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独特的东方艺术品种,通过汉字单色的线条、色块的有机组合,凭借飞灵的笔法,严谨的结体和通篇贯通的气韵,撞击着欣赏者的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行书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既兼顾了快捷灵动的笔法,又保持了汉字结体的严谨,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欣赏历史上各位书法大家行书的名帖名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作品里,或是在同一个作品里的不同地方出现,结体、大小、粗细、直至意趣都有很大的变化,以适应谋篇布局的需要甚至是作者当时情感的表达和发泄。
应该说,有些作品的确是精心准备后的创作,但是绝大部分作品却是书札或酒后即席创作,每当欣赏这些名家名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书法家心里应该有一个简单的结体法则来遵循。
无法则则无法形成艺术作品,而法则过于复杂必定会影响行笔之流畅。所以我认为必定存在一个简单的结体法则供绝大多数书法家所遵循。
一、传统书法理论中的结体法则
1、传统法则及习字手段
启功先生早年发现的黄金分割结体法,把一个正方形的四个方向按黄金分割率(5:8)找到了一个方块里的四个黄金分割点,当一个字的主要笔画都经过这四个点时,这个字写出来就中宫收紧,外势伸展,故而字形妍美漂亮(详细请看启功先生的专题论述)。但是这个法则仅仅描述了主要笔画要经过某一点,但是这个笔画从哪里起笔,又在哪里止笔,却无法判定,尤其在指导行书结体上感觉难以应用。
2、传统法则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1)解决不了行书的变形问题。相对来讲,同一个书法家对于一个具体的字,在楷书中的变化是细微的,甚至在不同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其变化也不是很大。但是在行书里,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同字异形往往是书家所刻意追求的,其变化是很大的。
(2)解决不了笔画的起止点。行书比楷书更注重章法的谋篇布局,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直接影响着整篇作品的气势,一个字在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几次,上下启承的字不一样,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字形变化很大,用传统的楷书结体法则和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法都无法解决行书里各字笔画的起止点问题。
解决不了上述两个问题,行书创作如何下笔?
二、平行四边形法
1、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发现
最近研习郭沫若先生的字帖,突然发现郭老的字结体很有特点,几乎每个字都是有两三个很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按照某种角度(大部分是60-120度角)简单的组合。如图一所示:

图一
发现这个现象之后,我又重新翻阅了从魏晋以来的书法大家的行书名帖名碑,其绝大部分作品或严格或松散,都能体现出这一规律(见后面附图)。这使我感觉到这一规律就是在我脑子里思索了很长时间的“行书结体的简单规则”!我把它称之为“平行四边形法则”。
2、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完整描述
以汉字的“方块字型”为基础,以上下左右对边或对角相呼应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基本造型单元,同时考虑传统结体法则中的“重心稳固、平正、对齐、匀空、避让、穿插”原则,把一个汉字分解为2-3个平行四边形以一定角度相交插的汉字结字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偏正交插型:以主副两个平行四边形交插而成,这种类型以上下结构居多,整个字形为主体,横向主笔为副体与主体交插,同时要考虑全字的重心要中正。字例如下:
图二
半包围结构和独体字字例如下:
图三
由于行书相对于楷书有较大的字体变形和笔画连带,所以有些上下、上中下结构也被处理成了独体字结构。字例如下:
图四
左右结构讲求左右穿插与呼应,字体左右各取一部分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沟通左右的联系,使整个字形浑然一体。字例如下:

图五
(2)左右复合支撑型:整个字体以两个左右相对支撑的平行四边形组成,形成“八”字 、“人”字或“乂”字交插支撑,使得字体既灵动又稳健。这类字以左右结构居多,有少量字虽然不是左右结构,但以强化(延长或加粗)主笔等手段也进行了这种字型的处理。字例如下:
图六左右结构
图七独体字结构

图八包围与半包围结构
(3)主体内含型:把字的整体外形处理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而字的内部部分笔画形成一个(最多两个)小平行四边形含于其中。字例如下:

图九
(4)“点”的游离及主笔外溢型:在有些字中,字的主体为平行四边形,而“点”的笔画或者主笔的一部分游离于四边形之外,使得字体既工整又有意趣。字例如下:

图十
三、 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临习和创作书法作品的意义。
1、能迅速把握名家行书字体的特征,便于识帖、记帖和默临,也就是说容易入帖。以前练字,大多用九宫格和米字格,近年来又有人发明了回宫格,用这种方法练字临帖,在哪个地方的笔画就在哪个地方下笔,所以比较容易摹仿的像,但是一旦脱开这种习字纸就很难把握,离原帖字形相去甚远了。
这是由于利用这些习字纸只能机械地还原原帖笔画的位置,而不能有规律地理解每一个字之中各个笔画的内在关系,而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就能把一个字分解成2-3个大块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2、把握这个原则,容易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容易出帖。书法的艺术风格是从多方面表现的,从布局谋篇、笔法的方圆藏露,从毛笔的软硬到用墨的干湿浓淡,以及受何名家的影响,受何种字体的影响,偏重于帖学还是偏重于碑学等等,但由字体间架结构的变化也是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艺术体现。
但从结构上来说,各个名家中有胖有瘦,有正有崎,有稳有险,重心有高有低,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平行四边形自身形状、角度和相互交叉角度造成的,如果把这些元素稍加变化,便能转换成为一种新的风格。

行书书法相对于楷书来说,在书写速度和用笔上都有所不同,书写速度加快,用笔也不像楷书那样笔笔逆锋,笔笔回锋收笔。但是,行书也有行书的特点和规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行书的基本特点:
1、书体流畅。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楷书的书写,草书的慢写。
2、笔法简洁。行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来说,其特点表现在运笔过程中的简洁性、快捷性,但并不是说写行书就是随意性。行书的书写是建立在楷书基本功的基础上而来的。也有人认为,不写楷书直接学习行书,笔者认为没有严格要求。
3、章法自如。这里说的章法既有整篇也有单字的章法。整篇来说,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字的大小,单字结体也可以调整笔画大小,这些就是行书的自如性的特点。
4、可变可省。可变,即是可以变化之意,在连续出现几个相同字形或偏旁时,可以改变为不同的写法。可省就是某些偏旁可以省略写法,但必须符合规律要求。
5、点画连号。在行书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点画的连带,通过这些连带,使行书显得更加行云流水。
6、方圆交替。行书以圆笔改变了楷书的方笔,但也有方笔,进而实现方圆交替,使字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变。


行书笔法的特点:
1、中锋为主。在行书书写中,中锋用笔仍然是主要部分,这样的效果使书法更加饱满、入木三分。
2、藏锋为重。有时用在起笔上,但更多时用在收笔处,比如横画的收笔,使字更加稳重,消除了漂浮之感。
3、尖笔起笔。大多数情况下,都使切笔的方法,形成尖笔效果,更容易体现行书“自如”的特点。这其中也包括顿笔、提笔、压笔、按笔等多种笔法。
4、使转连贯。行书在遇到需要使转时,它的笔势必须是连贯的、一致的,要求书写者要有较好的笔控和驾驭能力,不能出现“断气”、”断笔“等现象。


行书的书写要领:
学习行书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否则会影响学习效果。
1、要掌握好行书的基本笔法。笔法是构成书写的主要因素,学习行书首先要从简单的笔法开始,在提、按、起、落、收、转等各个笔法上多下功夫,掌握要领,打牢基础。
2、熟悉点画的书写规律。行书的点画很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尽量多记、多练,为进一步书写提供能力。
3、多看多画。多看就是多看帖,看古人是怎么写的,包括点画、结体、字形等,加深记忆性的概念。多画就是在初学阶段,不要急于提笔书写,而是用手指对着字帖画,养成书写习惯。
4、加强对使转的单独训练。使转是行书最大的一个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使转就是行书书法的灵魂。要特别注意对毛笔的驾驭和控制能力,让使转保持连续性和气息的统一性。
1、中锋 笔尖运行的轨迹在笔画的正中点,特点是点画厚实圆满。
2、偏锋 侧锋 特点形方单薄。
3、藏锋 笔画运行将终时,将笔尖往复逆收,使笔锋势发而不露。
4、露锋 笔画运行将终时,按笔后逐渐提笔出锋,锋尖渐离纸面,在纸上留下剑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迹,也就是锋芒毕露。
5、落笔 笔刚刚向下按压着纸,多为运笔之始。
6、收笔 一笔画或一字完成时,笔锋要离纸而去,多是运笔之末。
7、顿笔 按笔于纸上,又稍加上下运动,势如敲钉入木。
8、蹲笔 按笔向下如顿笔,但用力较轻,有如蜻蜓点水,人之轻轻下蹲。
9、提笔 拔笔高起,但不离纸,使写出的笔画轻细。
10、按笔 将笔用力压下,使写出来的笔画粗重,与顿笔,蹲笔不同之处是不含轻微的上下运势。
11、方笔 下笔时笔尖朝笔画相反的方向运动,即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收笔时,逆去逆收,笔画留在纸上呈方形。
12、圆笔 运笔时,笔杆垂直,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画呈圆形。
13、过笔 笔锋由此到彼,提笔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称走笔。
14、顺笔 从上向下,从左向右行笔。
15、逆笔 与顺笔方向相反。
16、留笔 行笔终末嘎然煞住,不使飘忽,不顿,不蹲。
17、折笔 笔锋随棱角写出而带方角的点画,称为折笔,即所谓“折似成方”。
18、转笔 笔势随圆势圆转回旋,写出不带棱角的点划,称为转法,即所谓“转以成圆”,古称此为围法。
19、回笔 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圆形转返提离叫回笔。
20、衄笔 笔向与回笔相同,亦是转返,只是回笔用圆转法,衄笔是逆向拉回,缩而不折,势如蜗牛入壳。
21、抢笔 悬空作一折笔,然后迅速落纸,也就是悬空摇掷而落,即虚抢。
22、峻笔 行笔快而有力。
23、涩笔 行笔慢而有力,笔势艰涩,如以锥画沙,泥路推车。
24、挫笔 笔顿后稍提,使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点画之转角处,笔势慢且涩,壮似错齿。
25、驻笔 行笔中间稍停即走,即少驻。此法与顿、蹲不同的是,前者按下停住,而后者稍停即走。
26、纵笔 过笔与提笔相结合,即在过笔中渐渐将笔提起,凡竖、撇、捺等收尾出锋而不藏者皆为纵笔。如纵鸟出笼去而不返。
27、战笔 在长的笔画途中加力,似遇阻力而又抖擞、战栗地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