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化
\ 人生最好的活法,不是房子车子,不是地位虚名,而是拥有它……
人生最好的活法,不是房子车子,不是地位虚名,而是拥有它……
精华
热点
21-12-21 07:25
2471
阅读
关注
人生要过得快乐,似乎没有人会反对。
因为不管人从哪里来,既然来了,就应该安心做人,快快乐乐过一辈子。
生时高兴,去时快乐,这样既幸福又有价值的人生,才值得追求。
往昔的人,物质条件有限,却很容易快乐。
现在,科学昌明,物质文明发达,然而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甚至钱财、地位、荣誉都有了,依然难以获得心安的快乐与自在。
这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究竟要如何才能快乐?
1
人生的快乐方法:自我选择
人生的目的,是求得幸福。而幸福的象征,即为快乐。
然而,快乐不快乐,其实是自己的感觉。自己觉得快乐,当然快乐。自己认为不快乐,那就是不快乐。
比较不容易弄清楚的事情,应该是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快乐?
稍微用心观察,便不难了解,
人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真正获得快乐的人,却为少数。
再深入探究,大多数人并不快乐的原因,在于缺乏选择的能力。
大家想要快乐,却大多选择不快乐,所以没有资格称为智者。
真正的智者,具有这种正确的选择能力,想要快乐,快乐就来了。
怎么能够想要快乐就能够快乐呢?我们不妨以实证的方式来试试。
当我们觉得不快乐的时候,把心境转换一下,告诉自己不要再觉得不快乐,却想要快乐。
这时候自己会采取逆向思考,找出很多使自己觉得快乐的理由,来取代先前那种不快乐的感觉。
于是,不快乐的气氛,逐渐转换成快乐,使我们觉得相当快乐。可见真的想要快乐就能够觉得快乐,好像丝毫也不困难。
相信大家只要想这样改变自己的心境,就做得到。
我们把它细分成三个阶段,说明如下:
第一,选择快乐。
我们活在宇宙,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快乐便有不快乐。
一般人往往只看到不快乐的一面,却忽视了快乐的那一面,所以觉得不快乐。
我们只要采取相反的方向,注重快乐的一面,不去注意不快乐的那一面,不就觉得快乐了吗?
既然快乐和不快乐同时存在,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偏偏要选择不快乐呢?岂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第二, 享受快乐。
选择快乐,就应该享受快乐。不需要一方面选择快乐,另一方面却又不敢享受快乐。
享受快乐,才能够接近快乐,并且持续下去。对自已的选择能力,增加信心,对自已以后的选择,更能提升正确性。
第三,支配快乐。
享受快乐的时候,必须记住是我们在支配快乐,而不是快乐在支配我们。
选择快乐的原则,应该是心灵的快乐优先于肉体的快乐,内在的快乐优先于外在的快乐。
享受快乐的原则,最好是要能够享受,却没有必要一定要享受。
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支配快乐,而不为快乐所支配,因此最快乐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
幸福就是恒久的快乐,而恒久的快乐,决定于自己心里想要恒久的快乐。
养成时时快乐的习惯,人生就十分幸福。这种由己不由人的事情,都是自己所能够控制的。
不幸的是,很多人方向错误,老是责怪别人,以致偏离了人生的快乐幸福大道,殊为可惜。
2
人生的快乐境界:贫富坦然
孔子当年已经觉悟:富贵是可遇不可求的。他甚至于直率地承认,若是可求,他也会勉强自己去追求。
假设孔子当年既富且贵,能够成为至圣先师,像现在这样,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吗?
孔子当年求官不得,求财不得,这才明白安于贫穷说不定有更大收获的道理,把他的思想观念,透过弟子的整理,世代相传,令人敬仰不已!
我们现在应该认知:
这一辈子的贫穷,原来也是由自己一手规划的。
我们应该运用逆向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自己要这样安排,找出真正的原因,并且好好地安于贫穷,来寻求自己所预期达到的目的。
我们可以假设,有很多原因,使自己这一辈子希望尝试一下贫穷的滋味。
譬如,这一辈子自己过贫穷的日子,看看能不能从中磨炼出坚强的斗志,享受安于贫穷的乐趣?
这一辈子尝试一下贫穷日子,让自己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到勤俭度日的价值,同时也养成一些俭朴的习惯。
有了这样的觉悟,便不会怨天尤人,反而以欣赏的心情,把贫穷日子过好,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虽然很贫穷,内心却十分快乐。
但是,安于贫穷,并不是压抑自己,以自我欺骗的方式来麻醉自己,而内心却很不快乐。
任何形式的伪装,都不能安于贫穷。
通常人生有苦有乐,主要来自有时富裕,而有时贫穷。若是富裕时快乐而贫穷时不快乐,终究有所缺失,不够圆满。
如果贫穷时快乐,富裕时也快乐,当然可以称为快乐的人生。
能够以快乐的心情来面对贫穷的困境的人,通常比较容易以快乐的心情来面对富裕的情境,
所以安于贫穷的人,当然也能够安于富裕,终生处于安宁的状态,应该是十分快乐自由的人生。
3
人生的快乐大道:公而忘私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取不予,成为自私主义者。有的人则只予不取,成为利他主义者。
前者认为人不自私,天诛地灭。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即使牺牲他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后者认为个人的行为就算不能牺牲自己以造福他人,也应该顾虑到别人的利益。
实际上,
真正可能而且可行的方式,应该是公而忘私,至少要做到不因私害公。
人有七情六欲,都在增强我们的私心。人不自私,说起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往往越是标榜自己绝无私心的,事实上最为自私。
不因私害公,已经十分难得。要想公而忘私,实际上是知易行难。说说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
前已述及,人生的幸福之道,在于寻求恒久的快乐。但是,我要幸福、别也要幸福。我要求快乐,别人也是如此。
我和别人相比,当然以我为优先,所以自私的行为,不但难免,而且确有必要。
然而,
当我们把快乐和不快乐相对待时,不难发现私心是不快乐的根源,而公心则是快乐的基础。
换句话说,出现私心私欲,很快就觉得不满足,因而不快乐。
只有以公心取代私心,达到公
而忘私的境界,自然没有不满足的感觉,于是充满了快乐。
人有私心,却必须以公心来取代,可谓人生最大的矛盾,也是改变自己的重点。
要不要去做?做到什么地步?完全自作自受,与他人无关。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公而忘私,以公心取代私心的时候,人人必定充满朝气而喜气洋洋,人间乐土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我们一方面要求自我实现,好像有自私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必须在人群中生活,所以也能够为群体而牺牲。
公心和私心,不但同时并生,而且随着人类道德的发展,公心逐渐升高,而私心则有降低的趋势。
韩愈说过:“一人之所需,百工之所为备。”一个人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来制备。
现代分工社会,为己必须为人、为人也必须为己的连带性,十分明显。公心即包含私心,私心也能够扩大范围,变成公心。
居于实际的需要,个人必须限制自己的私心,也应该发扬公心。
人人公而忘私,以公心代私心,大家都快乐,也才最圆满。
人人都希望快乐,大多数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究其原因不外乎我们重视科学与物质,而快乐却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一项修养。
人生的快乐在于智慧的选择与取舍,富而不骄,贫而无怨,在人群社会中成就自我的价值。
人生要求幸福,而幸福在于快乐。
通过你的智慧与修养,无论快乐与不快乐时,都觉得快乐,当然是幸福的人生,当然是最好的活法。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36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