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难忘军旅机关的日子
刘克勤
当兵的第五个年头,因为曾在军区机关报和驻地党报上发表过一些“连队新闻”和小小说、小散文之类的东西,我便被一纸通知招去团政治处宣传股担任报道员。

图一,作者在当年团机关办公楼前留影
报到前一天,汽车连专门为我加菜送行,连长、指导员分别在席上讲了话。内容大致三层意思:一是表示不舍。我在连队五年来,既开车又兼文书,一人干着两份活。这一走,司机不缺,能写点东西的人难找呵!作为连队主官,多少有点难舍。二是表示祝贺。人往高处走,能到团机关去发展对个人无疑是个好机会。除了团部小车班调人外,调去团机关工作的,我是全连第一个,值得祝贺。三是表示祝勉。到机关后,由业余爱好变成了专职报道,要好好利用这一平台干出一番成绩来。“希望今后常在报上看到你的大作,希望多报道咱连队的突出成绩,也希望常回家看看”。菜是连队待客的常用菜,酒是连长奉献的“孔府宴”,几杯落肚,言者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听者频频点头、令人感怀。
第二天早餐后,班长带着兄弟们为我打好背包,整理好行装,再将跟随我五年的那口由炮弹箱改装的书柜往车上一扔后,排长亲自驾着大“解放”送我直奔团部。

图二,作者(前左一)提干后与俱乐部相处的战友合影
走进政治处办公区时,宣传股唐股长带着陈干事笑脸相迎:“不错呀,还有专车送行。当年我调来,还是连队的兵们肩扛手提呢!”
“股长,不好意思,咱车夫就只有这一点待遇了。”排长和唐股长是老乡,说话自然随和。陈干事是文化干事,分管团军人俱乐部、电影组那一摊子业务,带着手下有4个兵,单独住在机关附近的大礼堂里。唐股长当即要排长将车掉头,吩咐陈干事带车去俱乐部,行前还对陈干事附耳交代了几句。
铺就一张单人行军床,摆上一张办公桌,桌旁立上我那个炮弹箱书柜,外加一条木制靠椅,房内的空间就所剩无几了。陈干事瞧瞧四周对我说:“兄弟,你平时写东西加班熬夜多,需要安静,股座刚才特意交代,让你享受住单间的待遇。我那边4个兄弟住一间呢!”“谢谢!比在连队住大排房好多了。”目睹此情此景,我当然感激不尽。

图三,作者(前左二)深入训练场与战士交谈
一切安置停当后,我来到宣传股办公室与分管教育的周干事见了面,周干事的办公桌和股长对面。尔后,股长又领着我走进了政治处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两位处领导表示欢迎的同时,郑重地告诉我,宣传股原新闻干事调任连队指导员了,找来找去,没有合适的人选搞报道。最后,经宣传股长和干部股长同时推荐,报告团首长同意,暂时抽调我来补个位吧。接着,主任笑笑却不失威严地提醒我说:“小刘,你现在是士兵的身份,却要端出干部的架子哟!平时和处里的股长、干事们一样,参加正常值班、交班、下基层检查等工作,届时我给政委请示,和前任新闻干事一样,必要时还要你列席团党委会议,甚至享受传阅相关文件的待遇。这样,利于你吃透上情、熟悉下情,了解各方信息和动态、避免报道失误失真。”末了,副主任补充一句,“你还享有与其他机关兵的另一个不用出早操的特权。”看得出,他们那眼神、那语气,充满着希望和期待。当时,我既为首长的充分理解而感动,更为肩负的重大责任而担忧。

图四,作者伏案于那间十平米的斗室
睡在小单间的第一个晚上,我辗转反侧,失眠了。不是为初到生地难寝,却是想着这“头三脚”该怎么踢。
从来报道无捷径,脚板底下出新闻。在汽车连时,曾参加过一次全师新闻骨干培训班学习,师宣传科林干事的这句话让我记住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幸得首长特许,我不时地跑到保密室查阅相关文件,默记有关要点。此外还隔三差五地跑去团司令部、后勤处、装备处几大机关,多接近那些常在一线、熟悉情况的股长、参谋、助理员们,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的言谈中听信息、找线索、悟原理。更多的时候,我常带着采访本、骑着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跑连队、上哨所、看菜地、进伙房、蹲训练场,一去就是半天或一天,全团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我的车痕和足迹,绝大部分基层骨干成了我的老师或朋友。常常是一路车响,满载而归。

图五,作者下连采访途中整理采访笔记
几月后,那一篇篇散发着浓郁兵味和火药味、诸如《“黑脸股长”李林生》、《“吹灯”吹不灭心中的灯》、《禁闭室里为何长清苔》、《王团长治“懒”记》的现场见闻、专题报道陆续刊载报端,成了官兵们课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官兵的理解和支持,成了我奋进的动力。在日常报道中,我更加注重笔端下沉,多为兵们鼓与呼。

图六,作者(前排中)下连欢送即将退伍的战友
一次采访中,得知三连一名叫林明的班长未婚妻来队后,不是帮助炊事班干活,就是乐于为战士洗衣服,没闲过。我敏感到这里面肯定有“故事”。晚上立即赶往连队,采访得知:林班长家在广西上林县农村山沟里,由于地处偏僻,家境较穷,上有3个哥哥都是“光棍”。他参军后,爱岗敬业,习武精武,入了党又当上了班长。年初参加全师比武立了三等功,团里将立功喜报寄给县武装部,武装部便将喜报和他佩戴大红花的照片张贴在大街上的国防教育宣传栏里,恰巧被上班路过的高中同学王敏瞧见了。细细端详后,姑娘芳心涌动,从各方打听到小林的通讯地址后主动给老同学抛来了“橄榄枝”。接信后的小林心中忐忑,实说了家庭状况,回信说做同学可以,谈恋爱不配。哪知王姑娘得知原委后,当即请假跑来部队相亲。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图七,作者(右一)与本股战友在一起
故事简单,情节动人。回到机关后,我连夜加班写出《功章为媒牵红线,壮乡女儿爱伟男》的小通讯,分别发往军区《战士报》和《广西日报》。半月后,两报陆续在显著位置刊出。更可喜的是,上林县主要领导看到这篇报道后,当即在报头上作出“不能让这样爱军习武的战士流汗流血再流泪”的批示。当年底,林班长退伍后作为习武功臣典型被安置到县工商银行上班。
“一枚军功章,成就一段美满婚姻。一篇报道,解决一道就业难题。”此事被政委在全团政治教育动员会上举例说了5分钟哩。

图八,作者获得的二等功奖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除了勤跑腿、多采访之外,机关里的“材料高手”们也成了我拜师的对象。一天下午5时,我遛达经过步兵二连时,眼见连队接到团部发来第二天早上举行汇操检查军容风纪的通知,在家主持工作的副连长集合全连一看,发现三分之二的战士头发不符合标准。他情急之下,找来几把推剪,拉亮球场灯光,先让理发员给自己理出个样板,然后命令战士全部按他的标准理,不达标者不准就寝。那晚回到机关后,我写了一篇《副连长带头理发》的300字现场见闻稿。第二天上班递给组织龙股长请教时,龙股长扫视后将稿子一扔:“副连长带头理发是新闻吗?他还要带头杀敌呢!”我捡起稿纸正要离开时,龙股长叫住了我,抽出笔儿将原标题改为“副连长当‘模特’”,这一笔之改,既救活了稿子,又让我进一步懂得“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所在。

图九,作者在演习场拍摄
如果说,军旅岁月可堪回首的话,我最难以忘怀的是当年调入机关的日子——感恩那些可敬可亲的首长和战友,感动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励我成长,催我成熟。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谭晶-当兵的历史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打开-刘克勤作品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个人专著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