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鲁生
——“小八路”成长的故事
作者:朱勃勃
主播:聽琴
何鲁生,1937年出生,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我们在上海一起参军,当时何鲁生个头长得比较矮小,当军装发下来,那军服穿在何鲁生身上,两个袖子很长,超过了他的双手,出操时,空袖管一飘一飘,特别显眼,于是,大家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小八路”。

何鲁生军医校毕业后,1954年分配到安徽芜湖空军机场卫生队工作,七月上旬,长江发大水,芜湖市人民投入了抗洪斗争,飞行部队已经转场。7月20日晚,接到卫生队指示,要他参加抢险部队的医疗救护工作,他立即带上了医药箱和帆布担架,随抢险队乘车去当涂,进行医疗救护工作,在当涂大桥上连续工作了24小时,目睹成千上万的民工和战士,铲土装麻袋,肩挑手推,填土夯实,全是人工拼搏,场面十分壮观,使他受到了很深的教育。
7月23日上午,他又随部队到一个叫(油坊)的地方,这次他带了铁锹,和大家一样,立即背起麻袋运到工地上,挖土、填包、堵上。洪水不断上涨,一小时涨5寸,大水像猛兽,一个村庄三、五分钟就被淹没了,几天后,整个机场被淹,水深一人一手高,几个老兵在飞机跑道上游泳,洪灾过后,一切才逐步恢复正常。

1963年下半年,何鲁生在高炮105师师部卫生所任军医,9月3日接到通知,要军医随部队去打靶,火车专列载着十几门高炮,从福州驶向江西南昌郊区的东乡,再转乘汽车去靶场,到了目的地就扎营支帐篷,帐篷扎好不久,竟下起雨来,一阵狂风把帐篷掀翻,将帐篷里的药瓶、器材洒满一地,三位军医也都被卷倒在帐篷里,等爬出帐篷满身已经都是黄泥,可是没一会儿,风止雨停,太阳窜出了乌云。

第二天,部队投入紧张的训练,战士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炮身追踪目标迅速旋转,有的瞄准,有的送弹、压弹,班长举着小旗指挥,经过三四天训练,部队开始实弹打靶,靶子是挂在飞机后面一段距离的拖靶。
第三天,轮到105师打靶,105师是王牌部队,一阵炮响,就打中了拖靶,胜利完成了打靶任务。

何鲁生在部队里跌打滚爬十几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转业到地方,任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医院副院长,在业务上,他刻苦学习,专研医术,精益求精,特别对消化内科研究颇深,经常在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经考核,他晋升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何鲁生擅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等疾病,对胃镜等检查尤其熟练,深得病人信赖,因此他的专家门诊常常一票难求。

何鲁生作为医院业务副院长,经常要出差执行重要任务,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当晚何鲁生正在卢湾区中心医院急诊室上中班,突然接到通知,到市卫生局开会,要何鲁生和张队长带队去唐山参加抗震救灾,回医院后,立即组织内、外、伤、五官科医师、药剂师及各科护士12人,准备药品、器械、帐篷,在医院待命。第二天早晨就乘火车出发,车至河北杨村时,不能再开了,这时见铁路两旁,房屋倒塌,铁轨扭曲像大麻花,只能在杨村机场乘飞机到唐山机场,30日上午乘汽车到唐山市,一路上没有看见完好的房屋,道路两旁排放着无数用芦苇卷起来的遇难者尸体,其味难闻,场面悲惨,十分揪心,解放军带着防毒面具在四处搜救难民。

上海去的几个医疗队被安排在(唐山地震局)外的场地上,医疗队一到驻地,立即支起帐篷,安排好药品、器材、开始救灾工作。一批批伤员不断送来,开始伤员以骨折为多,外、伤科医生一天要处理几十个伤员,非常繁忙,内科医生协助检查全身情况,重症伤员紧急处理后立即转院。在38军支持下,医疗队加强了卫生宣传,消毒粪便、保护水源、做到大灾后没有大疫。指挥部决定,组建第二批抗震医疗队,接替奋战了四个星期的第一批医疗队,医疗队才回到了上海。

文革期间,卢湾区对口川沙县,1973年区卫生局要何鲁生任队长,到川沙县顾路公社巡回医疗,何鲁生曾经脱产学习过一年中医,因此一根针、一双手、一把草,在农村派了大用场,很受农民欢迎,他还带教赤脚医生学习针灸,半年内,为农场医务人员讲课120小时,提高了农场医生的医疗水平。他在农村工作了一年,严格把关,没有出现任何医疗事故,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

何鲁生除了精湛的医术外,还写得一手好字,他的书法作品在医院内刊上屡有发表,每逢过年过节,他都要送给我他的墨宝,异常珍贵,令我羡慕。
何鲁生辛苦忙碌了一辈子,现在退休了,但在“浏览器”上,仍然可以查到何鲁生的名字,不过原来(卢湾区中心医院)的院名现在已改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了。
2021年12月14日星期二

审核/林枫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