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视预防流感介绍有感
严新权
本人在休息时间,在“新闻30分”栏目中看到一则“科普”介绍:“流感分为三种类型,A型流感、B型流感和C性流感,A型和B型流感在我国比较常见,临床主要的症状是高热,有的时候高热要持续5天左右,患者会出现39℃以上的发热,还会伴有周身乏力、头疼等现象。流感可以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治疗,还要注意休息,有并发症的要及时送往医院对症处理。”
看后联想起2003年的非典防控和如今的新冠防控,很有些感触:觉得中国现在的媒体包括央视,对我们用中医药文化防病治病的宣传甚少,总是用西方医学思维和方法论引导国人用狭隘的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的视角认知人的疾病,它教人们仅从人体生理学范畴防病治病,基本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心理和社会性行为对人体健康的深刻影响。这一点,要比中医药文化教人如何防病于未然逊色得多,中医药文化告诉人们: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悲伤脾、恐伤肾,要节制欲望、保持良好情绪;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富,它引导人们崇尚自然、崇尚正义、心存善念,引导人们不走邪门歪路,它十分科学地指出了人的疾病不单来自空气,更来自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良的心理和社会性行为,会导致人的机能紊乱,进而破坏人体防御系统使各种邪气乘虚而入。这个具有哲学思维的兼顾微观和宏观的理论,能促使人在衣食住行和生产劳动方面都要注意养生规律,既要多存阳气,又要保证阴阳平衡,还要在心理上乐观洒脱不失社会责任感,如此一来,包括寒、湿、风、热、毒、致病微生物在内的各种邪气能最大限度地被拒人体之外,或者即便有邪气在内,也被正气所缚不能在人体兴风作浪。
用中医药文化及办法防病治病,除了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还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因为人们若是遵照中医中药文化进行社会活动,自然会知足常乐并心存感恩,会约束自己别有邪恶心理、别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地捞取名利、别攫取不义之财、别有其它偏激行为。中医药文化对人体防病治病的理论,可谓是一举多得、治标治本的理论,是干预生理同时又管理心态的理论,是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又弘扬正气的理论,是对个体健康、对社会安定有着双重利好的一种价值取向。相反,西方医学思维,具有极其严重的先天不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盲人摸象、顾此失彼,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只教你用开窗、洗手、消毒、戴口罩、减少社会交际机会的办法躲避微生物,给你用疫苗、抗生素和激素抵抗微生物,而你之前或者以后的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贪心不足、杀人放火抢劫等一切消极、阴暗、阴险、丑恶罪恶心理及行为都和我西医防病祛病理论无关……因此,这样一个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只管微生物而缺乏高层次社会责任感的、不能滋养人类心灵的、鼠目寸光理论体系,是不该被当作防病祛病知识被主流媒体加以推崇传播的,推崇它,就是舍本逐末,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防病祛病方面需要被推崇和广泛宣传的,应该是我们的对人文社会具有高度统一性概括性的、具有哲学水平的中医药文化!否则,我们的这个优秀文化,将会逐渐被西医学理论所淹没,将会使华夏子孙对自己民族和祖宗所倾心研究的最科学、最高效的宝贵医学越来越陌生,甚至越来越怀疑直至丢弃……
话说回来,西医医生也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但他们要讲明人的社会性行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需要抛开微生物学理论进行单独论述的,其理论与中医药文化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个既说人体又说人心还兼顾社会、能一心管三、发人深省、高度凝炼的说法,各自水平高下立判!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外加一个能力自信,不该是口头说说的空话,应该从国家各党政机关做起——真正关心、关注、监督、指导媒体工作,牢牢控制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使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级各类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媒体也应该自觉抵制西方落后甚至是糟粕的思想和方法论,自觉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服务——自觉地、更多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方案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舍中华之本逐西方之末、丢中华之精华而喜西方之糟粕,包括教育上的很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