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火冬月

文/何俊锋

冬天带着丰盈的思想,瑀瑀独行在清瘦的风景里。光阴时不待,冬天的每一种努力都奔着春天而去,一寒一岁,岁岁读人心。我用欢喜记录着心事,用忘记淡化着晦涩,季节的笔墨看似清浅,实则深邃,常蕴藏着风雪,消遣着花香,在四季的脉络里,生机着万物,也沉寂着万物,让岁月回首的思绪清染心间的记忆,也萌生未来的希望,让时光走过葱茏,让日子素净安然,不忘初心的美好,来期待下一场春暖花开。我见过很多复杂和阴暗,但我依然不屑成为那样的人。永远心怀善念,心灵澄澈,愿你我,如画舒展,如花盛开。

在平凡的烟火里,生活与时光会面,总需要用一份不忘初心的美好,来心平气和地与光阴里的过往来好好相处,因为时光很容易就蹉跎了年华。岁岁读人心,很多时候,人生看似简单,却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生活看似容易,却让人身不由己。时间最会沉淀也最会控制最真的情感,风雨最能考验也最常陪伴漫长的黑夜。那些曾经见识到的人生瑕疵与纰漏,岁月晦涩与不甘,在成长的所历所思中,总要学会把它冗沉到人生最寻常的健忘里。

光阴时不待,莞尔慢行,生活终会让你明白:干净的灵魂,自律的生活,心中的热爱,才能让你拥有新的理直气顺的宽容,才能让岁月以温柔双赢的气度,来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重生之美。岁月深刻,才能教会你岁岁读人心;流年似水,才能让你懂得水利万物的深意。光阴在成长中闪逝,偶尔浪漫着生活,也时常真实着生活。在烟火里谋生,在诗意中谋爱,无论以怎样的心境去生活,都离不开岁月的教诲和自省的番悟。承蒙时光厚爱,致谢岁月关照。光阴时不待,岁岁读人心,人生且行且珍惜。愿所有心之所向,都能素履以往,遇到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

静阅凡尘

文/何俊锋

曾看到一句话:慢点走,请等等灵魂。何等深刻的话语!这里面容纳了太多酸甜苦辣后的领悟,或许是半世沧桑,或许是梵音绕耳,这句话正应了我的心境。或许,心累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放松。整理一下思绪,规划一下方向,很多时候,心累了,渴望静一静。渴望静一静,让心自由的去流浪,做一片会思索的叶子,用眼睛去收集雨露阳光,再用激情把绿色点燃。很想将平日里那些忙碌折叠成舒缓,耳畔只有清风,胸中装满浪漫,随眸光去放牧思想。

喜欢一种清静,远离喧嚣,静听自然,与时光对望。山是青的,水是柔的,心是静的。静静地躺在泛滥的绿色里,任阳光一朵一朵栀子花般盛开在眼角眉梢。仰头,天是蓝的,云是绵的;呼吸,风是香的,情是醉的。那一刻,什么也不必想,只需闭上眼睛,让思绪随意去流浪,卸去满身的疲惫,给自己一份最真实的享受,妥帖安放一份静美与悠然。把一份最真实的喜悦静静装进心中,揽梦入怀,让所有的感动沉淀,让所有的静美珍存。

骨子里一直喜欢悄然行走于红尘,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敲自己喜欢的文字。常常是于一眸浅笑中,将那些泛着光晕的记忆,温婉成指尖的疼痛抑或是淡然的章节,然后,在某个闲暇或明媚的午后,一一轻抚,静静拾起。心情,压抑久了会郁闷,弓,拉的太满会疲倦。让脚步停一停,等等灵魂,人生最好的前行,是厚积而薄发。删繁就简,前行的脚步不要太匆匆,给疲惫的灵魂一个休憩的港湾,何尝不是一份最简单的快乐呢。

心累了,不妨让它靠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静,或许更能参透与禅悟。心累了,不妨让它靠岸,沉静中的灵魂,是最通透的灵魂;沉静中的灵魂,更能认准方向。山一程,水一程,张弛有度,才能体会百味人生。生活,原本是煮一壶月光,醉了欢喜,也醉了忧伤;暂且做回一条宁静的小溪,回归自然,将欢乐寄托在舒缓中,婉转一地无语的清澈。慢点走,请等等灵魂,开一扇心窗,让阳光流进来;携一缕清风,让梦想飞起来。美好,就在张弛之间。

赞中华茶道

文/王应祥

中华饮食,历史悠久。
数千年载,食茶不衰。
茶道精深,代代研发。
免疫强身,茶名繁多。
润物行茶,远近闻名。
品茗难忘,更高一层!

七古.深切怀念

文/李周省

冬月菊谢弟心寒,
腼怀大姐一周年。
昔日家贫生活苦,
晚福未享骨肉断。
欣逢盛世儿女优,
聚亲坟前悼亡灵。
非虽巾帼英雄魂,
却为李府主心骨。
穷家供儿上学难,
千方百计度日艰。
节俭勤劳树榜样,
终有结果子孙福。
天堂人间情相牵,
灵魂化云飘蓝天。

辛丑冬月遥敬作于钟山

中国古代七大礼仪

摘录/曹光新

一、诞生礼:

从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祭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要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孩子的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

成年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族男子20岁行加冠礼,女子15岁行加笄礼。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三、飨燕饮食礼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节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饮食。在特定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以及社会往来习俗中的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等都有相应的要求。

四、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人之间相见,宾客见主人要以野鸡为礼物;下大夫之间相见,以大雁为礼物;上大夫之间相见,以羔羊为礼物。

五、五祀礼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等,是对家居各种设施功能象征的一种祭祀。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六、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日本奈良时代以前,傩仪从中国传入日本,叫做追傩式,由神道教神社负责。日本每年除夕和立春会举办追傩式。

七、跪拜礼

古人跪拜礼早就被《周礼》所记载并规定下来。《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跪拜礼真正在礼拜姿势上常见的有稽首、顿首、空首。

银杏•落叶•枯草

文/太白山诗词好者

大雪节气时没见雪儿
天色一天比一天阴沉
灰蒙蒙的一片片
好似整个世界穿上了雾蒙蒙的衣衫
在阴沉着脸几天后
天儿终于沉不气了
风儿飘动起来了
夹带着雨点
千万条雨线
划过雾色的苍穹
随风飘舞
酒满干渴的土地
金色的银杏树
披上了黄金甲
挨挨挤挤
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林间的落叶
纷纷扬扬
跳动优美的舞姿
铺成了厚厚的地毯
枯黄的衰草
挂满坡间堎坎
光秃秃的树枝
露出苍劲的虬技
芬芳的泥土气息
弥漫在林间坡坎
散发着冬日的味道
久久不能散去

2021.12.11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