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豆一一真棒
作者:常乐
土豆深埋在泥土里,没有绿叶的婀娜多姿,也没有鲜花的争奇斗妍。它可煮可蒸,可烤可烩,青椒土豆丝、麻辣土豆片、土豆烧牛肉、香葱土豆泥……人们在餐桌上只要见到它,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我喜欢土豆,不只是它常常是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我更喜欢一个网名叫土豆的小伙。这小伙是我在海南越冬时的邻居。四十开外,中等身材,脸黑黑的,做起事来十分麻利。说起话来低言细语,很有亲和力。
据他自述:年轻时家境很差,吃过不少苦,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他现在是一个小老板,有了自已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他要回报社会,把“爱心”洒向他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沉浸在传统佳节的人们终身难忘。我和土豆所居住的小区前几年是海南文昌一个著名的难尾楼。开发商的前期物业名存实亡。已有一千多户的小区,在新冠病毒袭来之时,管理如同一盘散沙。土豆带着年老的双亲居住在5一25一5的家中。小区的管理现状,让土豆忧心如焚。看见邻居们怕感染病毒,按电梯按钮留下很多餐巾纸在电梯里,他就躬下腰拾起来丢进垃圾桶里。他顾不得家中有二老需要照顾。除了一日三餐在家外,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守在大门口义务执勤,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提供服务。他一会儿测体温,一会儿登记,一会儿指挥进出的车辆。从春节到他离开文昌回重庆,一个多月的时间,风雨无阻,夜间还要坚守到深夜。这小伙的身影一直闪现在小区大门口。时间久了,人们看见他都亲热地与他打招呼。但邻居们除了知道他是小区的自愿者外,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土豆。
土豆朴实厚道,操一口地道的重庆口音。我们是家乡人,自然又多了一道家乡情结。有时在家关久了,就下楼散步,我爱人常与他拉家常。疫情还没得到控制,土豆更担心在老家妻儿的安危。因为重庆的疫情比海南更加严峻。回重庆之前,他告诉我们:如果要返渝可坐他的家用车。就这样我们和另外两个邻居与他同行。满满一车人,他昼夜兼程,一天一夜把我们每个人平安地送回了老家。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车上的每一个人。他不但让我们免受感染病毒的风险,连我们支付给他的油费也不肯要。嘴里轻描淡写地说:“这算啥子嘛,大家都是邻居”。这句话好像是他的口头禅。
土豆乐于助人,不是偶然,而是一贯的行动。同村的贫困户朱大爷,身患肺气肿。一到冬季,朱大爷三天两头就住进医院。大爷的孩子们外出打工,没人照料。土豆经常提着牛奶和水果等慰问品前去探望。有时还送現金。村民们见到这一情景,也赞叹道:“亲生儿子也不过如此”。土豆只是会心地一笑,嘴里还是那句话:“这算啥子嘛,该做”!
如果说帮助邻居是自然应该,帮助一个偶然认识的外地人,就没有必然。但土豆却是例外。土豆在做重庆一项目时,偶然了解到在重庆电子校通信专业就读的学生李某,来自于贵州山区,家境非常贫困,该生在学校经常节衣缩食,勤奋苦读。土豆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小时自已挑灯夜读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帮帮他,一定得帮帮他。”土豆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已。土豆不想李某日后报答自已,就经常让自已公司的员工肖国双送去钱物。肖国双送的物品都是土豆自已掏腰包购买,钱当然是由土豆给了。被救助的贫困学生李某,学习更加努力,毕业后去了成都工作。山沟里又飞出了一只金凤凰。
一个人做点好事容易,但一辈子做好事就是难事。土豆这一生是走一路,做一路。好多认识他的人都“土豆、土豆”的叫他,却不知道龚定智是他的真实姓名。
我喜欢土豆这种蔬菜,是因为它可以做成美食。我喜欢土豆这个人,是因为他
乐善好施。土豆是个大好人,土豆是个棒小伙!
作者简介,喻德蓉,女,笔名常乐。师范毕业,当过老师。机关一级调研员。喜欢文学。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诗歌散见于《重庆日报》、《重庆杂文》和《巴渝文化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