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在扶风古城
——写在陆军38师战友联谊会之际
文/马山前

季春时节,周原大地,春潮涌动,春意盎然。4月6日这一天,我们陆军38师110多名老战友,满怀喜悦之情,从澳大利亚、新疆、四川、西安、咸阳、宝鸡、杨凌、岐山、凤翔等地涌集扶风县城,热情团聚,激情畅扬,同叙战友情谊,共忆军营往事,纪念参军50周年暨对越作战40周年。
扶风是西府重镇,唐代开始设县,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物肇民阜,人杰地灵。周原遗址、法门佛都、伏波古莊等历史文物,使它犹显古老和久远。扶风的山山水水,养育我们长大,扶风的父老相亲,教育我们成人。在扶风,马援曾经马革裹尸、身经百战,班超曾经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他们的英雄壮举激励我们成长。扶风是我们难以忘怀的故乡,扶风是我们人生道路的起点,对扶风我们永远心怀感恩和敬畏。
1969年我们800多名扶风青年,胸怀保家卫国的理想,带着父老兄弟的嘱托,带着亲朋好友的期盼,跨进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那时候我们20来岁,身强力壮,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身着军装,背起背包,爬上西去的火车,来到四川南充当兵。陆军38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从大别山一路走来,长期坚守在云南边疆,1968年调防四川,从事“三支两军”工作。长期的艰苦锻练,大家茁壮成长,很快成为部队骨干。野营拉练,军事演练,耕田插秧,样样都干,以实际行动履行军人职责。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们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是军旅生活仍然魂牵梦绕:难忘放飞梦想的军营,难忘紧张快乐的军训,难忘生死与共的首长和战友……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场撼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正义之战。战斗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打响,陆军38师作为先头部队首当其冲。那时我们陕西兵大都为营连干部,有的也成为团级指挥官。众多扶风战友冲锋陷阵,奋战在战斗最前线,经历枪林弹雨的洗涤,接受血与火的考验。短短28天时间,好些战友把宝贵的生命,美丽的青春,留在了南疆红土高地,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共和国的尊严。他们是人民骄子,他们是国家栋梁,他们是时代楷模,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人生,受到人们尊崇和敬仰。到会全体同志,肃然起敬,默默哀悼,向战友致意。经过战火考验的我们,不少人走上师团领导岗位,更多的则转业地方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再立新功。

生命里的思念永远清澈,情感中的友谊永久炙热。战友们分别几十年,天各一方,很少见面,聚会异常亲热。大家激动亲切,热情交流,互敬互爱。合肥炮校的成振林,112团团长赵俊远,岳池县武装部副部长王文钊,聚会筹备负责人程政高等等,踊跃登台,激情演讲:一天的战友,一生的兄弟;一段的军旅生涯,一世的人民子弟。大家畅谈,痛饮,高歌,痛快淋漓,不欢不散,不醉不归。总书记讲得好,要让军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不要让军人流血又流泪。大家衷心感谢党中央对复退军人的重视,纷纷表示,保重身体,重视健康,快乐生活,好好活着,纪念参军60周年、70周年、80周年再相聚!
聚会由扶风县战友联谊会组织,杨巨成同志主持,他落落大方,慷慨激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会议非常热烈,非常成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热情满满。艺术家载歌载舞,群情激奋,书法家龙飞凤舞,现场泼墨,宝鸡赵应科,绛帐王录林,即席赋诗表达激情,我携带自己的文集与战友战友分享,程海海等精心录制视频,记录会议全程。会上大家齐声高唱《十五的月亮》,向军嫂军妹致意,感谢她们的无私奋献,聚会在《咱当兵的人》《战友之歌》的欢快乐曲中完满结束。
2019年4月11日于咸阳

马山前,1947年生,陕西扶风人,20年军队生活,20年地方工作。咸阳市司法局干部,陕西杂文协会副秘书长,三进大学读书,专事杂文评论,已刊发文字100多万,出版文集《走出历史怪圈》《挺起担当脊梁》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