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兴:畅谈浦江第一大镇黄宅古城
黄宅古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于东周的姑蔑国北鄙的戌镇。在鲁哀公(公元前472年)时被越所灭后归属越国。

据史料记载:此城域虽小,但地理位置却是十分重要,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宝地上留下了不知多少丰富精彩、激烈而动听的故事,尤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浦江的革命根据地,时称“浙江红色革命的摇篮”,获得全国闻名的“江南红色革命桥头堡”称号。在这片古老又丰腴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篇篇光芒四射的革命篇章,促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至今也不会忘记初心,牢记伟大使命而迈步前进。
这座不平凡的小古城,曾在后周显德(公元954~959年)年间,有吴越刘尚书在此地,舍宅建了“古城寺”和“古城书院”,为“佛教文化”和“人文育才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众所周知,凡是寺庙、学校和文人墨客会聚的地方,必然是幽雅宁静、环境秀美的风水宝地。据史料记载:在宋时就有“东鹫晨钟”“虚阁花阴”“平桥松韵”,“月波秋水”“莲浦新歌”“蒲汀萤火”“雪渚鸥盟”七处名闻遐迩美丽景点相映。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黄氏望族用朝廷蠲免的田租在古城西侧建了一座与湖北黄鹤楼齐名的江南第一会宴吟诗作画的“南薰楼”,时称天然秀美“长塘八景”创造了相依相衬的更有特色完美的环境。不断地引聚了天下文人墨客,才子名人前来这块风水宝地,以景采风写诗作画,登楼会宴比赛,探索以诗词书画加盟,欢乐吟诗唱和。尤其在明代期间,由仕宦王十朋、宋濂、苏伯衡、方凤、戴良、赵彦方、刘章法、吴子宁、郑楷、和南薰楼诗坛盟主宋濂的高足宁海方孝儒以及南薰楼东道主逢源、逢昌经常在此吟诗作画,聚会探索,更使南薰楼聚盛人气,弘扬四海,促进后人相继在“南薰楼”以后成立了“诗词、书画联盟会”、“古城诗词学社”、“古城书画院”等研究会,不断开展书画诗词展览交流等活动,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到近代又创办了“古城完小”、“简师”、“中小”、“中学”等学校,历经历史沧桑的考验才有今天名声远扬的“浙江教育示范基地”。
作者介绍:
黄遵兴,男,1943年1月12日出生,1965年5月入党转正,大学文化,退休干部。现任:北京中国人文学院特研究员,中国江夏黄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江夏黄氏文化研中心委员,浙江省浦江县阳黄氏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浦江县文联黄宅镇文联副主任,浦江县诗词学会理事,浦江县黄宅镇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


编者的话:
黄宅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东南部,系浦江第一大镇。镇域西连浦江县城浦阳镇,南与义乌市毗邻。该镇具有优越的土壤、水分和气候条件,历来为农业产区,主产稻谷、小麦、棉花、豆类、油料及柑橘、葡萄等;其中葡萄生产已成为浦江最主要产区。2019年9月24日,黄宅镇(葡萄)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黄宅镇,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金华市中心镇,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建有全县一流的黄宅中学、一座万册图书馆、二家综合性医院,一个影剧院。
黄宅镇,有官岩山风景名胜区和“上山”古人类文化遗址。“上山”万年米粒的发现,表明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和栽培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2005年6月,上山遗址被核定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岩山奇岩突起,风光秀丽,并有心越故里、官岩石壁、官岩寺、胡公祠、通海洞、薄刀峡等20多处景点,为县级风景名胜区。另外,镇域还有岳塘山麓的“克猷堂”、费宅以及古塘村,经整修后均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黄宅“人会”有着悠久历史。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黄宅庙会时举办,以庆祝传统节日,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会”有20余桌,选清秀活泼的三四岁幼童,分别扮成传统戏曲中的某一造型,如《三打白骨精》、《断桥》等。幼童安排在特制铁架上,底下连着会桌。由数人扛抬前进,前有旗队仪仗,后有什锦班演奏,浩荡壮观。
投稿咨询:
曹魏[字德譲,号文會,九二一(全球)文化智库创办人暨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