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唐伯虎真的点过秋香吗?
文士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是我国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重要时期,随着多年的文化禁锢被彻底解除,港台的一些文艺作品陆续传到内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大开眼界,感觉耳目一新。其中,香港彩色宽银幕电影《三笑》就曾经轰动一时,强烈地吸引着和震撼着众多国人。记得当时我们大学附近一个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连续放映这个影片,场场爆满,当规定映期结束后,电影院在观众强烈要求下,还不得不向市电影公司申请,加映了若干场。至于电影中那些优美动听、诙谐欢快的插曲,更是在全国广大城乡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本人当时就特别喜爱,几乎每一首都会唱。这个电影风行过后,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就在老百姓当中广泛地流传开了。

唐伯虎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名历史人物。他是明代著名画家,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他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年廿九中乡试第一名,故而人称之为“唐解元”,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后游名山大川,致力绘事,卖画为生。唐擅画山水,颇有造诣,并工画人物、花鸟,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工笔、写意俱佳。与同是知名画家的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2010年,他的故乡苏州还为他举办过540年诞辰纪念活动哩。

尊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
(《三笑》向群饰唐伯虎)
唐伯虎此人多才多艺,除擅长绘画外,兼善书法,能诗文,且为人洒脱豪气,心胸豁达,放浪不羁,制印章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本可挣来大好前程,却无辜涉案,中止仕途,终其一生靠卖画卖文度日,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长吁短叹,反而咏诗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当时,人们还把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禛卿等四人合称为“江南四才子”,这与民间传说有点不同。我小时候看过一本旧书,讲的就是“江南四才子”之事,但四人中没有徐祯卿,而是唐寅、祝允明(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四人。书的具体内容都已忘却,但还记得,那个周文宾是四人当中容貌最清秀的,常常扮作女妆,完全能够以假乱真,因之生出过不少趣事乐事;而祝枝山刚好相反,长得高大粗壮,相貌有点粗糙,头特别大,还高度近视,可是却足智多谋,善于出点子,想主意,加上在四人中年纪最大,便颇有“老大”风范,四人若遇到什么烦心伤神或难以处理之事,常常靠他去解决应付,往往都能够妥善处理,迎刃而解,甚至可以达到逢凶化吉、化险为夷的程度。最近在某小报上面看到一则小故事,题目叫《吴门四才子联诗》,内容如下:“明代有唐、祝、文、周四才子,一日同游温州,得知温州茶皆上品,四人遂联诗助兴。唐伯虎:午后昏然人欲眠。祝枝山:清茶一口正香甜。文征明:茶余或可添诗兴。周文宾:好向君前唱一篇。茶叶店主人获悉大喜,遂以‘四贤茶’包装应市,发了大财。”我想,这故事过于短小,可能就是从那旧书上面摘录下来的吧?

秋香也确有其人,而且刚好与唐寅为同时代人。但她并非大户人家的丫鬟,而是金陵名妓,本姓林,名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才貌双全,琴棋书画皆精,被誉为“女中才子”。其诗写得不错,而画更有名气,是受过名师训练调教的,如明代《画史》就有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另一本《金陵琐事》亦提到,秋香还向沈周学过绘画。秋香人品很好,因家庭遭到不幸境遇,不得已才坠入青楼,后来终于从良,嫁为人妇。秋香为妓时,与祝枝山有过会面,祝曾在她的扇面上题过诗,把她比作唐代女诗人薛涛(也曾当过歌妓),其诗为:“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相传秋香离开妓院嫁人后,就再不与旧相识来往。有个旧相识想见她,她在扇面上画了棵柳树,题诗拒绝说:“昔日章台(指妓院)无细腰,任君攀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可见她的为人与心志。

要知道女儿心肠,哪个姑娘不想郎?
(《三笑》陈思思饰秋香)
关于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据说原本不是这样的,点秋香的人并非唐寅,而是另一位苏州才子陈元超。事见王同轨的《耳谈》一书。故事内容和情节倒是与后面流传的故事基本相同,只不过秋香仅仅嫣然一笑,就使得陈公子一见钟情,失魂落魄,从虎丘起远道跟踪而去,并不惜降低身份,入豪门充当侍读家童,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故事竟变成了冯梦龙编纂的《警世通言》里的一篇,题目则变为《唐解元一笑姻缘》(我小时候是在《今古奇观》一书上读到这一故事的,但题目好像是《唐解元玩世出奇》)。并且,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变成了唐伯虎,而秋香则成了大户人家的丫鬟。这故事流传到后来,秋香的一笑居然变成了三笑,实际上成了“三笑姻缘”,内容和情节比原先流传的便复杂得多了。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就此定型,一直流传至今。

真心来相诉,我就是唐伯虎
(《三笑》向群饰唐伯虎)
然而,如此一说,明显地就出现了问题。事情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所谓王同轨氏的《耳谈》一书,只是听说,难得一见,似乎未能传之于世,故冯氏改变文章之事无法查实,对陈公子点秋香的说法便只能“姑妄听之”。可是,“姑妄听之”则可,又怎么能够进一步“姑妄信之”呢?想那冯梦龙先生是何等人物,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一生勤于写作,撰著、编纂的各类文学作品达三十余部(一说为五十部),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尤以编选的《古今小说》(内亦有自己创作的作品)最为著名,即合称《三言》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共收集短篇小说120篇,可谓皇皇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通常与凌濛初所著的“二拍”一起,合称“三言二拍”)。这样的一位大家,一位知名人物,不可能随随便便去篡改别人的文章,并收进署自己大名的书里,免得出现“有损自己清誉”的后果。何况冯梦龙先生一生注重“求真”,他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情真,事真,理真,就是他追求的总目标。即便《三言》属于编选类作品,那编选的原则应当也必然是:如果是中意的、合适的他人作品,照原样收进来便是;如果需要修订,也只能稍加改正、润色,不能“动大手术”,更不可能改写。像如此原故事框架、内容、具体情节都被保存下来、彼此几乎完全雷同的改写,是非常荒谬和无良的做法,按现代语言说,属于明显的剽窃行为,是要受到严重非议的。不要说冯梦龙先生不会做,就连一般文人也会不齿,而不屑为之的。

“三言二拍”
坊间还有一种说法也值得质疑,即是说,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不可能发生。持这一观点的人非常肯定的理由是,实际生活中的秋香作为金陵名妓,当然被人点过,但绝对不是唐寅。因为据他们考证,秋香比唐寅大20岁,所以唐寅点秋香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但他们并没有说明自己是如何考证的,而我等查阅相关资料,则一直没有见到过秋香的确切生卒年月,故而此说根本不能令人信服,充其量只可算作一家之言。其实,年龄的差别并不一定就是做出判断的绝对依据,何况当事者双方一为生性放浪不羁、不受陈规陋习约束的“风流才子”,一为尚是“青楼女子”身份的绝代才女。假若彼此确实有缘,区区一个年龄差别何足挂齿!从古到今,“姐弟恋”的例子不是多得很吗?而本人认为,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与世俗道理来分析推测,唐寅与秋香之间发生某种故事,直至出现“唐伯虎点秋香”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的确太具有“成为事实”的基础了。

《唐伯虎点秋香》巩俐饰秋香
古代文人对寻花问柳之事看得极其平常,知名文人成天厮混于花街柳巷的艳闻流传下来不少,前文提到的那本关于“江南四才子”的书里,就对他们四人有过这方面的描述。像唐寅这样放浪不羁、豁达洒脱、自命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人,没有理由不对身为金陵名妓、艳帜高张而又号称“女中才子”的秋香心生情愫,从而相识相交,彼此产生“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感慨与心态,进而甚至可能产生某种惊世骇俗之举。即使他要“点秋香”,也不过寻常小事而已;其次,前文表述过的祝枝山会见秋香并为秋香题诗一事,便可作为唐寅与秋香结交来往的有力佐证。因为唐寅与祝枝山相交很深,两人是最要好的朋友,又同是“江南四才子”中的人物。他们经常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游山玩水,也一起探朋访友,一起寻花问柳。既然有确切资料说到祝枝山同秋香的交往,那么也就证明了唐寅很有可能甚至一定与秋香有过密切来往。而从祝枝山的为人及其作为“老大”的地位来看,唐寅同秋香之间关系的形成以及发展,兴许少不了祝“老大”的玉成和帮助。若发生“点秋香”的事情,说不定就有祝枝山这位大哥的撮合,并在具体过程中,积极为唐寅出谋划策,细致入微地替其张罗。电影《三笑》当中,不就有这方面的反映吗?第三,《金陵琐事》一书记载了秋香向沈周学过绘画一事,当是“信史”。沈周与唐寅同是绘画名家,同列“明四家”之中,而唐寅曾受过沈周的指点,两人又有师生名分。这样,唐寅与秋香也可以说出自同一师门,彼此有师兄妹或师姐弟之谊,自然更多一份熟捻亲切之感,有可能为两人的关系增添更多的热情和执着。如果唐伯虎要点秋香,岂不是太有可能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吗?第四,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点是,在《唐寅诗集>中收有这样的一首诗:“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这是一首藏头诗,每一句开头一个字连起来即为“我爱秋香”。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虽属有点另类,但也确实表达了作者的真诚与真挚,是一般去青楼逢场作戏的厮混者不可能有的举动。这首诗能够正式流传下来,可见唐寅对它是非常珍爱的,它表现了唐寅对秋香爱得何等深切,何等执着。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很有力地证明,唐寅与秋香的爱情已达到一般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深度,完全可能产生出令世人感奋赞叹的优美故事,如果唐伯虎要点秋香,那也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唐伯虎点秋香》之周星驰巩俐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唐寅与真实的秋香之间一定有过较为密切的关系,也极有可能发生过令人关注的某些故事,例如“唐伯虎点秋香”之类,因为青楼女子被人“点”的事是很常见的。也许他们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实属平常,但因为他们当时都是知名人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坊间将他们的事渲染夸张,演绎成了一个曲折复杂的精彩故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又由于秋香色艺俱佳,名头大,特别受到他人喜爱,被“点”的概率很大,与其交往过的人自然不少,所以还有可能流传着各种相似不相似的故事版本,即如王同轨氏所撰陈公子点秋香的故事或许也有存在过。结果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或是两个版本本来就有雷同之处,属于“纯是巧合”;或是在人们口头传播与不断加工的过程中,二者混在一起,变得互相融合、彼此雷同,乃至分不清孰先孰后,谁是原装正品,谁是复制赝品了。另外,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是,创作“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人,也许受到过王氏作品的某些影响,并确实吸收了其故事中的一些元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伯虎点秋香”这一故事,应当是在唐寅与秋香的现实感情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个内容生动、情节曲折的优美感人,耐人寻味的,可以传之千古的爱情故事。小说(当时叫拟话本)把秋香变成了大户人家的丫鬟,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人见人爱,既影射了真实的秋香,又真实恰当地反映了唐寅和秋香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之间真挚可贵的爱情,还提高了文章的格调和品位,并顺理成章地塑造出一段“三笑姻缘”,使整个故事变得更加曲折生动、妙趣横生,令人爱看爱听。这实在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

于是,在下又认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为何最早见之于《警世通言》,可能因为冯梦龙就是这篇短篇小说的主创者。他或许是依据民间已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进行再创作的,或许就是在收集到的原始素材上,自己最先构制出来的。不难看出,这篇小说的文雅气、书卷味特别浓,其文笔是《警世通言》里其他篇章赶不上的,拟可认定为冯梦龙之原创。而且冯梦龙也具有写这部小说的初衷,这是因为,他与唐寅属于同一类文人,两人经历相似,性格为人也相似,尤其是两人都非常豁达洒脱,放浪不羁。冯梦龙就有诗形容自己“身在烟花里”,并且也有过钟情于青楼女子的故事。据传冯梦龙曾经爱上一个名叫侯慧卿的青楼女子,相交多年,情意绵绵。但后来候慧卿同秋香一样,也从了良,嫁为人妇。从此与冯梦龙再无任何瓜葛。这给冯梦龙带来无限惆怅愁闷,曾表示:“子犹(冯号子犹,自号龙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可见他冯梦龙乃是用情专注的性情中人。既然不能如愿已成无法逆转的事实,冯梦龙便写出了大量诗歌散曲来怀念,在其著作《桂枝儿》卷二《感恩》篇附记中,他写道:“余有忆候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云: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招魂。”何等的哀怨凄清啊!当他收集到唐寅与秋香的情感韵事后,自然同病相怜之感大发,便情不自禁地将它演绎成为一个非常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还给予了故事一个十分完美的结局。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寄托自己的情感。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的块垒”吧?!
说明:本文配图、音频、视频均来自电影《三笑》、《唐伯虎点秋香》。感谢作品原创和出镜演员!
为了小秋香,真心来相诉--
推荐阅读:点击链接
点击文字-文士明作品
点击文字-肖殿群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