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湖北文风丕盛的古代文学
文‖胡采云
一、从南音到楚辞
湖北古有“惟楚有材”之美誉。有史以来,文风丕盛,成就卓著。先秦时期,楚地远古神话、民间歌谣、老庄散文、屈宋辞赋,各领风骚。唐宋数百年间,湖北文学持续发展、诗文鼎盛。明清之际,新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在湖北地区先后诞生了公安派、竞陵派等两大散文流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湖北文学推向更高的水平。
相传早在三皇五帝时期,虞舜制作部乐,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即南音。大禹南巡时,其妻涂山氏曾经作歌以怀念夫君,内容为“侯人兮猗”,只此一句,实为南音之始。南音系指诞生于南方楚地民间歌谣。
《诗经》中的《周南·汉广》篇,就是周初江汉流域广为传唱的一首情歌,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楚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存先秦楚歌中今天人们比较熟知的当数《优孟歌》了。
优孟是楚庄王的宫庭乐长。令尹孙叔敖生前政绩卓著,清廉节俭,死后其子生活艰辛,靠卖柴补贴家用。优孟见后十分感动,便扮做孙叔敖模样去见庄王。唱道:
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
优孟唱到这里,禁不住放声痛哭起来。庄王颇感奇怪,问道:“难道你不是孙叔敖?”优孟连忙脱去孙叔敖的衣冠,跪地请罪:“贱臣是优孟。”庄王听后,连道:“这是寡人之错!”它讴歌了清正廉洁的官吏,为人民喜闻乐见。
楚地民间歌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到战国后期,逐渐形成五、六、七言长短错落,形式更为自由的文体。早期楚辞大家屈原、宋玉等则是直接采用这已发展了的楚歌形式而创作楚辞的。
楚辞,尤其是“屈家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运用楚辞体,写下许多光辉的篇章,现存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和《九章》9 篇等 22 篇。这些作品,一般可分为加工和创作两类。
《九歌》11 篇,大多为屈原将民间流传的祭歌进行修改、加工、整理而成,具有系统的结构和深邃的意趣,格调清新。在屈原笔下,无论苍穹诸神,还是山精鬼灵,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反映了楚人对纯真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
创作是屈辞的主流,包括《离骚》《天问》《九章》和《九歌》中唯一的创作歌曲《国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作品通过两种人物的强烈对比,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思想、性格和伟大的精神。反映了他振兴楚国、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崇高精神以及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离骚》的出现,标志着楚辞的诞生,其创作精神、表现手法、语言形式诸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成就。后人常以“骚”代楚辞、屈原的作品也通称“屈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刘安的话总认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故在1953年,屈原和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波兰的哥白尼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艺术形式看,屈原把《诗经》“二二”节奏的四字句,发展为“三三”、“三二”节奏的六字句和五字句。这样更适应吟唱音调变化。从语言看,通俗精炼、遣词造句自然华美,豪情奔放,并大量使用“兮”等不少楚国方言,尤具特色。从创作方法看,屈原作品不失为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杰作,特别是古代神话的充分利用。
屈原之后,楚辞大家有宋玉、唐勒、景差和稍晚的旬子,汉代有贾谊和淮南小山文人集团。在这些人中,要数宋玉成就和影响最大。
宋玉,相传为屈原弟子,通晓音律和辞赋。史载宋玉有作品16篇,目前为大家所公认的只有《九辨》一篇。至于《招魂》《神女赋》、……等6篇则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九辨》以一贫寒之士的愤懑之情,把祖国的厄难与个人的不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开篇便起步突兀,感叹而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粟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宋玉悲秋。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调,描绘了萧杀凄凉的深秋景象。宋玉自感无力旋转乾坤、匡时济世和移风移俗。每每设想应有所作为,但无情的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将自己击倒,只有隐忍、哀伤、执着而又无奈的悲天悯人,只有洁身自好,守穷处高。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楚君,自忖无力报国,但又不禁浮想联翩。直到诗末,仍念念不忘表白自己的赤子之情,“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赖皇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宋玉继承和发展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造了许多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从形式上看,成为新的一代文学形式汉赋的开创者。
屈原在楚地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立楚辞。宋玉将其发展成雄霸文坛 400 年之久的汉赋,后人尊称其“屈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诗明志,诗说:“不薄今人爱古人,请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二、山水诗人孟浩然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一页,在群星荟萃的唐代诗坛中,湖北襄阳诗人孟浩然,便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孟浩然,长期隐居于家乡鹿门山,一生写下很多诗歌,流传至今的仍有262首。孟诗多描写山水景物、隐居旅行,文学史上把他与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
孟浩然潜心攻读数十载,40岁时,方北上长安谋取功名。虽然科考落第,却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诗名满京华。相传有一次在王维公堂,孟浩然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语,落得个“无官受黜,终身不仕。”
政治上的失意,却玉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代宗师。前人说“浩然属襄阳。”孟浩然热爱家乡的佳山秀水,尤其是家乡的鹿门山,陶冶了他的诗。鹿门山,山势不高,山上花草树木茂盛,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山间小溪,流水潺潺。孟浩然的隐居处,就在绿荫丛中的半山腰。初春游汉江,夏游高阳池,秋日登万山,初冬登岘山即使身处山川秀丽的三吴也念念不忘”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鹿门山的山水都在诗人笔下生花。孟浩然用全部的爱,铸成诗句,来报答生他养他的家乡。故后人有所谓“襄阳属浩然。”
“春眠不觉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孟浩然的五言小诗、初读似乎平淡无奇,反复咀嚼,便觉诗中别有天地,韵味无穷。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然而却也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可谓天成。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传诵它、探讨它。
家乡山川美,人情更美。有一天,一乡亲杀鸡煮饭,请孟浩然去做客。酒饭毕,主人请孟浩然留诗一首。乘着酒兴,孟浩然当即一挥而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面,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几句,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间的亲近融洽,田园景物的清新、秀丽,农家生活的简朴可爱,都跃然纸上了。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孟浩然的诗淡而有味,“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三、晚明文坛的革新
晚明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东南沿海、长江沿岸某些地区,新的思想也因之而出现。在文学领域,新的文学思想、文学流派迅速兴起。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和竟陵派的“性灵说”,一时成为文坛主流。
李贽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晚年,他长期寓居于湖北麻城龙湖寺从事著述和讲学,著有尤具 批判精神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文学上,李贽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已见。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安三袁之一袁宏道结识了李贽。李贽对袁宏道颇为称道,袁对李贽也极其倾服。他们的思想、情趣相投,相见如故,相处三个多月,还依依不舍。分手时,一直相送到武昌。后来、袁宏道和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均高中进士、史称“一门三进士,南北两天官。”袁氏三兄弟来到麻城龙湖寺、拜见李贽,向李贽请教学问。此后,袁宏道就以弟子礼事奉李贽,拜他为师,并将李贽的“童心说”发展为“性灵说”。
晚明文坛,弥漫着倒退,复古气氛。诗必汉魏盛唐,文必先秦两汉。沉闷的文坛氛围,严重地阻碍着文学的健康发展。
在当时能独树一帜,反其道而行的首推“公安三袁”。他们高举“性灵说”旗帜,主张个性解放,主张俚俗真率,怎么想就怎么写,从不过分修饰、更无须拟古。“性灵说”。敢于同复古派对抗,大力宣扬人性论,情感论、发展论,确实勇气过人,非同寻常。公安三袁,自成一派,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流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紧随公安派的,是诞生于今湖北天门的竟陵派。其创始人为钟惺、谭元春。他们继续举起文学改革的大旗,反对复古派,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一致,但他们反对空俗浅疏的学风。钟惺、谭元春肩负反复古、反疏浅的双重重任,认真探寻新的艺术风格。其文风幽深孤峭,其文论主张“灵”与“朴”兼顾,灵即性灵,厚即学问,厚出灵,厚也不能无味,而灵不能有痕。在当时文坛自成一派,领袖当时文坛,完成了公安派未竟之业。公安派突出的成就是记游小品,而竟陵派则以散文小品出类拔萃。在晚明文坛确如一股清流,直扫沉闷的文风,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一页。


作者简介:胡采云(些微),六零后,湖北汉川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偶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系地方电视台及报纸,《新农民》杂志社特聘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汉川市分会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市分院院长,《沧浪文学》杂志终审。平生均在崇尚精神文化滋养,喜欢把平平淡淡地生活细节过成诗情画意的模式。常常忙不迭地,竟然也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