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是最早我对兵车马的印象。由于对马感兴趣,引起了对后面战车的关注。
战车是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自重,攻车即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
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战车可以装载士兵,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机动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防御作用,最关键的是它强大而有力的火力。
战车真实的起源并非中国而是美索不达米亚。在西元前3000年时,美索不达亚人率先发明了车轮,而后就出现了地球上最早的战车。
这项发明可算作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的军事创新。最早期的战车由公牛或驴子拉动,优点是士兵增加了机动性,但缺点是速度慢,而且非常笨重,不适于实战。
西元前2000年左右,马作为人类饲养牲畜,加入了战争的行列,让战车在性能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快而有力的战车可以冲入敌阵,迫使敌人溃散,还可以当做战台使用,战车兵可以站在战车上朝敌人掷标枪。
这种轻便灵巧的双轮马车,马拉战车在战争中大量普及应用,从欧亚大草原,西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地传播开来南至埃及东至中国。从此马拉战车成为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个景观,而且马拉战车很快得到了改良和改进。
灭亡古巴伦古巴比伦帝国的西台人率先制作出“两架轻型战车”,这种战车呈全包围式,用两匹战马作为牵引,车身上用木材组成掩体,外身用皮革包裹,内部的四个士兵,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射击孔投掷标枪和射击弓箭。优点是可以很好的保护其中的士兵,缺点是怕火,泼上鱼油点燃它,里面的士兵,如果逃得不及时,就很有可能变成烤鸭。
波斯人也将其做了改进,他们在战车轮轴两端装上镰刀,当战车快速驶过敌军阵线时,转动着的锋利镰刀完全可以轻易的将敌人拦腰斩断,但不利于混战时使用,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会误伤己方士兵。
战车的主要优势是在于其可以为弓箭手和标枪手提供良好的机动性,一对载有弓箭兵的战车可以放出雨点般密集的箭矢,远距离射杀敌军步兵,同时还能轻松摆脱追兵。如果敌军步兵散开阵形以最大程度避免弓箭的伤害,这时重型战车和骑兵就能伺机冲入敌阵,大肆屠戮。
凯尔特人在古代埃州诸民族中素以擅造战车而驰名。此时的战车形由先前的四轮改作两轮,更为快捷轻便,他们在制作工艺上创造性地利用了金属热胀冷缩的原理,以烧红的铁箍来紧固轮辋,使车轮既耐用又美观。
此时的东方帝国早已将战车发挥到极致,各类战车出现在战场之上,而且在性能和机动性方面绝不逊色西方战车。
古印度人在使用战车方面也是行家,而且还由此发明出两种比较流行的游戏,其一就是战车游戏,这就是国际象棋的原型,后来的国际象棋根据这款印度游戏而诞生,直到今天仍在世界流行。
古中国周灭商的决定性战役牧野之战中,春秋时代晋楚的鄢陵之役都是战车战。较近代的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
而且创造了专业的战车部队——车骑营。车骑营就是现在装甲战车部队:车营编官兵3100余人,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朗机两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当时的战车就相当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先进的军事武装。经过考古,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古代的车、战车的模样:他们是木质独园,两轮车厢方形并从后面门开门,上下车源后端压制在车厢下的车轴上,辕尾稍露在车厢后。车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轭用来驾辕马,一般是驾两匹或四匹马,车轮轮径较大,装有18~26根辐条。
殷墟古车有一辆前驾两匹马的车子,车厢里放着一个皮质圆筒,内装10支利剑。都配着铜制箭镞,箭囊旁还有一件铜弓形器和两柄铜弋。西周的战车上,放有两组青铜兵器,靠右侧的一组只有一柄弋,靠左侧的一组有弋,戟各一件和箭镞10枚。车厢宽在130~160厘米,进深80~100厘米之间,并乘三人。
由于战车上的成员都是站立在车厢中作战的,所以他们身着盔甲的假身都很长,两臂屁股向下延伸,一直护到腕部,还接了护手,在颈部加有高高的“盆领”。除了战车乘员外,驾车的辕马也披挂了皮革之一的甲衣。当时的马甲有铜甲、画甲、漆甲、素甲等多种。
战车车厢外侧定桩有青铜护甲夹板每块长13.6厘米,宽约12厘米,厚0.2厘米,共钉80块。
战车还分为冲车、巢车、流马、偏箱车、洞屋车、塞门车、云梯车、塞门刀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过去战争是国家大事,是改朝换代的直接推手。今天战争早已走远,我们庆幸再也不会发生像诗人杜甫眼中的《兵车行》的情景。当年的战车已被骑兵、装甲车、机械化部队取而代之,退出了冷兵器时代的历史舞台。
也许它们一直都在,从未离开,只是化身袖珍版,微缩了尺寸,栩栩如生地立在錾刻工匠大师的手上,站在非遗传人的展览馆里。
每至夜深人静,我还能听到将士们的厮杀,战马的奔腾,战车的飞驰声,我知道那是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战车魂。
楚丰华
2021.12.12
00:58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