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品粮”这个词语很流行。它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既祈祷又期待的字眼。谁家要是有个吃商品粮的人那可真是高人一等,真是爷爷疼奶奶爱,姥姥拿你当客待,人人见了都是毕恭毕敬,就好像古时候乡下人见到了县太爷一样,风光无限。
家里有念书的孩子,学不好好上,免不了会被父母叨唠叮嘱几句:好好念书吧,念了书,考上学能吃上商品粮,咱家就烧了高香啦。到时候你就会吃不愁穿不愁,还住洋房还住楼,腰嘞不断紫花头(钞票)。
父母碎碎念的时候,邻居大伯早就蹲在一旁龇牙咧嘴:请好吧,你儿子保准能给你考个“烧饼凉”。
街边吃饭扯白话的村民(网图侵删))
街边扯咸淡的众乡亲听到后一阵哈哈大笑,那笑声里掩藏着万千嘲讽,心里说你儿子是吃商品粮的那块料吗?
灵儿是个聪明又漂亮的姑娘,在家里是个娇闺女,爹娘舍不得让她干重活,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呆在家里没事做,他父亲在县里电业局上班,多少混了些人脉就把灵儿安排在了县城商店里当营业员,好歹是个合同工。
灵儿到了该订婚的年龄,东挑西捡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灵儿的娘急得火烧火燎求东家告西家,托人看能不能给灵儿找个吃商品粮的主儿。
媒婆“跑烂鞋”好话说了一箩筐,涂抹星子满天飞地给她张罗了一个吃商品粮的对象,对象的爹娘都是公办老师,家庭条件还不错,只是那孩子眼睛有毛病,青光眼,在郑州某个学校学习按摩。灵儿想愿意这门亲事,可又嫌弃男孩青光眼,这可不是小玩嘞,万一要遗传可就麻烦大啦。
经过深思熟虑,灵儿还是拒绝了媒婆“跑烂鞋”。
村上好事的二大爷和媒婆跑烂鞋开玩笑说:“这下大鱼没吃上,扎喉咙了吧”!
跑烂鞋也不生气,嗔笑道:“管你屁事”?可劲地朝二大爷的肩上轮了一捶。随后扭着屁股一踮一踮地走了。村上那些看热闹的七大姑八大姨撇着嘴对着跑烂鞋远去的身影嗤之以鼻。
“哼,让她给灵儿找吃商品粮的,做梦去吧,她能认得谁?”
“可不是咋的,人家那吃商品粮的能让咱老农民说媒,人家都是自谈嘞,就跑烂鞋能,整天不着家里土,地里的草腰深也不管,瞅她那样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在那嚼舌根,灵儿的娘在院里听到了,趴在墙头上喉咙眼里不由得干咳了一声,那些高一声低一声的议论才住了嘴。
灵儿最终还是找了个吃商品粮的主,一个教学的老师,一米六一的个头,又黑又瘦。和灵儿站在一起,一个一米七二,一个一米六一,这一高一低的个子,从远处看咋就那么不般配呢?
雨虹和灵儿是一个村的,也是高中毕业,因为偏科没有考上大学,雨虹找对象倒也不在乎商品粮不商品粮,她觉得只要人好就行。最起码她找的那个人也要读过高中,有理想,有责任心,会疼人。本来她也有心意的男朋友,只可惜人家是商品粮,男朋友的母亲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找个农民的女儿,最起码得找个有工作的。男朋友听了她母亲的话就和雨虹分了手。
雨虹做梦都想有份工作,后来在好心人的帮衬下才去了一家私人企业做了一个销售员。
后来那个和她分手的男朋友知道雨虹有了工作,后悔自己过早地结了婚。好好的一对被一个商品粮给别散了。
商品粮在那个年代挺值钱,搁到现在,有些小女孩都不知道商品粮是什么古董了。
现在的小女孩择偶只认房子车子和票子,另加一个小铺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两代人审美的观念真的是改变了。“商品粮”这个词也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