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上海香山路七号,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的重要纪念地。在孙中山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上海始终是他革命事业的主要基地。

1918年6月,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入住这里,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到1937年。
这里是孙中山思想发展和飞跃发展的历史见证地。孙中山在这里,潜心研究革命理论,总结了他几十年的革命经验,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孙中山在这里,会见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和苏俄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为改组国民党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前,他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重申《北上宣言》和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再次向国人发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
1961年3月4日, 上海孙中山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的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现在故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原件。
在孙中山故居文物馆里,珍藏了珍贵的文物。如:
中山陵孙中山坐像小样稿 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在1930年为中山陵祭堂雕塑孙中山大理石坐像时创作的送审小样稿。小铜像高60厘米,孙中山身穿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雕塑精美,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亲自设计和倡导的。1924年11月,孙中山穿着这套中山装从广州启程北上,在上海身穿中山装会见群众代表,召开记者招待会。
大元帅指挥刀 这把指挥刀是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时使用的,是见证这段历史的珍贵文物。
孙中山故居的楼房,是当时旅居加拿大华侨集资购买,送给孙中山的。
华侨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巨大。孙中山说:“华侨为革命之母。”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有余,约一半时间奔走于海外,得到华侨支持。孙中山发动十次革命,百分之八十的经费是华侨支助的,尤其第十次,即广州三二九起义的经费,百分之百来自华侨。海外华侨还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创办革命报刊杂志,以《中兴日报》、《星洲晨报》为代表的南洋华人报刊充当了海外反清革命的舆论先导,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孙中山特别看重的头等大事。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中,华侨约占总代表人数的20%。黄花岗起义失败,72名烈
士中华侨有29人。没有华侨的支持,孙中山整个的革命活动是不能开展的,辛亥革命也是没有可能成功的。在孙中山近四十年的斗争史上,华侨两字一直与革命紧密相连。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