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廷震,山东费县人,1953年5月出生,中国书法家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国家一级书法师,费县书画艺术学校校长,费县文化艺术产业促进会会长。研习书法几十年笔耕不辍,在学习和借鉴名家碑帖的基础上,师古入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及对世事万物的感悟巧妙地融入书法艺术之中,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大气浑然、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运笔如行云流水,圆转遒丽,洒脱飘逸,架构天成,线条精到,墨色和谐,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颇受大众喜爱。2013年被中国书画流派“百度文库”列为“当代舒体传承领军人物”。先后出版了《书家杂谈》、《教你学书法》、《书家宝典》、《墨韵书道》等书籍。并利用网络媒体创办了《墨韵书道》栏目,受到书法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作品欣赏❁:

《墨韵书道》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特别强调“和”的作用,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离开了和,你会处处与他人产生摩擦,这种矛盾就会一直挥之不去,深深地伤害到他人,也会伤害到自己。同时,他还会不断地扩散,让自己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礼记》里讲到:“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一个家庭中,只要父子之间的情感笃定,兄弟姐妹之间相处和睦,夫妻恩爱,和顺共处,那么,一个家的财富自然而然就会聚集起来。如果家庭不和,兄弟姐妹间经常争吵,夫妻也闹的不和谐,子女也特别叛逆,那么我们想想,这样的人和家庭,能有幸福感可言吗?(尚廷震)2021·12·13
《墨韵书道》古训有言:心诚才能交到善友,品正才能遇到贵人。待人真诚和善是一种修养,品行端正有度是一种美德。人之相交,交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在与人相处地过程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任何关系,想要长久舒适,必然要懂得分寸与距离,不越界,懂得珍惜与维护,保持平衡,如此良性发展,才是相交之道。这世界,有人比我们幸运,也有人比我们不幸,命运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有好有坏不偏不倚,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正,每天24小时不多不少。至于如何对待时间,又怎样看待命运,全凭自己。风雨过后,有人低头看见的是道路泥泞不堪,有人抬头看见的是绚丽彩虹,相同的人生,不同的心态,同样的境遇,别样的心情。人生有晴空万里,也有乌云满天,日子有黑夜,也有白天,低谷之期不气馁,顺畅之时不张扬,用一颗宽厚善解的心,一双干净透明的眼睛,打破固有的偏见与傲慢,既能仰望星空,放大格局,开阔视野,提高认知,亦能俯下身去闻泥土的芬芳,看蚂蚁的繁忙。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最好的别人,这世界,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定义自己。品行,才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心诚,才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有原则,有底线,择善而交,择诚而处。我们说:心诚交善友,品正遇贵人,其实,最好的贵人是自己。(尚廷震)2021·12·11
《墨韵书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的诗句。满园开着金黄色的菊花,其中却有一丛洁白似霜的。诗人忍不住感慨,这多像今天的宴席上,我这个白发老人进入了年轻人的聚会里,多么显眼啊!诗人喜爱热闹,也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好像自己也活力满满了。时光里有传奇,更多的却是平淡,有新生的喜悦,成长的激情,却也避不开衰老和离去。如同日升日落,春去春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老,总是令人百感交集,也会带给人不少的疑惑,老去,是谁也不想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同的人,对于衰老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这才是决定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老并不可怕,不必感伤,顺其自然,同样也会过得多姿多彩。时光匆匆,几十年亦如须臾之间。到了老年时,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体会,有的老年人,未必比不上年轻人,他们有着深厚的阅历,和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更有着看淡一切的豁达和淡然。让人深信,时光并非无情,而人生又何须苦短。(尚廷震)2021·12·10
《墨韵书道》“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这是唐代诗人高适写的一首《闲居》小诗。意思是说:柳叶繁茂的翠色,让人回想起往事;春风吹过脸颊,让人讨厌呆在家中。如今闲居下来才知道,喝一杯温酒,比看百本书还有用。柳色代表着春天的到来,那是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希望之曙光色。可是,此时的诗人的心情却恰好与众不同,他的内心里是充满着厌恶之感。曾经的诗人也曾豪情万丈,斗志昂扬过,可是世事难料,人心叵测,在经历过坎坷之后,方才知晓即使读再多的书籍,通畅万般的道理,也不如喝上一杯浓酒,让自己醉倒在梦乡之中,再不用为世间种种事件而烦恼而忧虑。也正如他人所说:“醉过方知酒浓,爱后方知情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俯一仰,事物之规律;一动一静,生命之常态。俯仰之间,因果难定;动静之际,轨迹莫测。岁月从来不会因人而改变,时光也从来不曾为谁而停留。或许,正是这般不可预料,人生才会如此多姿多彩,引人注目。(尚廷震)2021·12·15

《墨韵书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这是《增广贤文》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就要居安思危,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日子富裕了,还要经常想想贫困的时候;在不富裕的时候,就不要再像条件优越时那样挥霍了。很多人在富裕的时候,就会盲目乐观,不注意节约,觉得以后肯定比现在会过得更好。当遭遇变故,变得贫穷时,又改不掉以往奢侈的习惯,日子就很难过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居安思危就是要我们在变化不定的时代里保持一份清醒,我们不知道明天会面临什么,所以要做好当下,以迎接明天的到来。(尚廷震)2021·12·7

《墨韵书道》《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利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却又能包罗万象。它遇热成气,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融。遇到阻碍时,它百转千回,继续前进。做人,当学习水的品格。人生多坎坷,当学水之能方,能圆,方圆之间,看出一个人恰到好处的准则;能容,能纳,容纳之间,呈现一个人深厚宽阔的涵养;能进,能退,进退之间,彰显一个人不服输的毅力。昨天再好,也走回不去;明天再难,也要继续向前。你不可能事事如愿,却要保持时时心宽。做人当如水,干净,清澈,简单,无色则纯,无欲则刚,便无往而不达。漫漫人生路,愿你我,如水一样,才能涌现,包容缺陷。(尚廷震)2021·12·3

《墨韵书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晚年写的诗《独坐敬亭山》。意思是:鸟飞了,云去了,只留下了孤独的自己。还好,有美丽的敬亭山相伴,心里就不再孤独了。再盛大的戏,也有落幕的时候;再热情的人,也有孤独的时候。上元二年,李白已经是花甲之年。此时的李白,经历了在长安时的畅快岁月,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被带罪流放的屈辱。当李白再一次来到宣城时,没有昔日朋友如云、热闹相迎的场面了。他一个人登上了敬亭山。没有好友环绕的热闹,没有纵酒论诗的潇洒。在敬亭山,他一个人坐了很久。鸟儿厌弃了李白,飞走了,云儿无视了李白,飘走了。世界安静了,只有敬亭山,与李白久久相伴。敬亭山优美的风景,他一人独赏。静谧的环境令人心灵平和。人生本来从孤零零地坠地,没有谁时刻不离身地伴随,也只有自己的影子。学会孤独,学会感恩,学会忘我,一切安好!(尚廷震)2021·12·2

《墨韵书道》每年向我求写“家和万事兴”这幅字的人真不少,因为内容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是家庭作为家训家规非常好的内容。一个家,最重要的是和睦,只有和和睦睦,家中才充满温暖,充满温馨,这样的家,住着也舒服,而且也会越来越兴旺。一个家,不用有多大,有多豪华,有多富有,只要家人同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体谅,这样的家,便是最好的家。做人要明白,家庭是和谐的,不要争吵,争吵,只会破坏家庭的风水,加速这个家庭的破败,到最后,你可能会无家可归。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感情也不例外。对于感情,我们最好能够做到,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不强求,不将就,不勉强,不纠缠。强求的感情难以长久,将就的爱情难以幸福,勉强在一起,只会让彼此都累,纠缠来纠缠去,不过是苦了自己累了心。做人要懂得,最好的感情就是,一起努力,一起付出,两双眼睛,一起看未来,你很好,我也不赖,你懂我的好,我知你的情。人生不过几十年,切记珍惜!(尚廷震)2021·12·6
《墨韵书道》什么是干净?明朝学者洪应明曾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意思是说,真正肮脏的土地上,才能长出好的植物;浑浊的水里,才有鱼虾存活的机会。脚下的土地虽然看着很脏,但能够滋养生命需要的养分。可有的人,喜欢吃青菜,喜欢吃猪肉,但是不喜欢地里用猪粪上的肥料。作家孟德斯鸠曾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一个内心不干净的人,看什么都不干净。我们吃的一切,都来源于别人的劳动成果,都根植于肥沃的土地上。汗水很脏,但是汗水很美;土地很脏,但是滋养万物,恩泽大众。我们生活的环境很干净,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其中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你看看那些下水道里,常常有不怕脏的工人,走进去,使劲把淤泥、粪便掏出来。他们浑身都是臭味,但是他们很干净。那些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他们很辛苦,也很脏。常常用手去抠地上的脏东西,甚至会把脏兮兮的塑料瓶放进蛇皮袋,用来卖钱。你觉得劳动者很脏,土地很脏,说明你的内心很脏,和高贵无缘。真正高贵的人,接纳了“很脏”的一切,并且赞美那些为我们提供食物的人,尊重那些为我们清理垃圾的人。(尚廷震)2021·11·28

《墨韵书道》“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的意思是:古人之所以把“知”、“行”分开,是因为有人懵懵懂懂,不加思考,肆意妄为,所以提出“知”的概念,还有一类人,茫茫荡荡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凭主观臆断,所以古人又提出“行”的概念,这是古人为了补救而不得不说的话。现在很多人,非得把“知”和“行”分开,以为必须“知”了才能去做,等于把“知”弄透彻了再去“行”,这是大毛病。“知行合一”,是良药,化解了中国人千古以来形成的顽疾——非要先知道、先理解了才能去行的道理。这几句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不数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跟随成功者的脚步,不如高人点悟;高人点悟,不如在实践中自觉自悟。可见“读万卷书”只是用来垫底的。不可夸大读书的作用,把读书或者攻读经典置于底部,就像汽车的底盘,底盘厚重了,平时没用,加速时、遇到坑洼时,就可行稳致远,厚重而远行。(尚廷震)2021·11·29

《墨韵书道》著名画家徐悲鸿有一句名言“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要因为有了一点小成就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也不要因自己一时的得失,而丧失气节地一味讨好别人,作贱自己。做人不但要有自尊,而且还要懂得尊重别人,也就是所谓敬人。自尊和敬人是互相的,你对别人的敬重,对别人来说就是自尊。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尤其当自己位居他人之下,穷困潦倒的时候,更要特别懂得自尊,保持做人的尊严;在位居人上飞黄腾达时要特别懂得敬人,不能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这应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人活世间,只有把自尊、自律和敬人结合起来,才能和这个社会和谐相处。(尚廷震)2021·11·30

《墨韵书道》《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不用发号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将会畅行无阻;如果当政者本身言行不正,虽下命令,大家也不会服从遵守。我认为这句话不光说给当政者,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以身作则,身为师范,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的表率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一言一行对学生会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心灵。因此,作为教师要以自己崇高的职业责任对学生言传身教,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要做到仪表端庄,言谈适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品德高尚。时刻谨记职业要求,时刻牢记“为人师表”。(尚廷震)2021·11·21
《墨韵书道》人生有舍才有得。得失存心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人生中处世的智慧与道理。因为,真正豁达的人,懂得超脱;真情的人,懂得奉献;幸福的人,懂得放下;智慧的人,懂得得与失。人生有平衡,天道有往复。付出了总会有回报,即便当下没有让你得到什么,但你的善良和真诚,也会让你一世心安,一生安暖。人这一辈子,贵在能知足。生活的踏实,日子的从容,都不过是因为舍弃了利益,得到了人生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人活一世,从来没有绝对的舍得和得到,但却有一种说法,就是舍得越多,得到越多。舍得付出的人,或许当下吃一些苦,受一些罪,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上天是公平的,老天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辜负每一个舍得付出人。(尚廷震)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