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风送爽,北国风光绚烂多彩。我的简书园地,亦如丰收的大地,硕果累累。历时一年多的连载——《家族往事》完美收官。
相比《家族往事》,更具出彩的是文友们留下的万条评论,如鲜花绚烂,精彩纷呈 。我的创作园地被装扮一新,如九月的田野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一直跟踪追读《家族往事》的灿烂jx,是位热爱生活的老文青。她在简书写了70多万字。《家族往事》连载完毕,她的一篇《祝贺沙舟老师家族往事完美收官》的精彩评文也相继发表。她说:“极少在简书看连载小说,沙_舟老师的作品是个例外。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随着沙_舟老师的节奏,追着沙_舟老师回忆的文字,读那些属于沙_舟老师祖辈、父辈的故事。
的确,简文大多短小精悍,我的拙文则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记得,2019年12月9日,她第一次在我的《雷凤英唠家事》首篇留言说:“有读余华《活着》的感觉。”从此,她的点评极具勤快,而且一篇不拉在追读着我的拙文。
我的更文速度比较慢,每章都有她“期待更文”的字样,焦急等待的样子可想而知。《家族往事》第二章一发表,她说:“期待了好多天,终于等到了精彩!只是‘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节奏着实让人心急!”由此可见她是最忠实的读者,最走心的评论家,给我留下了熠熠生辉,句句闪光的评论不下百条。
璀璨夜空之星星,如她的名字一样,在简书满天星斗中,她是最亮的那一颗,她的亮点在于写评。打开她的简书,写评占了很大的份额。我的简文几乎都有她的足迹。虽然不知道她的真名实姓,但我知道她是个热心的东北人。2020年4月23日,她发表第一篇诗作《谷雨雪》到现在,一年多一点共计写了50万字,简书日更达人。
从她的评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心善良的人,她在《八评》有这样一段话:“被老师的文章感动的涕泪横流。”她的评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语评与诗评的结合,几乎占了她的整个评论,每篇点评语言质朴,抒议相融,情理相合。关键之处饱蘸浓情,便会出口成诗,直抒胸臆。现遴选两联:
“身陷匪窝不惧怕,
严刑拷打紧咬牙。
伺机而动脱险境,
智慧就数爷爷他。”
学过党史的人都记得,六十年代早期,中苏关系恶化,《人民日报》和《红旗》编辑部相继发表九篇评论,史称著名的“九评”。而璀璨夜空之星星,《送给简友沙舟老师的散评》也有九篇,被我称之为“星星九评”。其实不止“九评”,加上评论区的留言,应该称之为“星星N评”。他甘为人梯的风格,甘当垫脚石的精神,认真执着的态度,令我感动。
内蒙古的辽宁人蒙来客,他的简文幽默风趣,写评亦然。他看了《家族往事》第二章说道:“上当了,不得不看下去!就如问:为啥喝成这样?答:本不想喝,菜太硬没管位嘴。”他的一篇《谁是最伟大的妈妈—读沙舟先生文有感》,让我对那一代的“妈妈”有了重新认识。他在文中说:“她们是50后、60后的妈妈,少则生养三到五个娃,多则七个八个也属于正常人家。她们是人口红利的创造者、培育者,是一代做出杰出贡献的妈妈。”
由此联想到国家为什么要放开三胎?这是我们国家人口结构出现了不平衡,而必然要采取的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30多岁,由于多年战乱及天灾人祸,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结构发生危机。所以建国后,在人口政策上鼓励多生,一时出现过“英雄母亲”等荣誉称号,现在的50后、60后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生的,一对夫妇七八个娃很正常。正如蒙来客所说:“她们不得不日出而作,喂鸡喂猪喂羊喂鸭,围着锅台做饭给一个老汉七八个娃,生产队长一声喊,还须按时出工把大地挖;她们不得不日落不息,一针一线耗在油灯下,为大孩儿补衣补裤补鞋袜,为小儿一把一把把屎尿抓。”
那代母亲如我的妈妈,除了儿女,她们的活动半径被“捆绑”在了集体的土地上,真不知道“那路咋介(怎么)是黑的?”
一生有你a,简书创作者,河南陕县人。2021年8月1日,她的一篇《沙舟老师家族往事读后感》,洋洋洒洒5000多字,读后真有后背被人猛击一掌的感觉,她总结出了四大特点,六点启示,值得鉴赏。此文脉络清晰,评点新颖,观点精辟,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欣赏角度,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我在简书见过的艺术水准最高的评文,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把握《家族往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书写美好的生活说:“老师的《家族往事》感动了无数读者,一生有你a的读后感写得真好!读得认真,理解透彻,感悟深刻,点评到位,总结全面,用心之作。”
后征得本人同意,我全文转发。目前阅读量上到12000多,留下精彩点评300多条,正如文友胡老太所说:“这已不是一般意义的点评”。暮雨潇潇也说:“我读沙老师的<家族往事>忘了上班,被深深地吸引!一生有你a的读后感让人拍案叫绝!”
之前,她还为我的拙作写过一篇《读沙舟老师老房子祭》,也是洋洋洒洒3000多字。难怪简友齐方永留言说:“如此用心读、用心写,景红娟算是沙舟先生的红颜知己了!”不管红颜蓝颜,彼此能相析共赏是最好的状态!
如果说我的《家族往事》是一片绿叶,那么文友们的点评则是绿叶丛中的花朵!没有花香,没有树高,那么我就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我常常赏“花”赏到痴迷,不管艳丽不艳丽,出彩不出彩,我都要一一回复,哪怕一个点赞,我觉得都十分珍贵,那都是文友们的一颗颗热情而滚烫的心。
卡尔塔拉是我的内蒙古老乡,他在简书不算活跃,其他人的文末基本看不到他的足迹,而《家族往事》却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对每一章都读得勤苦,写得精彩。她在最后一章写下如下鸿论:
家族往事,绝对是催人泪下的好作品,读着对母亲饱含深情的描述,几次感觉眼眶湿润。母亲的一生尝遍了人间的苦难,好不容易生活变好,老人家却偏偏没这个运气,才55岁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值得欣慰的是老人家后半生虽然清贫,但有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虽然有个儿子不幸夭折,蒙受精神摧残,但坚强的老人走出了心里的阴霾,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也和你有个好的继父有关系。当我读到你和妻子结婚,第一次没打招呼突然回到亲生母亲身旁时,看到母亲喜悦的描写,我按捺不住几度哽咽……
家族往事是一部良心之作,是一部通过家族所经历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真实故事。朋友的文笔非常流畅,思路清晰,人物性格鲜明,前后连贯,平凡的故事寓意深刻,非常艺术地再现了乡村变化的巨大情节,只是用母亲第一次看见柏油马路的惊叹,和你强压内心深处的愧疚,轻描淡写的一笔代过,佩服友友的写作功底,为友友的大作点超赞!
胡老太是一位人民教师,退休后成为徐霞客,立志要做两件事,一是走,二是写,也就是要把所见所闻记录在此,不为登台走秀,只为立此存照。
我和她认识较晚,但胡老师把我的文章看了个遍,她不仅读的勤苦,写得也勤诚,凡是她走过的地方,看过的景色,读过的文章都要立此存照。她的简书清一色的游记散文,有图有真相。堪称当代的徐霞客。我最佩服的是她的胆略和精神,她独自一人敢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还真替她捏了一把汗。目前,她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并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游记。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他经30年考察才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胡老太踏遍祖国大好河山才用了几年,她考察撰写的游记将来也可命名为《胡老太游记》。
耿平海也是一位姥爷级别的人。别看大老爷们,在小孙子面前也是柔情似水,他写的小外孙成长记,如同一位细心的妈妈,抒发了爷爷对孙子的一片真情,那份怜香惜玉的爱恋溢于言表!他在《逃难艳遇》一章连续用了三个“精彩”他说:“精彩,精彩,还是精彩!三千余字的文章,一口气读完,真不过瘾,老师真是大才,写得太好了,让人如痴如醉。”
文学创作与评论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轴,缺一不可。因此,写好一篇评论并不容易,哪怕一句话或几个字,那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作品,才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才能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如下点评虽为赞美之词,但短小精悍,精彩绝伦,值得鉴赏。
飞鸿说:“还没开始看其他文章就已经被吸引了,佩服您的精神面貌,您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腊梅5朵说:“利用两天时间,拜读您的佳作《家族往事》,震撼心灵。”心存浪漫的评价:“质朴无华的语言,平铺直叙的文字,特别接地气!帅气如你!才华如你!你的人生就是一部传记。”淡水浅唱:一篇文章只要有那么一个故事一个细节让人记住,就足够了!曹会镇:贴合实际,土生土长的文字。独处风景:说真的,看到中途就看不下去了,先翻到最后看看结尾,然后在翻回去接着看。太悲壮了! 晚集:这份精彩,在简书应该是冠绝了吧。耶小乐:老师这一段写得精彩绝伦!全篇没有一个香艳的字眼,偏偏又让人领略到了那份极致。千年古韵:一边英勇果敢,一边情意绵绵,通篇精彩连连。 耕耘品鉴未来:不亚于矛盾文学奖获得者。
——《家族往事》评文综述
简书的文友都是“创作你的创作”者,好多年轻人有心下蛋无力抱窝。有些人乘机开办了五花八门的写作班、训练营......我不反对学习,但听几节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唱歌的讲究曲儿不离口,打拳的讲究拳不离手,写作也一样。下面几位老师都是通过写作而改变命运的人。
草根作家王智君,放牛娃出身,小学文化,现在是赫赫有名的实力派作家,新闻和文学作品发表超千万字。他的代表作《八十一枚金币》被搬上银幕,2012年获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小说《遥远的金苹果》入选高中选修教材;出版小说集《山谷回声》和《八十一没金币》两部。他的简书每篇文章我都会看。可惜王老师最近不更文,好在他还没“跑”,他的旧文对我们来说就是新文,够看半年,你会大有益处。他对《家族往事》评价是:“ 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人生大事。创作过程和体会谈的好,不是一般的好。”他给我建议:“可以拿去出版,即使自费也值。”对此深表谢意!出版在我的计划之内。
张文仓,标准的“土八路”,说他“土”,是因为他是一位来自于甘肃农村的解放军叔叔。他的文字很有特色,尤其动词运用相当漂亮。《情系<甘肃农民报>》这篇文章,叙述了他通过写作,立志改变命运的历程,值得一读。他的留言很有见识,他说:“ 细腻的文字述说着那逝去的日子,叩击心扉,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好文。”
简婶儿读完《家族往事》后说“我觉得沙老师简直是天才,简书里独树一帜,满怀深情,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作品,人生楷模。”天才其实非她莫属,她的语言风格犀利辛辣,幽默风趣,不失为一位语言大师。好多文友的写作语言死板,平铺直叙,没有新意,建议你移步简婶儿、张文仓、文字含香99、道玄斋主尚泽、真念一思的简书,看看他们的语言运用。
丛林的小草在读了一生有你a写得《沙舟老师<家族往事>读后感》留言:“优秀的作者遇到用心的读者是一大喜事,可喜可贺!”我觉得作者不一定优秀,读者用心读确实是难能可贵,在信息爆棚,狂轰滥炸的年代,读者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文,是作者求之不得的一件好事。我的《家族往事》连载后,确实有一大批粉丝在追读跟进,点赞留评。实在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无法将诸位的精彩留言一一展示,实感抱歉!但他们的名字我已熟背如流,刻在了作者的心里。如薰衣草的清香、千年古韵-906d、蓝颜也倾城、奇宁、山高水长_e23b、信天游、山的女儿等一大批优秀作者,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不更文,有的早已离开简书,但他们始终未注销账号,依然在关心着简书的发展,在一篇不落地追读着我的拙文。
在我的粉丝群里,还有几位10后的小作家,小王子WXN才7岁,却写了64万多字;我是一名小作家,年仅11岁,她的真名:鲁佳瑾,笔名书心,一个穿着粉红衣服的女孩儿,基本就是她的形象。她自嘲“虽是普通人,但有个作家梦。”个人喜欢狼,著有中短篇小说不少,但《狼王》是她的代表作,第一部已完结,正在连载第二部。在简书至今写了13万字。他看了我的很多文章,虽然没留下多少评语,但“小作家”的点赞对我来说份量很重,我和她私信聊了几句,我说:“谢谢小作家看了我这么多文章”,她说:“你写的很好看。”此话虽然平淡无奇,但我认为是最好的评价,最真实的语言!
一生有你a在《沙舟老师<家族往事>读后感》一文这样评价:“作品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励志,给人以思考,读之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激励,写作上的指导,创作上的引领。”“引领”、“指导”谈不上,影响别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少文友看了我的《家族往事》深受启发,留言要写自己的家族史,琴昕说:“看着您写的文章我也希望和妈妈沟通一下,让她给我讲讲以前的故事!能够用文字去记录回忆生活,真的很幸福。”尹口快乐心yao说:“受老师的深深影响,我准备以婆婆为主线,记录一下婆婆一生的平凡、坚强的艰辛历程。”
欣然-bd23读了第一章说:“《家族往事》值得写,我也准备写我的家族史。”她已开始撰写《父亲的一生》,在简书连载,他和我几次切磋,我一直在鼓励,也在跟读,他的家族很特殊,关系很复杂,故事很离奇,写的接地气,值得一读再读。
谌历是简书一位很有实力的作者,他的《双丝网》,一个原生家庭裂变的故事,非常震撼,我读了两遍,写了一段留言:“这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友友其实只写了个概况和结果,不管大家小家,每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都有其原因,每一对的分手缺乏必要的铺垫,有的悬念还未解开,读者不过瘾!就这个故事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期待老师有更大的新作!当然,老师的写作实力,语言驾驭能力,故事创作能力无可厚非。”她说:“沙老师的意见很中肯,我要好好考虑,采纳。”目前,她已开始着手写她的大部头。
6b5aaa15dc01是位游客,属于零字派。他说:“作者写他的爷爷在杭家做事的经历很感动!那个杭家的主人翁就是我的二爷爷。我的爷爷杭寿春是当时抗敌委员会主任。”没想到在简书遇到杭家的后人! 后来才了解到杭候河大名杭富龄,弟兄五人,与杭寿春是弟兄。杭家的部分后人现在与我同住一旗。不少文友留言问我,爷爷救了杭候河一命,杭候河是怎么感谢爷爷的?对于这点,因爷爷从来没对我讲过,我也因年纪尚小没有问过爷爷。现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无法考察,成了一大谜团。
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蒙地放垦,杭候河也从口里走到口外,从鄂尔多斯鄂托克王爷手中买了桃力民的大片土地,成为鄂尔多斯地区有名的大财主。抗战时期,地下党以动委会的名义促成杭侯河在一段时间内,每天碾三十多石糜米,然后由动员委会派车拉送到前线, 为抗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好与不好,不是作者说了算,读者才是试金石。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徐怀亮老师转发我的《随笔》时提示道:“见过各种大家,获这奖获那奖,出过这书那书,尊重过敬仰过,但没想过向他们学习,唯沙舟先生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若不信,请身边的微友读读。”
内蒙古本土作家杜洪涛(蛮汉调)先生,针对我的自嘲说“有人看你写出来的东西,你就是作家,没人看你写出来的东西,你就是坐家。”他还@沙舟:“胡适之生前就说,希望每个人都留下类似自传和家史的书。我越来越觉得这话有道理,这是真正可以上大雅之堂的东西。”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本土作家张玉福先生@我:“不看广告看疗效,让作品说话最有说服力。”
网友小红帽老师在转发《家族往事》时提示道:“看这位老师的文章,治愈心灵,不管你是几零后。看看,抽时间看看!如果说你没有经历过这些,那么你的父辈或者祖辈一定经历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与传承,每一篇都特别感动,触动心弦。老师的《家族往事》一共41章,从今天起我要每天一篇连载,今天转载的是创作随笔一,后面还有二、三,然后真正的文章开始。感谢老师伟大的创作,您所用心描述的每一篇杰作是我们很好的了解我们身边历史的镜子。”
在我的简书、微信群、朋友圈,还有好多网友留下了肺腑之言,古柏说:“发现了一篇好文章,仔细读了一篇,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祝作者晚年好运!”吴建国说:“我哭着看完了王卫东《家族往事》,写的真好!”弓尔林说:“王卫东的文章太感人了。”梦幻公社:“匪之恶,民之痛,史之实,文之美,后续精彩,拭目以待!”说出了大多数网友们的感受和期待。
鄂尔多斯本地的一些公众号,及个人对我的《家族往事》情有独钟,“鄂尔多斯文苑”、“鄂尔多斯诗社”、“达拉特旗大城小事”等公众号予以转载刊发;许多认识不认识的朋友,把我的《家族往事》一篇不落地全文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微信群,网友们的支持,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还有不少文友把我当成了掌握写作奥妙的"导师"、简书的“大咖”,有的私信要我的签名;有的向我求教,给我发来链接,要我阅读他的文章,给他写评点赞,修改他的大作;有的要我与他合作写他的长篇,如此等等。说实话,我能做到的我会尽量满足文友们的要求,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必定现实还得工作,我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的写作也只是业余爱好。因此,不可能全部满足文友们的要求,在此深表歉意!
个别网友出于关心,甚至要我的地址,要给我快递山东煎饼,说煎饼可以存放好多天,饿了您随便吃。更多的网友还是建议尽快出版,或改编剧本,拍成电影或电视。简友爱看_b413@沙_舟 “我看您的文章才痴迷呢。有时半夜醒来,睡不着了,就看《家族往事》,天露晨曦,困意全无!”还诚恳地说:“老师您要出版《家族往事》,别忘了告诉我!我赞助您!”
文友们的诚心我无以报答!这种掏心掘肺的关爱和信任,让我很激动。我只能祈求上苍,向天再借五百年,让我的文友们青春永驻,永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