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老合

张老合全家福

为家乡孩子赠书

纪念馆

张老合年轻时全家福
有一种情怀,叫军旅情怀。在上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有这么一家人,三代接力从军报国,见证了人民军队筚路蓝缕、高歌猛进,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记者 丁雨
有勇有谋的“张大胆”
张老合,1965年参军,1966年入党,在上海武警总队服役,先后任班长、排长、指导员、股长、政治处主任、机关处长和团政治委员等职,上校军衔。1991年转业,任百联集团党校校长,兼任上海流通学校校长,2007年退休,退休后被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聘为高级顾问。
如今,在上海武警总队提起“张大胆”的名字,还有很多老同志记忆犹新,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1987年,张老合正在上海武警总队担任团政治委员一职,正值形势有变,当时原青浦县四大银行都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青浦县县委书记亲自打电话请上海武警总队请求支援押送3500万现金到青浦。听着对方着急的样子,张老合也犯了难:当时军委有命令,部队所有人原地待命,不能动一兵一卒,如果现在派兵支援护送现金,那就是违反了军规;但如果不出手帮忙,青浦县那么多民众取钱的问题就成了大难题,势必会更加人心惶惶。犹豫再三,张老合让当时的团长、副政委、参谋长、主任全都下班,自己一个人在部队值班,然后派出自己的两位得力干将将押送钱的面包车伪装成送蔬菜的货物车,避开闲杂人群,这才一路“跌跌撞撞”将3500万元现金押送到青浦。接到青浦县县委书记的感谢电话后,张老合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当时情况很紧急,如果让人发现车子上运的是钱,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把战友们支开就想好如果发生问题就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幸好两位年轻的战士不负众望。”随后,一次偶然机会《人民前线》的记者得知了这件事情,写了一篇报道,这让“张大胆”的称号迅速传开了。回想起30年前的军旅生涯,张老合满是骄傲。
1991年转业后,张老合任百联集团党校校长,兼任上海流通学校校长。在担任两所学校校长期间,张老合也一直尽自己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在职教师提供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至今,两所学校的师生还念着张老合做的实事。“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党员、老军人应该做的事情,‘爱国、爱党、为民做实事’这都是我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张老合谦虚地说。
为家乡留住英雄记忆
谈起父亲,张老合不由红了眼眶。张老合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市北部便家铺村。1937年春,受任丘早期共产党员影响,张老合的父亲张书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便家铺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28日北平沦陷,日寇又开始对华北进犯,华北地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日斗争,为支持八路军抗日,村中建立了堡垒户十余家,其中有张书兰。堡垒户任务是接待来往八路军、救护伤病员、为八路军通风报信。随后,1938年,张书兰调入县大队工作,与郭保华、燕秀峰(小兵张嘎原型)组成五小队,先后摧毁日军岗楼18座,消灭日伪军500余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老合从小便对国家、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张老合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雄安组织大型书画展,并将展览中的百幅书画送家乡父老乡亲。这些年来,先后向家乡捐款捐物,价值高达200余万元,深受当地政府和老乡好评。
2019年4月18日,由张老合个人出资四十余万元建造了河北省第一个私人投资纪念馆《卢便战役纪念馆》并举行了开馆仪式,任丘市相关领导、党员、村民和小学生等200余人参加开馆仪式。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纪念馆内阵列展出的,有抗日英雄的抗战事迹,也有老百姓支持八路军,为八路军烧水、做饭、解决住宿、挖掩体、护送伤员的感人故事。“这个展馆里的资料是我用了近十年时间才收集到的。我把抗日英雄们的事迹、卢便战役的时间地点、敌我双方兵力、战役指挥官及战斗过程都搞得清楚真实,并把展出内容打印成册、上网留存,为今后对青少年红色教育提供教材。”谈起卢便战役,张老合满是自豪。
每当有人疑惑不解地问张老合“为何要自掏腰包建造纪念馆”的时候,张老合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家庭是革命家庭,父亲是抗日英雄,他生前多次教导我们千万别忘了在战争中牺牲的人,那些牺牲的英雄有些连名字都没留下,我们后人不整理出来,历史就把他们忘记了。建立纪念馆也是为了青少年了解那段历史,用老革命的精神开创未来,把国家建设好。承上启下,这也是我们老同志的重大责任。”
好家风代代传
父母相爱,也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我和我爱人是老乡,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是同学,一直到初中毕业。参军后,我俩就靠书信传情。风风雨雨携手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张老合的妻子是一名老军嫂,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军人妻子的传统美德。作为妻子,她是“贤内助”的最佳代言人;作为母亲,她是孩子们的精神支柱。一直以来,为了减轻丈夫的工作压力,她承担起家庭的所有事务,把家中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从不让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响工作。她常吹家庭廉洁风,常念家庭廉洁经,督促丈夫和孩子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一身正气上班去,两袖清风回家来”。谈起妻子为家庭做的贡献,张老合满是感激。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父亲对我的教诲,我也要教给孩子们。我和爱人虽然工作都很忙,但凡事以身作则,三个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独立自强,现在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踏实地奋斗着,对他们自己的孩子也是严加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子女个个有出息。儿子张红伟在市公安局特警总队任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曾两次奔赴新疆参加维稳工作,并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除了儿子,其余五个小辈都是军人,六人都是党员。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工作,张老合和爱人承担起了买菜做饭的任务,每天孩子们都到家里吃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今年,最令张老合开心的是,外孙女、外孙双双考上大学,孙女“六一”儿童节参加电视节目表演了《少先队员歌》,深受观众欢迎。
“我经常教育孩子们做人要有大气、大度、大志,才能做大事;要有容人、容事、容言的度量,才能和人搞团结。所幸,他们都做得不错。”张老合欣慰地说。
好的家风犹如无言的教育、无形的规约、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熏陶心灵、塑造品格。张老合一家正是如此,一直用朴素的家风书写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编辑: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