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栋甫,名玉才,字栋甫,河南省洛宁县城东在礼村人。是清朝末年的附生。
据洛宁县志328页载:“樊村人张梓甫,坡头人雷应甫,与在礼村人李栋甫,合称洛宁“三甫’”,他们均在当时的县政府部门担任要职。
栋甫的父亲叫天文,贫苦出身,一生务农。栋甫有两个儿子,长子廉声,字洁庵。次子铁声,又名铁生。下边就说说他家三代人的故事。
(一)帮助村里整顿村风村纪
李栋甫正年轻时,在当时的县政府中任职,按说只要做好分内的事,就算尽职尽责了。可是,他却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当时,在礼村的村风村纪不尽如人意,所养的鸡猪牛羊时常到村边的农田糟蹋庄稼。从小苗出土,直到成熟,从不间断。致使田地主人收成大减。村里也有"管事"的,可碍于人情脸面,管也管了,但总是管不住,成了最头疼的事。对此,栋甫就和村里“管事”的人商量,制定了村规民约,张榜公布,召开村民会议,大力宣传,还要依规处罚违规者。
就在“村规民约”公布后不久,栋甫家的牲口就吃了地里的庄稼。许多人都在观望,看村里如何办。栋甫从县城回来后,知道了这事,就叫伙计按照村里的规矩,自罚粮食一大装(约140斤),用自家的马驮着,在村里游街示众,一连三天。村民看到栋甫家都被重罚了,人人自危,都认真管好自己的家禽、家畜。从此,村风大有好转,这个大难题彻底解决了。
(二)当面回绝,背后助人解难
一九三七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拉开了帷幕。为了纪念在芦沟桥事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洛宁县政府在县城西关(今兴宁路与翔梧路交叉口北)修建了一座“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塔是用青砖砌成。(文革后期被毁)
为抗日阵亡将士修建纪念塔,本身就是为了表彰英雄,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的事,可是,由于政治腐败,官员贪利,主管的官员在纪念塔建成之后,却借口质量问题,迟迟不给工程款。工匠无法,整日愁眉苦脸。一天,这工匠忽然想起了李洁庵,他是济汴中学的校长,在县里也算是个吃得开的人物,自己还与他有些交情。于是,就置办了些许礼物,满怀希望来找他,请他出面说合说合,把事情给办了。他俩见面,寒暄之后,直入正题,谁知李洁庵委婉回绝道:这个负责人,我也不太熟悉,没有共过事,怕不好说。这工匠的心,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满怀希望而来,垂头丧气而回。
第二天,李洁庵便借故邀约那个主管工程的官员,从老城往王范街去,一走出西城门,一会儿就看见了已经落成的纪念塔。李便问道:这塔是啥时候建成的,到跟前看看去。李不断称赞这塔设计得好,又说活儿做工精细,还打听工匠是谁,声称他们学校有些基建的活儿,也要请这工匠去做……
没过几天,县里负责工程的官员就通知工匠,叫他来领工程款。
工匠拿到款,一头雾水。他不相信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莫非天开眼了吗?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知是李洁庵变着法帮忙替他要回了工程款。
(三)年逾古稀,劳作不停
栋甫的父亲李天文,一生务农。年轻时,家境贫寒,仅仅有洛河川地一亩多,任凭他如何辛劳,连肚子都很难吃饱。所以,除了农忙时节到田里劳作之外,农闲时,还要搞些竹编,挣钱养家。因而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到后来,儿子大了,家境好转,又置了些田地,甚至还雇佣了长工,成了富户。可他勤劳的习惯,一生都未改变。他六七十岁时,还是每逢王范集都去买竹子,回家加工成罩篱、牛笼嘴,再拿到王范集上去卖,永葆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有一天,老李头赶罢王范集回家,扛着二三十斤竹子往家走。当走到县城东的路上时,他的孙子李洁庵骑着马,也从县城往家赶。正好赶上了爷爷,就连忙下马,要替爷爷扛竹子,可倔犟的老李头坚决不让。说道,你有事就先回去,我慢慢走。李洁庵拗不过,又不好意思自己骑马先走,只好牵着牲口,陪着爷爷,步行到家。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