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铎的书法在近百年受到很大的推崇,林散之赞曰:“觉斯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日本人更有“后王胜前王”之语。


王铎《忆过中条文语》条幅(上图),作于崇祯十二年(己卯,1640年),这一年,正值晚明战乱纷扰,是年三月,清军深入两千里破城70余座,攻陷济南,后撤回关外。四月,张献忠再次反叛。
生逢乱世,国家纷乱,事务繁多,王铎是年曾自述每次作书,稍微写了几个字,就因事务而打断。尽管如此,由于王铎正值创作盛年,加上对艺术的感受需要,这一年他仍创作了很多作品,《忆过中条文语》条幅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此作在艺术上非常成功,称其为王铎代表作也不为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单字轴线上的变换。林散之说:“王觉斯东倒西歪,但你学不像。他有气势,上下勾连。”就充分反映王铎书法的特色与难度。

王铎《忆过中条文语》条幅中轴线示意图
此作从第1行“予年十八岁”开始,每一个字的中轴线就不断地进行移动和变换,摇曳多姿。至第2行“尧封多葱郁之气”,达到了创作的高潮,字形变幻莫测,连绵生动,墨色淋漓,酣畅之极。第3行的“带中”两个竖画,“带”字的竖画稳稳收住,而“中”字的竖画,轻快甩出,两个竖画的字,一收一放,互为映衬,真绝妙。
王铎书法这种摇曳多姿的特点,与他的内心及他所处的乱世环境是分不开的。此外,王铎在创作上一心要突破文徵明、董其昌(上图)那种纤细优雅的姿态,他在艺术上追求雄、厚、大、拙,所以作品呈现出丰富跌宕的起伏之势以及墨色的淋漓变化。
他的艺术探索在当时所处的时代来说,无疑具有先锋和前卫意义。但是由于人们审美的定式,当时普遍接受文徵明和董其昌书风,所以知音寥寥。是年,他在临帖手卷中跋云:“予学书三十年,鲜遇知己,每有知稀之叹。”
我在进行临摹创作转换(上图)的时候,一方面注意王铎字形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王铎这种摇曳多姿的轴线方法,并辅助以墨色的淋漓变化,强化力量与雄厚之势。用墨色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节奏。
在创作中我发现,运用轴线的这种移动变化,会给作品带来很多新鲜感受,尽管这种方法已经是王铎常用的方法,但现在用起来仍不觉得陈旧,反而有一种别样的新鲜感,这无疑体现了王铎的超前意识。

王铎《忆过中条文语》条幅局部
当然,由于笔力不逮,拙作局部常常呈现混乱与乖张,与王铎初旨不合,这是需要改进的,还请同好教正。
一、王铎书法风格主要特征
笔连字连,一笔到底,夭矫翻腾,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粗看似乎点画狼籍,不计工拙,细审则精微处应规合矩,无懈可击。
字字攲侧不稳,但经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却又显得协调自然。点画浑厚,变化多端,但不刻露粗率,相当节制合度。
马宗霍《霎月楼笔谈》评论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其势而势若不尽。”允为确评。

二、王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大突出贡献
一是用墨的独创性。王铎的用墨,由湿渐干,由干渐枯,燥润相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
尤其是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二是章法上的独步古今。元以前的人,强调“似攲反正”,但一般都着眼于单字,在偏旁部首的组合变化和单字的体势变化上作文章。
但写大字行草书,如果一个字一个字追求体势的变化,就会显得琐碎散乱。
王铎创造性的扩大变化的单位量,从一个个字,变为一组组字,连续几个字的左斜,连续几个字的右倾,将“字不作正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变为行不作正局。
数字甚至半行,一行为组合变化单位营造对比变化,组合关系。对比单位量的扩大,将每个字的体势变化推向每行字的轴线变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刘熙载《艺概》),这种以字组,以行为单位的组合变化,使整体篇章更加大气张扬。
三是大字巨幅的实线连缀和笔画的繁密,加长。

王铎的大字巨幅作品,结构造型上有两大特点。
一是变前人字与字之间牽丝萦带,似断还连为不换笔意的,牽丝萦带与笔画不分的实连,使两字,三字,甚至数字粘并连结为笔意不断的一组字,把一组字当一个字写;
二是在字法结构上,不取晋唐的简约散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笔画完全循以楷法,一笔不减,不以约定俗成的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笔画能加长的则使其长到极致。
王铎大字作品字法的实线连缀,以繁密胜简约,这两种一反前人的变化手段,使他的大字作品表现出气脉长,气势大,气韵足。
上述三点,是人称王铎书法为“神笔”的主要特点,也是王铎在书法史上的突出贡献。

三、王铎学习的勤奋和取法的多样性
王铎学书“沉心驱智”(王铎语),极其投入,曾自订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
王铎楷书学钟繇,颜真卿,行草宗二王,颜真卿,米芾,自称“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
王铎临《淳化阁帖》,烂熟于心,可以随机背临而应人请索;临王羲之《圣教序》,能做到字字逼真。
临颜临米,不仅肖似,贵在能自出新意。正是有这样的入古功夫,才能纵横挥洒而不愈矩。
王铎中晚年临帖手法非常特殊。他将古法帖东摘两行,西凑一段,甚至有的一幅草书立轴,拚凑王羲之两种草书帖,王献之一种行书帖中的几句,用连绵大草将三帖写成一件作品。
这种临摹方法纯粹是借题发挥,以表现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临摹方法,对后来人学习和临摹古代经典书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王铎的书法成就,主要来之与王献之的外拓放逸,和米芾的体势变化。王铎把二者的特点更进一步的进行了夸张表现。

四、王铎的创新对当代书法的临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铎的创新,是对晋,唐,宋书法传统的整合,是对以“韵”“法”为尚的反向开拓,是小字变大字的开山。
王铎的技法创新,对当前条件下大字书法的学习,创作具有极大的参考,应用价值。
1、“笔墨当随时代”,晋唐人的“尚韵”“尚法”在当代已不可持续。晋唐人的“尚韵”“尚法”书法作品,字形大多数只有一平方厘米大小,篇章大多数是30平方厘米不到的小篇幅。
其笔法,字法,章法是小字的成系统的法则,而小字变大字,需要完全不同的技法处理和过渡,解决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