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心里暖
李孔涛
济南圣水佛千山,遍地雷锋谱雅篇。
竭力助人尧舜邑,倾情天下第一泉。
权当以此小诗为序。
七
我挥着手,目送着周教授上了汽车,我的心也渐渐收回。

好戏不怕晚。
由《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作协》主办,《都市头条》协办的《纪念徐志摩逝世9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学术研讨会及颁奖典礼,于2021年11月19日下午2点半在“徐志摩文化公园”
拉开帷幕。

该活动有两个特点,两个会场,同步联网播出,电视台跟踪报道。
花开两朵,先说徐志摩文化公园这边。

该会场由山师大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常庆主持。他首先宣布活动开始。并由魏建、王任为徐志摩纪念刻石“诗魂”揭幕。
在此期间,我又认识了前来参加颁奖的泰安老师,不过他没有我俩幸运,仅只上了一次山,只参加了这次山师大组织的这次祭拜活动。

全集体合影后,待准备上山时,魏教授心很细,征求我俩意见:你们还上山吗?
我和中福相视一笑,说了一个字:“上。”
魏教授又问:“你们怎么来的?”
“开车来的。”
“公祭完后,一块回山师大,你们的车跟在我们车后面。”
我点头说:“好。”
中福有些怯意,急促地说:“我不熟悉当地路况,怕跟丢了。请您安排一个人跟着我的车最好。”
魏教授向旁边一扫,指着一个年轻人,热情爽朗地说:“这好办,这是我的学生,由他跟着你的车。”

中福这才放下心。由衷地说; “谢谢,谢谢。”
这样又和魏教授的学生认识了,只见他一脸灿烂,大高个,看样子,是一个随和之人。
我们跟着魏教授一行几十人,浩浩荡荡又上山了。

人已到齐,音响已调好,祭拜活动隆重开始了。
首先由两位美女手持花圈,缓步向徐志摩纪念碑走去,恭恭敬敬向其献花。
随后师生向《再别康桥》大型石刻板进行了敬洒小红花等活动。
其三,魏建教授宣读了纪念祭文。该祭文月张星句,充分肯定了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地位,“90年前,诗人走了,90年来,诗魂長青!……”
其四:现场朗诵会。其分别由男女生、三人、集体朗诵多种形式出现,在音乐伴奏下,红男绿女,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朗诵了徐志摩的《在那山道旁》《你去》《再别康桥》等作品。
场朗诵会精彩纷呈,朗朗声音久久在耳边回响。
其五,电视台记者除跟踪报道,还抽空闲忙对有关学生进行了采访,因我认识了魏教授的学生故对他格外注意些,在他被该台采访时,我快速按下了快门,留下了其较严肃地瞬间。
其六,全体合影留念。

在自由活动中,爱美女生三三两两找魏教授的学生来给她们合影拍照,他笑嘻嘻,忙前忙后,不亦乐乎。他不但负责音响工作,还是一个称职摄影师。我对他好感油然而生。
祭拜完毕后,我们找到了魏教授之学生,他即随和又很负责,为顺利返校他又我们的设制好导航。
通过在路上交谈,得知他姓宋,是烟台人,在读研究生,现专攻现代诗歌,我俩非常结缘,竟有着共同爱好。这次我能获奖就得益于诗歌,有了共同爱好,就自然有了共同话题。
我俩交谈渐密,他彬彬有礼、才华横溢,令我对其刮目相看。

这次在徐志摩纪念园有幸结识了两批在校大学生,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知识、有爱心,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此时伟人话语我耳边响起: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追根结底还是你们 ……对以小宋为代表的这批莘莘学子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少年强中国则强,中国后继有人必将富强,前途无量。

说完“徐志摩文化公园”庆祝活动,再说山师大千佛山校区会场。
这边由山师大学报主編李宗刚主持,山师大教授吕家乡、袁忠岳,著名诗人桑恒昌,山东大学教授耿建华、宫立,济南大学教授刘传霞、鲁毅,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魏建、副会长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山东省写作学会会长韩品玉,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陈忠,济南市作协原副主席、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徐志摩史料研究者王任,“纪念徐志摩逝世9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活动获奖代表以及部分媒体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线下会议。

获奖代表“周三读书会”创办人李炳锋发表获奖感言。

始终如一做事,先放下“纪念徐志摩逝世9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学术研讨会及颁奖典礼”,再回到小宋这里。

“研讨会”结束时,夜幕已降临,照完集体像,司机中福显得有些焦躁不安,经询问,他担心地说:”我晚上一般不开车,怕不安全。”我非常了解中福,他很要强,很少说软话,他毕竟70岁的人了,今上午他就开了120多公里,已经很辛苦了。待会还要赶到“三箭孔子文化大厦”李总那里去,还有到周村这段路程等着他,我也真怕他吃不消。

我和随行的宋主席说明了此情况:“宋主席,我们回去了,再见。”
“李老师,那可不行……”
在旁边的孙院长忙插话:“已准备好了便饭,一块去。”
饭店离会场很近,我俩便推辞边走竟来到了饭店。
我单独和宋主席讲:“谢谢盛情接待。司机年纪毕竟大了,晚上极少开车,太晚了,怕路上不安全,我们一定要走。”
“李老师,一个小时就行……”宋主席耐心劝说。在说话间,他被其他领导叫走了。
我无奈回到座位,把实情和中福说了一遍。
中福闻听非常着急:“一个小时?您看桌上的酒,您看这么多领导,二个小时也结束不了,我去找宋主席。”他这个人性子急,说到做到,转眼间,就去找宋主席了。
安全第一,毕竟还有近九十公里路程,我俩惋言谢绝了孙院长、宋主席等领导一再挽留。

我却感到有些遗憾,不是贪恋那口吃,而是遗憾失去了向桑老等老诗人及名师请教的机会。
现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三年自然灾害时了,人们普遍吃不饱,见面时,互问“吃了吗?”当今见面都问最近身体可好。
中福惜时如金,边向院校门口走,边给小宋打电话:“请你再帮忙,设制上导航。”
小宋这孩子真准时,我俩刚到车边,他就来了。
我开门见山,“小宋辛苦了,请再设上导航。”
“不客气,到哪里?”
“三箭孔子文化大厦”。
“好了,祝你们一路平安。”
“谢谢,谢谢,再见。”
《管子·霸形》中说:“ 善人者,人亦善之。”意思是,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善待你。
我俩通过魏教授介绍才认识,和他仅一面之交,可谓萍水相逢,而他如此热情耐心,我心里有些不忍,更令我感动的想不到的事还有。
我之拙作《献给大观园的歌》小宋不仅点赞了,还写了评论,而且是一篇大评论。
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仍未扼制住的当今,有时候需要朋友的一个点赞都不易,他竟逆流而上,下面是他的评论。
“本诗从思念亲人的油然深情始,牵起悠然情丝,先涉笔泉城其他耳熟能详的风景名胜和山水清音,开始铺陈渲染,腾然一转,经过铺垫的大观园在古色古香的幕后下华丽登场,作者透视了古今时空的相续接转,大观园历经沧桑寒暑不仅风韵不改,且越发淳朴厚重。雅俗共赏的祥和氛围中,多元民生百态都能尽入诗中浑然一体,市井风情和清爽怡人的自然风貌相得益彰,各式商品的蒙太奇转换将琳琅满目的丰裕和俗世的热闹欢欣叠衬得摇曳多姿,清明上河图一般饱满且丰富的人间层次令人目不暇接,视线腾挪辗转,“北启南晨”的交相辉映,夫子庙、大栅栏、城隍庙的神州呼应都令人对大观园充满了朝圣般的向往。”
感激之下,我在他的评论下如此回复。

“人世间还是有缘份的,在徐志摩公园我认识了魏建教授,公祭完毕后,魏教授和我们一块回“山师大”开研讨会。因吾司机年已七十,又不熟悉当地路况,怕跟丢了。魏教授热情地安排人,“这是我的学生,由他带领。" ……总而言之,我俩仅一面之交,他之评论就如此严谨认真,令我大吃一惊。我发表拙作数千篇,见过评论过数万条,作为答谢一般都作统一回复,这次破例了。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小宋不愧魏教授之高足,不愧专攻现代诗歌研究生,其评论情文并茂,蕴藉耐品,洋洋洒洒,真乃大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