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聚雅阁文学 关注精彩

聚雅阁文学投稿邮箱:
553952083@qq.com
冬至——从过年到过节
——唐元龙/文


有人看了这个标题,可能会发问:冬至,本是中国的一个节气,最多叫“冬至节”或“冬节”,怎么扯上过年了呢?朋友,请你莫急,让笔者慢慢告诉你。
3000多年前,为了制定周朝的国都规划,周公带着一群天文学者,用土圭测影法测试天象。这土圭测影是怎么回亊呢?这是在一个空旷的平地上立一根长长的木杆,一年四季观察太阳影子的变化。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了洛邑(即今洛阳)为“天下之中”的结论。这在巜尚书.洛诰》中就有记载:周公“朝至洛中”,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力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据此,详细地规划了我国第一座都城。这在历史上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的。同时也彰显了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智慧。

另外,周公还通过土圭测影法,测得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的一天。从此后,由于阳气会慢慢回升(直到夏至,白昼最长而黑夜最短),白天将会逐日增长。所以周朝将天气回阳的第一天(即冬至日)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个向阳的日子,吉利的日子。于是将农历的冬月定为周朝的正月,冬至則戓了周朝的大年初一。
就这样过了七丶八百年,直到汉武帝时采用夏历(农历),才把正月与冬至分开。所以我们说,冬至节起源于汉而盛于唐,并沿袭至今。而汉武帝之前的冬至,則是我们今天的春节。

仅管从汉武帝之后,冬至不再是新年,但人们依然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换的一天,是上天賜予人间的福气,所至应该隆重庆贺,以至汉朝时出现“冬至大如年”的盛况,人们称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据《后汉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互访,并以美食相赠。
唐宋时期,每到冬至日,皇帝要率文武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现存于北京的天坛,应该就是后来皇帝祭天的所在。
从气候来看,冬至又是严寒天气的开始。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数九,并编成了民谣: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冰上行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为了度过三九严寒天,人们积累了许多避寒的经验,在精神层面的,有消寒活动。即择一“九”日,邀约九人饮酒,席上置九碟九碗,大家喝酒吃肉,唱数九消寒歌,以乞求平安过冬。这多系文人和士大夫的活动。
写冬至诗也是文人的一大嗜好,如白居易写了巜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吴文英的《西江月(丙午冬至)》:
添我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 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小帘沽酒春梅花。梦到林逋山下。

在饮食层面上,则是大众化的吃馄饨、喝羊肉汤。
吃馄饨传说是起于汉朝。当时北方的匈奴部落常常骚扰打刼边疆,令老百姓苦不堪言。而当时匈奴中有两位十分凶残的首领,一为浑氏,一为屯氏,。于是边民就用牛羊肉包成角儿,称浑屯,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浑屯,意为吃浑屯肉,杀浑屯王,借此表达齐心协力扺抗匈奴的决心。因浑屯与馄饨谐音,后来就被叫成了馄饨。
还有另一种说法:冬至吃馄饨是起源于道教。其理由为冬至是元始天尊的诞生之日。道家认为,宇庙本是混沌未开,是元始天尊使天地初开。《燕京岁时记》云:“馄纯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馄饨,重庆称为抄手,这大概是以包制时的动作取名的,但也十分形象。
不管叫馄饨也好,叫抄手也好,这种食品已从古代流传到如今,成了东西南北大众化的美食。
还有一种冬至的美食是起至汉朝,一直到当代还十分盛行的食物,那就是吃羊肉,喝羊肉汤。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未发达之前,常与卖狗肉的难兄难弟樊哙一起喝酒吃肉。一年冬至,樊哙将卖剩的一只羊腿炖成汤,请刘邦喝酒。刘觉得其味鲜美,吃后一身暖和。直到当皇帝后,仍念念不忘。于是上行下效,到了冬至日,家家户户炖羊肉汤。此习俗一直沿袭到如今。每逢冬至日或冬至前后,重庆的大街小巷都有羊肉汤锅、粉蒸羊排、羊肉串串卖,连山城的特色美食一一火锅,也要加一道涮羊肉。

其实,人们爱吃羊肉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羊肉富含优质蛋白,还有钙、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吃后可以给身体补充热量,达到驱寒暖身的效果。不然,为什么海南冬至日就沒有几家卖羊肉的呢?这是气候决定了食物,气候也决定了市场。
朋友们,12月21日(农历冬月十八日)23:59:09就是冬至节气的交接时刻了,那一天,你会去火锅店涮羊肉吗?
2021年12月16日完稿
于重庆南坪聚丰花园


【作者简介】:
唐元龙,笔名荒田,男,汉族,1941年生,中共党员,原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中常务副校长,现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重庆市诗词学会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