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处于比较主要的地位。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书体之一,它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兼具艺术性和实用价值,有着庞大的受众。
“国展”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时期书法发展的总结和指导下一个时期书法发展的风向标,在历届国展的征稿中,行书的来稿量逐年增多,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书法艺术尤其是行书的魅力。
第十二届“国展”截稿在即,下面就当代行书创作的现状和“国展”投稿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谈几点看法,和大家共勉。
一、继承比较正统的行书书风为主,吸收晋、唐、宋、元、明、清诸家对于正统书风的诠释。
对传统的吸纳变得更为自觉,显示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开掘与较好的把握,保持帖学创作的主体态势,把握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以二王书风为主体的状态。
全国第一、二届行书展就反映出二王书风在当代行书创作中仍然毫无悬念地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这实际上沿袭了历届国展参展作者的取向。
回顾近几届“国展”,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各种创作形式争奇斗艳,表现形式甚至于书体都不再纯粹严守一家面貌,选择的对象也得到了全面开拓,从历代帖学经典到碑刻文字及古代民间书法,都不乏关注与涉猎取法者,并在取法的方法、深度、广度及取法的不同对象之间的融会方面都有所推进。
如以王铎、傅山、赵之谦、康有为、何绍基等书风为基调创作的作品备受青睐;苏东坡及米芾书风的创作深化都在往质的方向追寻;借鉴别的书体特征,尝试进行跨界书体创作,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在历届“国展”投稿作品中,行书作品风格诸家兼备,形式多样,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既有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
有些作品文化缺失,存在着硬伤。如用错字、抄错、落字、文不对题、语不达意、繁简字混用等,弄错繁体字的写法和随性之作也在其中,如常见“曆和歷”“鐘和锺”“里和裏”“云和雲”的错误写法应引起重视,应遵循传统的书写规范。
有的作品丢弃传统,追求狂怪,夸张变形,过度拼接,任意使用非文房四宝材料,胡乱混搭颜色;一味跟风,纯粹临摹当代书家的风格。应注重追求形式与文本内涵的协调,拓展当代书法的审美空间。
当代书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可以借鉴,但不能一味模仿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创作必须植根于传统,传统的功力越扎实,创新也就越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作品内在意蕴的追求也会明显推进。应随着作者技巧的纯熟,心态的自然与超脱以及对文化的注重与自觉,令作品生发出气韵、气息。
在视觉效果上,我们提倡笔法、墨法、章法的多样性,也提倡追求个性,极力夸张、忽略笔法的线条、点画品质、形质是不行的。
书法的内在精神,源于书家的技巧、笔力、性情、心胸、学养等,是自然生发出来的,线条和结体的质量是一个硬指标,是一切表现形式的根基。
做到不忽视风格的多样性,也要坚守有个性的追求,只要深入传统,有熟稔的笔墨功夫,个性自然产生。
三、要注意提高自身字外功的修养,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要注重外修内养,体会书法创作当中一直讲究的“气韵”,提升作品中的“文气”。精心处理作品中的疏密虚实关系,相互促进。“不徐不疾,官止神行,胸有成书,笔无滞体。行书之妙尽矣”。
要注意真性情的流露,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提升作品的神采和表现力,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境界的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四、书写内容的选择。
在创作时如何选择高雅的诗词、歌赋、经典的名人警句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自作诗词、文章,但一定要注意文辞兼美,合辙押韵,合乎格律,具有人文内涵与精神境界,关注民生,歌颂祖国,内容表现正能量,这本身就是考察作者全面修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或者选取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优秀古今经典文学作品,或者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书写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