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 蛋 儿 大 哥
文/牛双成
在我老家豫西南的偏远农村,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人少,农村孩子大都以个头、长相、或属相等取个小名。因此,每个村庄都有“狗子”、“疙瘩儿”、“猴子”、“黑蛋儿″、“老偏”等。黑蛋儿大哥就是因为长的黑,出奇的黑而得名,又因他瘦瘦高高的个子,在弟兄中排行老大,大多数年轻人都称他“黑蛋儿大哥”。
在我儿时记忆里,黑蛋儿大哥那时已二十多岁,他是个娃娃头,爱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黑蛋儿大哥有“两绝″,一是他口哨吹得绝,既响亮又婉转动听,二是他打“响指″打得绝,他能让四个手指头同时发出清脆响声。因此,孩子们都爱围在他身边,让他吹口哨、打响指,他会把孩子们逗得个个喜笑颜开。

黑蛋儿大哥虽出生在农村,可他从小不爱干农业活,是农民却不会种地。六十年代,他当“流窜犯”在江西、湖北一带拉板车,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到处打击“流窜犯”,大哥被当地公安机关遣返送回家。回到老家的黑蛋儿大哥,一方面接受生产队监督劳动改造,一方面生产队长根据其特长,让他喂牲口,他晚上也就住在牲口棚里。一早一晚,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由于他长期在外拉板车,跟毛驴、牛打交道,因此,他很熟悉牲口习性,一些小毛病,他还会用土办法治好,再加上他干活麻利,喂牲口细心周到,两个月下来,牲口个个吃得油光发亮,干起活来劲头十足,深得生产队长和那些赶牲口的大把式、二把式们的好评。
真正让家乡人对黑蛋儿大哥刮目相看的是,在一次与邻村发生的武斗冲突中,黑蛋儿大哥一人冲锋在前,他那种不怕死的勇猛劲儿,让邻村一帮人吓得纷纷后退逃跑。那次冲突事件之后,黑蛋儿大哥在大家心目中简直成了英雄,大家把“黑蛋儿”二字拿掉,直称呼他为大哥。
大哥为生产队出力争光了,生产队长经大队支书同意,要提拔他为民兵连长,可被大哥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心里明白,快三十的人了,还光棍一个,无妻、无房,他要看准机会,学个手艺,混个名堂。
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黑蛋儿大哥借着月光走出家门,来到邻县猴戏之乡,找个当地耍猴老艺人,拜人家为师,学起耍猴手艺来。跟着老艺人一年之内,走遍了几个县的乡村、县城的大街小巷,凭着“黑蛋儿大哥″灵活的脑瓜子、勤快的手脚和他对师傅的百般殷勤照顾,他学会了一身过硬的耍猴本事。每到一处,选准场子,小锣一敲,黑蛋儿大哥用那副天生的好嗓子,先来个风趣幽默的地方小曲儿,把众人吸引来。接着开始耍猴表演,只见他把鞭子甩得“叭叭″响、小猴子们此时乖乖地依次排着队,眼睛盯着大哥,按大哥发出的各种指令,穿衣服、戴花冠,翻跟斗、骑自行车、抬花轿等完成一个个节目表演,猴子们滑稽可爱的动作,不时搏得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大家纷纷往碗里扔钱。一场下来,收入可观。师傅看他聪明、勤快、善良,不仅把耍猴绝技毫无保留传授给他,又把爱女小红 许配给他。后来他师傅年龄大了,干脆把几只猴子和所有家当都交给他夫妻二人,让他们去闯天下。
经过夫妻二人几年的打拼 ,他们在县城买了房子,有了孩子,又在老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此时的“黑蛋儿大哥″也已进入暮年。随着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文化娱乐活动的全面普及,耍猴这门艺术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哥此时已儿孙满堂,他可在城里享受天伦之乐了。而生性勤劳爱动的大哥,硬说要在老家买几个大公羊,搞育种繁殖。这让他和妻子小红发生矛盾冲突。妻子认为要养羊就多买些,搞养殖业。而大哥理由是,买一群羊,放羊、管理就成问题,毕竟年龄大了,腿脚跟不上。买几个种羊,不放牧,少费心,每天有个百八几十元收入就行,只当是有活干,少点寂寞。一辈子爱“不务正业″的大哥,总是言之有理,最终是妻子做出让步。黑蛋儿大哥让儿子在网上查资料,在内蒙古买回四只高大威猛的良种公羊,又经广告宣传,不少养羊大户前来参观预订,以后的日子,大哥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老俩口每天坐在小院子里,笑呵呵地迎来朝霞,送走夕阳,看花开花落,日月更替。而此时的黑蛋儿大哥,说不定还在思考下一步的致富妙招呢!

【作者简介】
牛双成,男,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爱好文学,愿与文字结伴,不求成名,只图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