道:
饮啄于身切,宜不决择然。
岂其阳忍渴,嫌以盗名泉。

也有反其道而行之,不避恶名,不信传说,该饮则饮的。
《晋书.良吏传.吴隐之》就记载了吴隐之路过“贪泉”“酌而饮之”的故事:
广东省广州市西北郊的石门,有一眼著名的“贪泉”。相传饮其水即起贪心,廉士饮之亦滋生贪欲。
操守清廉的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路过“贪泉”,毫无畏惧,“酌而饮之”。痛饮一番之后,还即兴赋诗一首: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诗歌的大意是,古人传说饮此水,就会滋生贪念。假使让伯夷叔齐这样操守廉洁之士喝上此水,也始终不会改变初心。
吴隐之饮了水,写了诗,行为如何呢?史书记载,上任之后,“及在州(广州),清操愈厉”。为官洁身自爱,严于律己,竭力为民造福。届满离任,身无长物,两袖清风,史称良吏。
对吴隐之不避恶名饮“贪泉”秉持节操的行为,后代也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仰慕褒扬。初唐四杰的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就写到:“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明代诗人尹凤岐在一首送別诗中也写到:“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
孔子闻“盗泉”渴而不饮,彰显了节操;吴隐之明知“贪泉”,痛快饮之,为官期间一尘不染,清正廉明。看来,名归名,行归行,两码事,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要说有什么关联,也可能就是心里作用,喝了以后,心里残存一点点阴影罢了。
一个人为人为官是否贪婪?关键的决定的因素还是内在修为,还是在于本人能否守住底线,能否秉持高尚的节操。守得住,有定力,喝了再多的盗(贪)泉水,也无妨;守不住,无定力,经不住诱惑,必然令利智昏,见利忘义,贪图不义之财,攫取非法利益。虚伪的矫情的还将现出两个面目:人前道貌岸然正人君子;背后贪婪无厌巧取豪夺。失守底线丟弃定力之人,即使远离盗(贪)泉,滴水不饮,滴水不沾,也会暴露出贪婪丑陋污秽的嘴脸,落得个千夫所指令人不齿的下场。

下面我再列举一正一反的两个事例,进一步予以佐证。
“钱”字在古代贤大夫眼中乃庸俗之字眼,观念中与不洁之“盗”、“贪”字眼,同属一类。几千年儒家思想竭力倡导,士大夫要言义不言利。故贤大夫之诗词歌赋一般都很少言及钱财,担心言之矮化了自己的人格操守,招致别人的非议轻视。
但也有例外的。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入仕以后,毫不顾忌,毫不避讳谈钱。自年轻至暮年,诗词文赋中,时不时可见他晒出的俸禄,不是抽象地说,而是具体地说。别人不理解,非议他,他也毫不在意,照晒不误。
白居易自32岁正式步入仕途,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拿俸禄,他就开始谈钱晒俸了:“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以后官职每变动一次,他就在诗中晒一次,直到去世。去世前的前两年,他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按朝廷规定,领取一半俸禄,他也不忘将它晒出来:“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也就是说,白居易晒了一辈子俸禄,谈了一辈子钱财。
但纵观白居易的一生,他谈钱而不贪钱,晒钱而不捞钱。晒钱不是炫富,不是显摆,是怀揣一颗惭愧之心,怀揣一颗怜农之情,怀揣一颗感恩之心。这一动机目的,我们读一读他年轻时写的《观刈麦》及年老时写的《知足吟》两首诗,就可以窥视一斑: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利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一《观刈麦》
不种一垅田,仓中有余粟;
不采一枝桑,箱中有余服。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知足吟》
惭愧怜悯之心,不仅停留在口中,吟咏在诗篇里,还落实在行动上。
史书记载,他离开杭州刺史任上时,把结余的俸禄拿出来,捐赠到公库,让继任者用于改善民生,造福于民。
他晚年在东都洛阳居住,看到洛阳龙门八节滩,乃商船必经之航道,但滩险流急,常常船翻人亡。他捐出巨资开凿疏浚,惠泽于世。

下面再列举一个例子。这个人的行为与白居易截然相反。
这个人叫王衍,生于晋朝,官做得很大,位至三公(中书令、尚书令、太尉),也就是宰相之职位。
《晋书——王衍传》记载了他的一些故事。
这个王衍生下来,就好象与这个“钱”字前世有冤,后世有仇,见了“钱”字就恶心,就想呕吐。一天到晚牙缝里挤不出一个“钱”字来。妻子郭氏试探他,看他是否真的能经受住考验,能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口不言“钱”。就在一天晚上他熟睡时,在他睡床的四边堆满了一串串铜钱,让他第二天起床时,无法下床,看到说不说“钱”字。第二天他起床后,看到如此情景,喊来婢女,指着钱说:“举却阿堵物”。这句话是晋代的一句口头语,意思是说,“拿走这些东西”。
王衍口不言钱,是否心无贪欲憎恶钱财呢?非也。他与妻子郭氏演双簧。他表面上标榜清高,口不言钱,暗地里纵容郭氏大势敛财 。
《世说新语》记载他妻子郭氏:“聚敛无厌,干豫人事”。意思就是贪婪无度,插手干预朝廷的人事,借机敛财。
王衍的这一招也是够高明了。
钱捞足了,家里坛满钵满了。王衍就整天想着如何保全这些不义之财,如何让自己免于灾祸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精心营造后路。他任命自己的亲弟弟王澄出任荆州刺史,任命族弟王敦出任青州刺史。并对他们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在这里镇守,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
一国之宰相,不思国事,不忧苍生,不为黎民谋福祉。却精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此种虚伪作秀尸位素餐之行为,时人对此鄙视和不齿,后人视之也将嗤之以鼻侧目耻笑。
盗(贪)泉之水能饮乎?贪念的滋生取决于什么?
读了上面几则故事,看了上面几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这里我就不想再赘言了,相信读者诸君慧心卓识,胸中自有答案了。
2021.12.20撰完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偶发新作。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发。品味史籍,诠释时事,解读人生,力求悟出一点新意,给读者一点愉悦和启迪。这是本人为文的不懈追求。如能达此目的之一二,则聊以自慰矣。本号特邀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