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Dinosaur)是指生活在大约距今二亿三千五百万年至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的一类爬行类动物。一般认为,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距今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谈不上对恐龙的描绘和记忆。因此,可以说,龙和恐龙基本上没有关系。
恐龙和作为神物的龙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恐龙的取名却与龙有关。“恐龙”一词,由希腊文“Dinosaur”翻译而来,“Din”是可怕的意思,“saur”是蜥蜴,合起来就是“可怕的蜥蜴”。日本学者最先译为“恐龙”,中国早期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工作者沿用了这个译名。日本学者将“Dinosaur”(可怕的蜥蜴)译作“恐龙”的原因,是中国的龙神崇拜及其习俗早已传入日本,日本人也认为蜥蜴类爬行动物是“龙”的一种(取材对象)。因此,从概念产生的先后次序讲,倒是先有了“龙”之名,而后才有“恐龙”之名。
恐龙属于古生物,其化石的发现,是从1902年俄国古生物学家考夫维奇发现中国满州龙后开始的。满州龙发现在西伯利亚的布列亚河入黑龙江口的对岸,一个叫做白崖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尤其是50年代以后,中国的恐龙化石才相对多量地问世;而发现的地点,也多是荒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对没有化石知识的古人来说,要他们去野兽出没的荒山野洼,在砂石重叠的古地层中发掘恐龙化石,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事情。当然,因地壳裂变、地震岩崩,恐龙化石暴露于世的情形可能有,古人也可能偶尔看见,从而将其纳入龙的容合过程。那么,就是恐龙化石成了龙的容合对象,而非恐龙了。
另外,在亚洲、欧洲、非洲及美洲一些远古人留下的洞穴岩画中,我们看到的动物都是当时就与人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鱼、鸟、象、鹿、羊、虎、犀牛等,并没有中生代的恐龙。中外古籍中,也没有关于恐龙生存活动的记载。印度尼西亚有一种“科摩多龙”,生活在科摩多等岛屿上,属于稀有的爬行纲动物,但其本质是蜥蜴,而非恐龙。

古籍中有不少关于“龙骨”的记载,中药材里也有一味“龙骨”。龙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骨,指的是距今一千二百万年到距今一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以犀类、三趾马、鹿类、牛类和象类化石为多。广义龙骨,指除了鱼类以外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上新世和更新世以后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甚至人类化石。
(2021年12月20日)
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