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驭风 文武将军彭仲韬在洛宁
二、走上革命路
4.县中学潮

1938年夏秋之交,洛宁中学开学时,省教育厅突然宣布,解除曲乃生、韩达生、王子珍、周声远等的校长和教师职务,委派老社会油条雷焱当校长。学生中派出张耀彤(现名张若平)为首的几位代表与政府和教育局交涉,要求恢复曲、韩、王、周等人的职务。当局不但不接受,反而说洛宁中学不遵守国家法纪,有违背蒋委员长“安定后方,一致抗日”的训谕,几经交涉,终未见效。全体学生举行罢课、游行示威。高喊“不要雷焱当校长”“我们要抗日救国”“抗日无罪、救国有功”“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等口号。县政府、教育局派人前去干预,学生们以童子军棍和其他棍棒当武器,对校门实行封锁,昼夜巡逻,把雷炎赶了出去,把官方派员拒于学校大门之外。

彭仲韬和马洪亮已经毕业,此时也应召进入校园,主要任务是把学生斗争情况,及时向韩老师、曲校长作以汇报。韩达生老师的家在学校北边焦据华同志院内的北房,相距甚近,随时可以通报消息。韩老师指示学生,不要打骂官方派员,也不要拒之门外,让其进校,以理相争。经过几天谈判,他们仍坚持既定安排,并威胁说:如不服从上峰决定,就解散洛宁中学。这更激起了学生们的义愤,再次冒雨上街游行,高喊:“驱逐雷三火”“欢迎曲校长主持校政”“我们要到前线去抗日”“反对腐败官僚”“打倒反对抗日的准汉奸”。国民党政府随即使用了他们惯用的杀手锏,派洛宁县自卫队,强行冲入学校内,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打出手,混战一场。接着,两个军人架着一名学生,从东、西、南三个城门把学生强行拉出了县城。同时,把张耀彤、张灵芝、杨自强、焦振华、乔明伟等5名学生代表逮捕入狱。后经“抗日游击队队长”李桂五出面担保,才予以释放。

根据韩达生、曲书城、贺崇升的指示,彭仲韬和马洪亮、张振华等同志,分散到第一、第四高级小学和济汴中学学生中进行串联活动。第一小学师生首先响应,高英文同学等率队声援。接着,第四小学也动了起来。济汴中学部分学生,对政府的野蛮行为极为不满,同情被殴打、被驱赶的县中同学。家在城里的学生设法潜回城内,诉说他们的苦衷,动员家长出来支持。不久,市民和商户也开始公开地行动起来支援学生。捐款、捐粮、捐席子、捐木材,很快在西城门外搭起了帐篷,支起了锅灶,准备坚持长期斗争。
国民党政府黔驴技穷,宣布参加学潮的学生一律开除学籍。另贴出招生广告,重新招生。并抛出诱饵说:凡悔过自新者,既往不咎,欢迎返校,妄图分化瓦解学生队伍。此时,个别学生有些动摇,表现沉惫暧昧。根据中共洛宁县委指示,一边组织积极分子对有顾虑的同学逐个进行思想工作,以坚定其信心;一边提出两个口号,以鼓舞学生的斗志:一是抗日无罪,继续到陕州、洛阳请愿,控告政府当局的暴行。二是保证有学校可上,请同学们放心。学生们情绪更加高涨,群情激昂,纷纷议论,到陕州去,到洛阳去!谁要再进县中的门,谁就是叛徒!
学生队伍高举请愿大旗,组织严密,井然有序,浩浩荡荡,沿洛潼公路向东而行。韩达生在同学们出发时亲临讲话,鼓舞士气,曲乃生、王子珍暗中相随指导。学生们虽长途跋涉,往返数百里,但始终情绪饱满,斗志昂扬。彭仲韬和马洪亮听从组织安排,没有随行。天下老鸦一般黑,专署和省政府的督学先生们,拒绝了学生的请求。从洛阳请愿回来,师生们集会,再一次发表《告全县民众书》。通过决议:“全体师生一齐离校,教师坚决不做奴化教师,学生誓死不受奴化教育!”

洛宁中心县委、洛宁地委、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旧址
中共洛宁县委为了让被开除的学生有书可读,就在磨头村筹建了“私立开封现代中学分校”。在李俊甫(磨头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博士,时在家住)、张守礼(磨头人)等开明士绅的大力帮助下,仅月余时间,学校即开了学。由王子珍任校长。周筱沛于洛阳八中被解除校长职务后,在李俊甫家住,也到该校任教。教学内容与县中学相同。以原县中的100多名学生为主,又吸收了部分新生。未待毕业,国民党政府就勒令解散,并逮捕了王子珍老师。又设计诱捕曲乃生校长,未果。学生们分散各地,参加农村各项斗争。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下期精彩内容
三、投笔从戎
1、新编第五军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