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尤中波
执编:天目琼花
推送:海涵
百花盛开东湖畔,杨柳依依话从前。
最是学友情谊深,千歌万曲唱思念。
——摘自“洪长庚”老师诗句
【特邀江西籍6位老领导诗人 】1.洪长庚 2.余汉智 3.黄剑 4.熊正良 5.徐志学 6.孙锦元


1. 金秋红霞(外一首)
一一祝贺老同学2018聚会圆满成功
文/ 常耕
是乱云飞渡的含鄱口
给予了我们气壮山河的胸怀
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激荡着我们的诗情——
磅礴澎湃
是巧夺天功的蜿蜒花径
沸腾了我们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
还是静静流淌的浔阳江碧波
唤醒了同学亲、手足情的不尽感慨
啊,亲爱的学友、兄弟姐妹
我们来自鄱阳湖畔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我们来自英雄城里
我们来自长城内外
并肩携手,笑看云展云舒
漫步谈心,回首征途豪迈

校园里的行道树
是否又多了几十圈年轮
操场边的绿苗圃
是否又盛开了几许花蕾
当年师长的谆谆教诲
犹在耳畔亲切迴响
往昔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如今的画卷已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曾记否东湖畔的晨读
划破了雾气缭绕的黎明
曾留恋芝山南麓的春游
青春之歌染红了杜鹃如海
是饶河两岸的稻花芳香
陶醉了一代莘莘学子
是鄱阳湖上的曰出渔歌
牵引着壮志青年的家国情爱

回首往事,工农商学兵
我们辛勤耕耘,没有碌碌无为
展望明朝,政教文卫企
我们珍惜锦绣年华,继往开来
岁月的风霜镀染了满头银发
我们的心跳紧随改革开放的节拍
时代的烟雨雕刻了额上的沟壑
我们的热血亦枫叶如丹茫茫九派
赞什么"物华天宝”
试看落霞与孤鹜齐飞
叹什么"人杰地灵”
望眼秋水共长天一色
看万山红遍
一一唯匡庐竞秀
展层林尽染
一一独多娇西海
莫道桑榆晚
一一红霞尚满天
那漫天燃烧的晚霞呵
你为携来的百侣曾游
绘下了浪漫激情的诗篇
一一飘荡在天际苍穹
弥满在学友心间
青春不再
一一却永志不忘、永远至爱……
( 2018.10.31于加拿大温哥华)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夕阳霞光美
一一致鄱阳一中学友校园跨世纪欢聚
文/洪长庚
春末夏初辛丑年,
中学学友喜泪涟。
弹指一挥五十载,
意气风发谱新篇!
百花盛开东湖畔,
杨柳依依话从前。
最是学友情谊深,
千歌万曲唱思念……

【诗人简介】洪长庚,男,1945年12月生于鄱阳镇。1963年7月鄱阳一中高中毕业,考取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糸。1968年9月毕业后,任福洲军区江西建设军团九团大学生连排长。1970年1月任高安市中学团委书记。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2月任鄱阳县委对台办副主任。1984年3月任鄱阳一中政教处主任,校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书记。中教高级职称。 多年来撰写论文,散文,杂文共计六百多篇,在各级报刋上发表。 多次被评为地,市,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

2.新时代有感(外一首)
文/余汉智
红旗猎猎飘万代,
魑魅魍魉土里埋;
一带一路创辉煌,
世界人民共发财;
兵强马壮中国雄,
谁敢来犯必定败;
攻坚脱贫奔小康,
共同致富特色牌。
赞兆功兄
文/余汉智
好学上进优等生,
部队熔炉炼成钢;
职工拥戴好书记,
精心制造航船強;
家庭和睦好榜样,
社区处处献爱心;
同窗战友亲兄弟,
平易近人受尊敬。
【诗人简介】余汉智,男,1943年11月出生于鄱阳县三庙前乡,1963年高中毕业后,八月应征入伍;1965年10月入党;1969年4月退伍被安排在省建工局子弟学校任教,次年任副校长,后调到省建构件公司、省供销社日用杂品总公司任副总经理。1984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获大专文凭学历。2003年11月退休。

3.百年梦圆贺
文/黄剑
反腐倡廉党风正
勤政为民谱新章
脱贫致富大同道
百年梦圆亿民欢
【诗人简介】黄剑,男,1944年生于鄱阳镇。1963年鄱阳一中高中毕业,考取江西大学政治系并获高级讲师职称。大学毕业后从事县委党校和鄱阳中学教育工作,并任过两校副校长等职。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编写出版过《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和高考复习指导等书。于2004年退休。
4.难忘庐山聚会情
文/熊正良
庐山揽胜美如虹,浔阳江畔喜相逢。
碧园叙友五十载,笔记留言在福中。
最是相安平常好,更得健硕发愿弘。
不居岁月人渐老, 漫天晚霞夕阳红。

【诗人简介】熊正良,男, 1944年11月出生在鄱阳镇。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鄱阳一中初中毕业,1985获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被评为中教高级职称。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先后在鄱阳船厂子弟学校任教,在磨刀石乡教办工作。1998年11月作为国家教研课题,高师教育素质服务特约课题研究成员。 从事新闻写作,曾任鄱阳报记者,县文联会员,县教育学会会员,省地党报农村通讯员,被上饶日报评为优秀特约通讯员,2000年被评为县十佳新闻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退休后,积极参加县关工委工作和县志愿者协会工作。曾任县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县市年度荣誉人物,受到表彰。


1.清华镇老同学 聚会感想
文/徐志学
第三次老同学聚会设在上饶市婺源县清华镇。这里群山连绵,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溪流不息,环境优美。2019年10月21~24日原鄱阳二中六0届初中和首届高中毕业同学以及特邀老同学配偶共计28人聚集清华,讲过去,谈现在,聊情谊,共赏婺源美景,十分开心和快乐。
我和老伴有幸参加这次同学聚会,深感荣光、自豪和幸福。
同学聚会虽然落下帷幕,但美好之感永记心中。
(一)同学情永远年青
10月21日上午,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部分老同学和特邀佳宾,先后从南昌、九江、鄱阳等车站踏上了同一火车 ,老同学相见激 动不已,有的热烈拥抱,有的热情握手,还有的欢欣跳跃,不亦乐乎!车厢里,欢声笑语,谈笑风生,热闹非凡。随着车轮滚滚,多年的思念牵挂,此时一扫而空。下午一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
按日程安排,10月23日上午游览5A级篁岭景区,旅游车把我们直接送到了篁岭半山腰的停车场,要想登上篁岭逛天街、观梯田、看晒秋、进鬼屋,还必须从停车场步行三百米左右崎岖下坡路,然后从对面的高山旁攀登几百个弯曲的石阶,才能到达通往天街的吊桥。这条崎岖石阶路凹凸不平,不少年青游人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这对我们古稀老人是严峻考验。胜利属于勇敢者,我们这些老人硬是拼着老命,使出奶力,相依相伴,互相搀扶,互相帮助,终于爬上了山。

在登上队伍中,有一位年近八旬的女同学傅春英腿脚疼痛厉害,走平路都需人搀扶。这次登山她在丈夫李元庆同志搀扶下,竭尽全力,依靠同学鼎力支撑相助,终于胜利登上篁岭,创造了同学聚会有史以来克服艰难险阻的奇迹。我们这支老年登山队成了篁岭一道靓丽风景线,沿途许多游人投来羡慕目光,有的游人还伸出了援助之手。
(二)东道主安排周到
朱学敏同学是这次同学聚会的东道主,他和夫人一道尽心尽力尽责,热情为同学服务,各项工作安排周到。民宿价廉,设备较全,房间整洁,被子干净,热水充足,住得舒服。菜肴丰盛,特色鲜明,本土的粉蒸菜、荷包红鲤鱼、米粉糊等天天不离,所喝美酒均为东道主馈赠。东道主精心选择的景点,有独俱徽式建筑特色村落:清华村、理村、江湾村、李村等。有自然名胜古迹:彩虹桥、千年古樟、瀑布群、红木林等。此外还有婺源县唯一5A级篁岭景区。导游和旅游车司机选用都是业内佼佼者,为确保旅游质量和乗车安全奠定了基础。
东道主的热情款待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和点赞。我这里用一首打油诗略表心意。
赞学敏友
文/徐志学
学敏夫妇东道主,
同学聚会最辛苦。
吃住行游安排周,
全心全意为学友。
(三)联谊会领导有方
联谊会是同学聚会的领导机构,负有组织、宣传和管理的责任。
组织上,联谊会成员带头报名,千方百计用微信、电话、打听和寻访等方式联络同学。比如寻找朱梅开同学就是黄剑秘书长在今年七月中旬,给我转发了一张高一时的照片,其中有黄剑、余日华、朱梅开和我的合影,朱梅开是余干人,而我在余干工作过,黄就把寻朱的任务交给我,后来在孙锦元的大公子热情耐心帮助下,在德兴铜矿找到了朱梅开同学,他高兴地参加了这次同学聚会。
宣传上,在同学聚会前一段时间,在同学群批量转发了中学读书时全班学生,全班团员,部分同学,参军同学合影照片以及前两次老同学聚会的照片和视频,这些宝贵资料引起了老同学的关注和热议,激起了同学情之爱,同时,激发了参与同学聚会的兴趣和热情。
管理上,着重抓了安全管理,生活管理,财金管理,信息收集和相册制作等。

(四 )同学聚会永远在路上
我参加过第一和第二次同学聚会,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老同学聚会越办越好,感召力越来越强。本次同学聚会参与人数比上次增加11人,特邀老同学配偶增加3人。事实证明,联谊会特邀老同学配偶参会是开明之举,是正确决策,符合民意。老同学配偶参会不仅活跃了热闹气氛,而且增强了聚会合力。比如,傅春英同学的丈夫李元庆同志全程陪护老伴,这样就减少了同学的担心和压力。又如,何惠珍同学的丈夫刘谟敬同志自觉担任随团摄影师,为我们拍了很多优秀照片。
总之,清华镇同学聚会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圆满成功的。不足之处是还有少数同学因各种原因未能参会深感遗憾。
同学聚会永远在路上,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把友谊藏在心里,共同努力,把老同学聚会一次一次,一站一站,一捧一捧传递下去,发展下去,为老同学晚年幸福多作贡献!
—— 2019.10.27

【诗人简介】徐志学 , 男 ,1942年7月出生于鄱阳县饶埠填。中共党员 ,高级农艺师。 1963年高中毕业,1967年江西农学院毕业,1968年至1969年在部队农场接受军训,1970年至1984年在余干县农科所和县杂优办公室从事杂交水稻推广工作。期间在省内报刊电台发表科普文章25篇,其中《十年种杂优 九年获丰收》及《杂交水稻夏季制种技术》分别获冮西省农业科普百花奖三、四等奖。1985年至2002年退休,任余干县技术培训学校校长,兼管余干县广播电视学校(成人中考),兼任余干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上述三个单位分别获江西省农业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余干县机关党委优秀单位称号。两校办学成果《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本人曾获中国科协、农业部、省农业厅、省广播电视学校、上饶市委政府、余干县委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退休后有时会写散文和诗歌。

2.记忆中的古河
文/孙锦元
在三庙前乡范围内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叫“枕流河”。它弯弯曲曲呈横写的“U”字形,很像人们睡的枕头,故人们称之为“枕流河”。它北起昌江渡头村段,经渡头、三庙前、濠湖等村,绕布袋圩、樟潭圩,再经龙丰十甲、东湖往南与乐安河连接。全流程30多华里。
它曾是古代附近人民生活、出行的母亲河。河水清澈透明,河流两岸人民生活用水都是从这条河流取用,农田灌溉也是由这条河流引流。每天早上农家妇女洗衣洗菜也要到这条河流边上洗。夏天,一到傍晚又是男人们天地,洗澡游泳的人们到处可见。所以沿河两岸人民离不开这条母亲河流。樟潭孙家村在明末设立了一座书院,就是以这条河流名称来命名的,叫《枕流书院》。
这条河又是鱼虾繁殖生长的地方。平常有不少农民在这条河上捕鱼,有的用网,有的下各种鱼钩,有的用大鱼甄扳鱼。下鱼钩很有讲究,捕什么鱼下什么钩。比如捕大鱼就下捆钩。捆钩很大,安装很密,有大鱼游过就别想逃走。捕黄牙头等小一点鱼就用寸钩,在钩上挂上螺蛳、蚯蚓一类的食饵,鱼一吃食准能钩上。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爷爷上船捕鱼,一看见鱼儿上钩就高兴得不得了。夏天傍晚,人们还用小甄扳小鱼小虾,我也经常跟着大人去扳鱼虾。到了冬季,河水一退附近的农民约定一个时间集中捕鱼,叫开河。开河的那天可真热闹,河里到处都是捕鱼的人,什么捕鱼的工具都用上了,特别是鱼镣最排上用处,因为河水浅,用鱼镣捕鱼大小鱼都能镣上。
过去,农村交通不便,人们出行都是从水路行走。每个村都有几条航船,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照常出航,载人载物到鄱阳县城或到景德镇等地,然后又从县城、景德镇带回农村家用必须品和瓷器,就像现在的客运班车一样。
这条河还有与其它河流不同的独特的特点。其他河流水的流向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水的流向永远不变。而这条河流的水的流向经常改变。当安微祁门、景德镇一带连降暴雨时,昌江河水猛涨,那么枕流河的水则用北往南流,通过乐安河流入鄱阳湖;当乐平、万年一带连降暴雨,乐安河水猛涨时,枕流河的水则由南往北流,通过昌江流入鄱阳湖。
枕流河上有很多渡口,数樟潭的渡口最大,来往人员最多,是人们从鄱阳到乐平、万年等地陆路的必由之路,交通要道。樟潭渡口设在孙家村祠堂边上,由一家最贫困的农户驾驶,收取的过渡费贴补他家。这个渡囗从早晨到晚上忙个不停,甚至到深更半夜河对岸河边还有人高喊:“过河哟!过河哟!!过河哟!!!”。
我还记得,1949年5月1日鄱阳镇解放的第二天,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挺进万年、乐平时就在樟潭渡口过渡。当时老佰姓看见有过兵,都躲得远远的,当时我才叫8岁,也很好奇,就从我家后门观看过兵,我亲眼目赌解放军雄赳赳走过樟潭。待解放军走后,老乡都到渡口问摆渡人,这些兵怎么样?他告诉老乡们,这些兵很好,又是给钱,又是给物,看见我穿得很破烂还给了我几件衣服。后来才知道,这些兵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为了方便群众,把这个摆渡改成了扯渡,就是在渡船两头索上绳子,绳子另外一头固定在两边的河岸,这样不管渡船在哪边,人们只要扯上绳子就可以过河。1958年鄱阳至乐平公路修建以后,在樟潭修建一座桥,才结束了摆渡时代。
自从1954年冬,饶河联圩修建以后,这条河流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成了一条只能养鱼不能通航的河流,整个河流由三庙前乡水产场管理,建起了若干精养鱼池,但经济效益不佳,后来就基本失效。但那些发生在这条河流上的往事,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 2019年2月10日
此文在2019年4月8日《鄱阳报》第3版上刊登

【诗人简介】孙锦元,男,江西鄱阳人,大学本科文凭,高级农艺师,副县级领导干部。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5月任饶丰垦殖场农料所副所长,1983年2月任饶丰垦殖场汪家圩分场副场长。1984年5月任上饶地区饶丰垦殖场副场长(副县级)。1998年12月调鄱阳县人民政府工作,任鄱阳县人民政府督导员。2002年8月在鄱阳县人民政府退休。
人生格言: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