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风起,寒意阵袭。满目的萧瑟枯黄,让冬日的风景显得素淡、庄重而又别具一格。在遂平县玉山镇康庄村江刘庄刘青云的家中,这位八十九岁高龄的志愿军退伍老兵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

刘青云出生于1933年12月,1955年1月在遂平县玉山镇应征入伍,1958年9月退伍。1955年3月刘青云随所在的部队奔赴朝鲜,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朝志愿军军人。他所在的67师201连是通讯连,他是一名架线兵。身为班长的刘青云带领全班战士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劳作,为了架好线路,他和士兵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克服了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说起这段往事,刘青云回忆说,当时在他们的班里挂着一面大红旗,上面写着“人在线不断”几个大字,诠释了他们的坚强决心和对待工作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部队组织的工程培训中,刘青云学习努力,勤学好问,电化学、电工学、线路学等各项科目成绩均为优秀,按照考核标准,特殊条件下的接布线要求在7分钟以内完成,他总是在3至5分钟以内完成,有时甚至不至一分钟时间就能完成,刘青云同志被团部授予“甲级架布线工程能手”,他所带领的班先后受到过营部的两次嘉奖。

抗美援朝,一段彪炳史册的战争史,一场中国人民永不忘记的伟大胜利。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走出国门为正义而战,战争中涌现出诸多铭心刻骨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刘青云老人尽管没有经历战争的硝烟,但是他作为援助朝鲜的后续力量也付出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一腔热血和一位解放军战士的满腔热情。这段历史,是刘青云人生历程中一段光荣的历史,岁月荏苒而逝,回忆起当年情景,老人家还是激动不已,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他特意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简历:“刘青云,现年89岁,转业军人,共产党员,55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班长……”

复原以后,刘青云同志转业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机械厂,1962年下放回乡。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在最基层的大队(现在称村委会)又工作了几年。其间,乡政府办的设备厂缺少开车床的工人,当时没有人愿意去,刘青云知道后自愿请缨前去;后又带领村里32位村民去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他先后担任过大队民兵营长、治安主任等职务,在工作中,他从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信仰,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为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毫不懈怠地努力奋斗。他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团结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发现和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多次被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刘青云老人在自己的家中安度晚年。经历了一世风霜,他抛弃当年的荣光,在生活里隐姓埋名,日子过得平凡而又简单。疾风知劲草,尽管因为年代久远,那些承载着光荣历史的勋章已找寻不见踪迹,但是历史和岁月都会记着这个老兵,记着他不平凡的一生。2021年,刘青云老人获得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和50年以上党龄荣誉纪念章,这些都是他光荣历史的见证。

刘青云老人为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要求,一直默默地工作和生活。他就像一根久经风霜的直木,沐浴夏秋风雨,甘愿把自己沉寂在生命的冬天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