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双顶
退休前一年的年底,为事业听安排,几经折腾的我,终于安定下来,入住乔迁合肥滨湖新区,住进了心仪已久的鄙室。亲家竟然从外地赶来,专程送上一盆鲜艳可爱的南天竹,以示恭祝乔迁之喜,一时只知感动,却没去想他的用心与用意。自此南天竹进入我的注意之中,才有了对它的赞叹。
花卉本供人们赏花之用,可对于南天竹来说,却让人更多的是赏叶观果。它是被栽培于淮河以南地区,为南方常见的常绿小灌本,木本花卉的它,枝丛生而少分枝,幼枝红色而诱人,叶常绿而一到冬季就变得鲜红绚丽,花小色白味香呈圆锥花序直立,果先青后红呈穗状挂于枝上。它在冬季严寒之中,红红的叶、红红的果如同一片火焰之热烈,随风起伏摇摆,似乎在热烈欢迎客人。尤其是于雪中则更有一番风味,红白相拥相依,叶与雪如同白裙衬着红里漏出红边若隐若现,果与雪恰似红宝石挂上珍珠白晶莹剔透。难怪有人“深疑红豆种闲庭。深爱贯珠累累、总娉婷”了,想不叫人喜爱都难,人们更爱南天竹的叶与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何以得名南天竹呢?有人说它枝干挺拔如竹。清李渔说南天竹是天生来补竹之憾的,因竹子不开花有夹竹桃来代替它,竹子不结实就只好由南天竹来弥补了,是够有想像的。但元李衎在《竹谱详录》中直接给出了答案,说它身上生小枝,叶叶相对而颇类竹。并详解道,它春花穗生,色白微红,结子如豌豆,正碧色,至冬色渐变如红宝颗,圆正可爱,腊后始凋,世传以为子碧如玉,是取蓝田种玉之义,所以叫蓝田竹。又有人说它是来自南天竺国,所以叫南天竺,后被人传讹为蓝田竹。如今更被人讹为南天竹而定名了,又名天竹,这恐怕还是与人们认为竹有高洁之品有关吧。
来自南天竺国(古印度)的南天竹,自然被人们与佛教关联起来,总想着善因善果,久而久之便有了祝福之意,将长寿赋予南天竹的花语,其红红火火则寓义着吉祥、好运、好兆头,送给老人就有一生平安、健康长寿之祝愿。它的一穗穗累累红果,则象征多子多福,送朋友就有了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的寓意。我这才明白亲家趁我乔迁之喜,不怕路远专程送我一盆南天竹之用意了,原来红叶之中的串串红果竟有了他的由衷祝福与期盼,我之女他之媳,我之福孙满堂自是他的福孙满堂,果如他之所祝我之所愿,他有了孙子我有了外孙,共享着天享之乐,福当然随至了。
南天竹的吉祥之意,就这样被人们取而代之竹,用在礼场上。将南天竹果枝与盛开的腊梅、松枝一起送人,或拿回家中插在花瓶之中,有着松竹梅岁寒三友之喻,象征他人或自己的贞洁品性。在古代,人们将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看成是天大的事,每年的“岁朝清供”就成了重要的仪式。所谓岁朝清供,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都要选择一些清雅物件供奉在家中的案头,以示祈福招祥,是一种祀神的遗风,也给烟火味正浓的春节增添几分雅趣。于是花瓶上插花摆在显眼的案头,就成了大多数人家的首选。竹子虽因“虚心节”受到文人的青睐,却因它的“中空不通”、开花即死的特性,格外遭到人们嫌弃。而象征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的南天竹,就成了人们的替代,红红的叶子舒展而秀美,红红的果实晶莹而满枝,与节日热闹福气盈门、与人们期待子孙满堂相谐而成趣,是美中有祈愿啊!怪不得宋末元初的大画家钱选,为此专画了一幅《岁朝清供图》,画中的南天竹是图形神兼备,开创了岁朝清供之画先河。于是乎“渥丹依旧叶青青。好共岁寒三友、插瓷瓶”,就传了下来。
“清品梅为侣,芳名竹并称”,“不畏严霜压,何愁冻云凌”的南天竹,于我现在却有真实的感受。退休后的我,每日清晨总要到公园中去晨练,久而久之就选定了一线一处作为晨练基本稳定的去处,一线为散步之路,一处为自选动作活动之处。而这活动之处被我寻着且少有打扰,被公园设计者设计成一个圆形活动场所,妙就妙在设计者在四周植物的组景搭配上,设计者应该是一个懂花卉之人,而且是用了心的。北及西向半圈正是条壮形的南天竹,南面却有一组翠竹将行道挡住,竹荫之中一条鹅卵石小道通向行道,斜对面的小土坡上就是一片腊梅林,东面隔路便是一片紫薇林了,此处便成了静中再静、花中取地了,好像专为我而设,真是老来福啊!。到了冬季,这里的景色依然是美不胜收,南天竹更为添色,于冬季之中接替它花而唱起了主角,仿佛于寒冷之中燃起了一条围我而转的火带,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而送暖。每日清晨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晨练,是多么一件惬意的事,南天竹冬季之美现正被我享受着呢!接着腊梅的傲雪绽放又将迎我而来,散落边上的如蘑菇般的迎春花也有点按耐不住,要蠢蠢欲动了,而青翠的竹子却长年默默无闻为我遮阳避风挡尘,人之享受自然之美于我而言也莫过如此了。

“花发朱明雨后天,结成红颗更轻圆”。四季为景的南天竹,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冬之景,由于它周身有微毒,鸟不食其果,人不触其叶,而它自身经霜傲雪,几乎长红不败于整个冬季,是让人不得不喜欢。原来美是要经得住严寒考验的,多子多福是要有本领守护的。南天竹之性竟然有着人之性的相通之处,这正是我所赞叹之处。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