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聚雅阁文学 关注精彩

聚雅阁文学投稿邮箱:
553952083@qq.com


【编者按】:
郑毅先生诗词,构思新奇,立意优雅,风格秾丽,韵美辞工,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其虚实对仗,结构严谨。文笔之洒脱,感情之奔放,心境之辽阔,语言之流畅,不同凡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又逢周末时,还读郑公诗。
细嚼平凡字,欣然解渴饥!
——开卷有益
郑毅诗作欣赏(106)


七律·凌晨自闽返渝航毕
十二月四日
航又新呈夜复多,岭南内地两蹉跎。
人常逆向天朝上,梦偶平生愿许过。
苍海翻腾终隔路,穷眸望断不成歌。
驱心自在参云了,万丈升高置几何?
【注】:
“岭南”,乃南方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以南地域概称之,以示与内陆相隔,为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岭,长江以南古时被称为“蛮夷之地”,因朝代不同,行政建制也不同;现代一般指华南。而岭南文化,则由本根文化(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南迁之北方文化)、海外文化(舶来域外文化)组成。
“平生”,吾曾梦随延平王登船向岛。

七律·冬咏兼答东明诗友
十二月五日
十万冬云看不差,季中仍活嫩寒芽。
伤神岂瘦斯情在,愁道因肥那雾遮。
才冻南程经册字,欲欢西域雪绒花。
把笺转腕毫端敬,画却耕春一片霞。

七律·读唐诗兼备程拟赴疆感怀
十二月六日
山城觅雪天难雪,边地传闻冬似铁。
年序还差早讯来,梅倾莫惧长冰结。
约书览古辨弓刀,诺友惑吾猜胆血。
诗兴当然远外生,放歌合沓惟心热。
【注】:
“年序”,指今日大雪日。
“弓刀”,指唐.卢纶《塞下曲四首·其三》中“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句。
“合沓”,纷至沓来,出自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中“差池分组冕,合沓起蒿莱”句。

七律·与曾、邓二兄议事后即晤小董记咏
十二月七日
且行且答问相同,烦疫由它久费功。
已诉忘机弹指过,权当担负踏关空。
老夫江海先亲水,后岁乾坤再顺风。
即植花春香一待,择时收获是初衷。

七律·晨航自渝经阿克苏转喀什
十二月八日
迹踪漫漫品闲茶,亦续甘心亦漱牙。
何逐夜云灰一线,更催朝日灿千花,
飞今遣必情同去,任野围犹梦要赊。
我已出关身万里,天山猜雪似弹沙!
【注】:“万里”,航程直线距离3760公里、合约7500里。

七律·喀什晨望
十二月九日
昨游夜市勉其忙,最惜安居屡涉疆。
且信春风迟也到,并移树影久虚昂。
握晨天意温层暖,缘古城犹旧带荒。
难得山丘控平地,分明照尽好阳光!
【注】:“意”,动词。

七律·握别忘年交彦宇于汗巴扎赠句
十二月十日
衣袖兜云鼓荡中,平沙觌面竟无同。
天山已会昆仑雪,关塞才推野地风。
常诧众街齐指点,惯栖群鸟各飞空。
健何齿发修为后,再试清流一淌功。
【注】:
“觌面”,当面、迎面、见面,出自陆游《前诗感慨颇深犹吾前日之言也明日读而悔之乃复
作此然亦未能超然物外也》中“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句。
“齿发”,借指人,出自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中“长安齿发之伦俱恻”句。
“已会”,双关,亦指围绕喀什,天山、昆仑两大山脉交汇处仅174公里远。

附:
信息反馈,告知诗友们:
上周拙作发出后,有外地诗友提出对其中十二月一日、上周三的《七律. 孙厝步行街夜市见闻》一诗存异议,指出从小老师教的“贾”用于商业则通读gǔ音,所以“贾商”之“贾”读jiǎ ,是否错了?今答复如下:
诗友们有这种疑虑,在于着手创作或分析时,对古代、现代汉语的细微差别不够了解、不够敏感导致自己错误辨析、错误判断所致。
古汉语中,“贾商”发音与“商贾”因组词顺序不同、时间顺序不同而有别:前一个“贾”,確实只读jiǎ,而不读gǔ,指商贩,以汉·刘向《列仙传朱仲》中“朱仲无欲,聊寄贾商,俯窥骊龙,扪此夜光”句佐证。后一个“贾”,即可读jiǎ ,也读gǔ,二者皆可。行商乃为“商”,坐商乃“贾”。权威印证,出自《孟子. 梁惠王上》中“古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句。
而到了现代汉语中,贾商(商贩)、商贾(行商与坐商),统统泛指为商人,发音则基本遵守古汉语规范,并无大的变化,但是在口语用语习惯中更加随便一些。这种“随便”,因其口语讲究短平快,虽然并非正统、正確,也大可不必去细细讨论和匡正,但必须明确:
书面语毕竟比口语严谨、规范和有原则性,在国际交往中甚至更具不可随意性、不能颠覆性和不可侵犯性,这与汉语在保证正宗前提下,有机吸收和融合各国各民族语言以维护、发展汉语,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结合、对立统一,所以该守正时就有了原则、底线,不宜人云亦云。
因为诗词就是以书面语为主,所以今人在写旧体诗词时,必须遵循古代汉语的规律,否则要平水、词林正韵等一批古代声韵规范干什么?可以说,古代汉语水平和古典文学水平,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每位作者的写作水平(当然还有其它诸多因素),不容忽视。
还要指出,正是汉语这种伟大的语言选择了多种表达形式,才决定了传递力量,同时在历史长河中因变化日臻精妙。这也是诗词艺术本身对物象多方面、多角度延伸审视以后,作出“定准”的必然结果,所以诗词世界才足显多姿多彩、美妙可人。谢谢大家!


言言若抵玑,好个郑公诗。
不厌萦回品,直教来者痴!
【作者简介】:
郑毅,大学专攻汉语言及古典文学。从事过工农军学商教政警等职业,长期从事涉外经济工作;同时作为社会学者,曾连续参加中韩东亚文史学术交流、全国和省级海峡两岸文史学术交流并宣读诗词研究成果,连续为教育部中美交流项目中的美国高校教授访华团开办诗词讲座等。
历经人生甘苦心路,重学养、重生活积累,包括长期囯内外行旅经验,创作大量诗词,极少投稿,诗词作品及理论研究也尚未整理出专著。担任市内外一批文化、经济团体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