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张小声,1951年生,洛宁县涧口乡院东村第六组(连沟自然村)人,退伍军人,共产党员。1973年,他从部队退役返乡后,到县物资局车队当司机,上班十一年,后来在清退临时工时被清退回家,当了村干部。
1990年12月25日,张小声在为本村砖厂打水井时,在距地表约9米深的沙层中发现了两个宝贝疙瘩。众人都说不清这是何物。张小声在县城跑车十多年见识广,熟人多,就经人介绍找到县文化局,打算上交给国家,希望鉴定一下是什么宝贝。文化局副局长刘松寿收到物件后也觉得珍贵,要给张小声50元奖金,可张小声拒收。刘局长问他是否嫌少?张小声说,这是出土文物,理应交给国家,收钱不应当。自己主要是想让鉴定一下这是什么东西。刘局长找来文物鉴定人员,鉴定人员说可能是犀牛化石,但不敢肯定,不能下结论。最后,刘局长让张小声把化石直接送交洛阳博物馆,让文物专家作鉴定。
当时,洛阳博物馆在植物园附近。在刘局长的提示下,张小声顺利地找到洛阳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周军接收了化石,并询问了张小声的家庭住址和化石出土情况。当问及张小声姓名时,张小声想,可能又要提奖金之事,就借故急着出车送货为由离去,没回应。

1991年1月16日,《洛阳日报》刊载了一篇《洛阳首次发现中国犀化石》的报导文载:“最近,洛宁县涧口乡院东村一村民在打井时,发现一批动物化石,将这批化石中的一部分送交洛阳博物馆,经有关专家分析,初步确定为中国犀牛化石。”
文中还说:“这批化石为带三颗牙齿的上颌骨残段,牙齿均为前臼齿,齿列残长12.5厘米,磨蚀度中等,石化程度较高。”
如图

文章介绍了中国犀和化石的有关知识。文章写道:“中国犀是我国古代南方动物群的典型动物,一般生活在距今100万年——20万年之间,这种犀牛在北方地区极少发现。1978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南召县发现中国犀化石。在洛宁发现的中国犀化石,是我省发现的第二处出土中国犀化石地点。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位置最北的一个地点(即北纬34度20分附近)。”
文章最后说明了化石发现的意义。写道:“中国犀化石在洛宁的发现,一方面说明了洛宁一带,当时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湖众多,水草丰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一地区是古代南北方动物群交汇的主要区域之一。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洛阳地区古地理、古气候以及中国古代南北动物群的迁徙汇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报导人是周军、王献本。
当时洛宁县涧口乡院东村有一个人是洛阳石化厂的工人,看到了这一有关家乡的报道后很兴奋,就买了一份《洛阳日报》,兴冲冲地专程回村询问是谁办的好事也不留名。他见到张小声问,知不知道是谁捐献的化石,已经上报纸了,使家乡出了名。张小声说是他送的,接过报纸,激动地看了数遍,并把报纸珍藏起来。

三十一年过去了,当年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张小声已步入古稀之年,耳聋眼花,也没有了种田的气力,但头脑仍然清醒,记性也很强。他回想往事感慨万千,一时心血来潮,想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看自已亲手上交的化石,但不知化石现在在何处。他翻出旧报纸想寻找线索,可惜风蚀虫蛀的报纸已残缺不全,无法阅读。只好求助战友查找当年的这份报纸,战友们几经周折,终于在洛宁史志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找到,出具了复印件。张小声千叮万嘱让代为转告谢意!
张小声带着珍藏的报纸和复印件,即将前往洛阳,去寻找他当年送交的化石,在有生之年,想再看看这些宝贝疙瘩,望有关单位和知情者提供信息,帮他实现心愿。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19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19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