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大同中学“双减”工作出新招
安徽青年报记者 王浩淼
大同中学 李俊

东至县大同中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双减”的工作部署,多措并举,协同联动,在提质增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机制。自2021年秋季以来,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学校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思想蜕变过程,以“作业减量增质、课堂提质增效、活动丰富多彩”为纲,全面形成“双减”新形势下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

——创新作业管理,把减负增效落在实处
各教研组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教研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下一周要布置的学科作业,形成周作业计划。要求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要先做,要在充分掌握作业难易程度、所需时间、规范格式、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适宜的学生群体基础上,做到作业量适中、科学有效、针对性强。基础性作业为主,分层作业、实践型作业、探究型作业或综合性作业为辅。每天布置的作业及时批改和反馈,教师批改后,先由学生自己订正,再由教师复批。共性错误集体讲评或小组互助,个性错误个别辅导。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作业管理领导小组,教导处学科主任分学科分年级对作业留批进行监管,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强化作业育人功能。按各年级作业留量及要求对各年级作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和反馈。

将作业质量、作业批改、作业负担等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效果的考核内容之一,加强监督检查,主动接受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作业工作不规范的教师及时督促整改;对在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予以表扬。

——重新构建课后服务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厚的滋养
学校通过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等,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并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家长申请、班主任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作业批改、集体教研、备课的同时,动员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家校签订协议。学校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身体特点和思维发展情况,深度开发课程,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缓解学业压力,提高身体素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这所农村中学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迭代升级课堂教学新样态,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本着传承和发展的原则,构建“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教学新样态。迭代升级的课堂教学路径,“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互助探究,达成共识—公共分享,串联提升”。 课堂教学转型是一种改变、一种探索,实质是一种“教”与“学”的翻转,把课堂“还给”孩子,课堂中强调“倾听、对话、串联、反刍”的经历,最重要的是建立师生、生生间“基于倾听的对话关系”。 课堂结构发生变化,更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学力也随之大大加强。
教师从“布置作业”向“设计作业”转变,统筹管理作业、精心设计作业、科学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达到“减负不减质”的学习效果。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设计有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的开放式作业,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作业布置上,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作业反馈上做到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持续建设身心健康、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各教研组实施每月一课例制度。每一课例以“集体备课确定初案—试教一次确定学案—课例呈现集中观察—课例研讨再出发”为活动循环,形成“学案+反思+观察报告”为内容的材料积累。听课教师身份也发生翻转,由“观教”走向“察学”,通过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的观察,发现学生思维的困惑点,找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从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学校建立“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以不间断的课例研究为主,用焦点课堂形式来呈现的教研,让教研重心下沉。实现理想中的课堂样态,教师沉潜课堂,在每一次教学现场中寻求答案。
教学回归本质,老师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过不间断的课例研讨,不厌其烦地深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复盘、反思、怀疑、否定、调整、重建,真实面对学习困境,在质疑和释疑的循环中,不断精进,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为学生成长赋能。

——构建基于农村学校特点的家校共育模式,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命运共同体。
学校通过教师会、微信群、教研组长会议、专题培训会、制作宣传标语等方式让教师、家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双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认真落实“五项”管理。和周边兄弟学校加强了多层次的密切联系,相互尊重,习人之长,不断创新,改变了过去孤立办学的缺陷,改正了过去受大家批评的一些做法,重新树立了学校的形象。

——创建学校管理新逻辑,把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各活动课程和德育课程协同推进,使创生性课程纵向衔接、学科课程横向融通,课内课外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原有的课程,生成新的课程,最终形成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课程实施体系,完成教育生态重构。建立以倾听对话为主的协同学习课堂样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迭代和升级。

学校扎实“六节一月一会”活动。即:“语文读书节”“英语节”“趣味益智数学节”“校园艺术节”“科技节”“十一经典诵读节”“综合实践活动月”“全员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
体育与美育相融,兴趣与强体兼顾,形成特有的课间文化。以“课后服务”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科项目活动,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
总之,大同中学以优化作业设计为切入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保障,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互助互学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了倾听、思考、表达、质疑的习惯,形成了“温暖、相融、宁静”的教学共体课堂,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