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广东名家陈中希老师的佳作《悟之五.开智》外一篇「飘舞的剑」(1182辑)
悟之五——开智
文/陈中希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觉醒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如果我们将“五四"运动看成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那么,进入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自我的开智思考。
纵观百年社会变迁和发展,我们付出太多代价,发生许多不应该发生的事件,承受着过多的痛苦和血泪。一桩桩、一件件教训历历在目。
<1>.为眼前蝇头小利,乱砍滥伐,毁灭性耕作,无序开采,污水毒气横流,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得不偿失;
<2>.急功近利,一窝蜂上的经营模式,割韭菜式经营,重复项目投资,缺乏技改和创新思维。不仅加大社会成本,企业生存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因此而过早夭折;
<3>.未形成三观的辩证统一观念,人生目标与个人定位冲突明显,不少人未能建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个人工作生活矛盾愈演愈烈,违法违章事件层出不穷,贪污腐化屡禁不止;
<4>.学校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要求,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心理抗压能力脆弱,道德品质跟不上社会文明发展,犯罪少年、问题少年常有发生;
<5>.环境适应能力弱,处事待人水平低。法律意识差,礼貌礼仪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观念明显,缺乏家国情怀思想观念……
在笔者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德、智、体、美、劳”中的"智",是开发后人的小智慧、小聪明,并非属大智慧。 佛教认为的智,是人的大智慧,是看待世界、做人、做事的方法。佛家所倡导的开智,就是把一个人从不醒世事的状态,通过学习、理解和实践经典,通过修心自律,从而大彻大悟,返璞归真,达到会看事物,会做事物的境界。 佛教与儒道有相通之处,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指明人的开智有一个从开悟到顿悟的渐进过程。从而达到"大道,殊途同归”。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阐述世界观的,指明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
可见,佛教说的“智”与我们理解的“智”有天壤之别。
大智之下必有如下表现: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名誉地位、功成业就面前,不会得意洋洋,而是低调宽厚,从容淡定, 乐观豁达。 <2>.失败失意时, 不会丧头垂气,一蹶不振。而是坦然处之,善于反思总结,重整信心和力量。
<3>.懂得感恩,善待他人。对人有情意、有仁义、有爱心。不狂言,不非语。处事待人有礼、有节、有理、有利。 <4>.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懂得生活,处世潇洒,处事有条不紊。不强求,不攀比,不贪欲。遵章守法,问心无愧……
从人类进化历史来看,我们都是在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时,在改造人类自己。在当今文明与科技迅猛发达的时代,我们都长不大,都在不断地在学习进取中成长。也只有在不断学习反省中才能开悟,并且在大彻大悟中才能开智。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智者。 2021年12月8日
史上最悲壮的情歌对白
文/陈中希
中国由古至今,创作的情歌丶情诗数不胜数。但处在危急关头、处在生离死别时,能唱歌写诗直接对白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能以一歌一诗同时显示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恐怕是仅此一例。
公元前200年前,项羽和刘邦展开一场五年之久的争夺天下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但因项羽的暴戾,失去人心,终被刘邦重重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楚军损兵折将,粮草耗尽,陷入山穷水尽境地。刘邦为动摇楚兵的抵抗意志,还令汉兵四面唱起楚歌。
在一个黑沉沉的夜里,项羽在帐中忽然听到一阵阵楚国的歌声,他大吃一惊,慌忙从床上爬起来,与虞姬悄然相对,饮酒消愁。项羽身边有一个才艺并重的美人虞姬,他十分宠爱。而虞姬多年来一直跟随着项羽左右,与他形影不离。项羽身边还有一匹与他出生入死、毛色青白相间的乌骓马,此良驹跟随主人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此刻,项羽想到爱姬和骏马即将与自己诀别,不由得伤感起来,忍不住唱出《垓下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全歌的意思是:我须有“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气壮山河、势吞万里、叱咤风云的气势,谁人能比?但时机于我不利,天不助我,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乌骓马都不能前进了,我能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项羽唱罢,在虞姬殉情后,他率残兵冲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部的乌江镇的长江边支流),面对锋拥而上的汉兵,项羽在斩杀数以百计的汉兵后,自刎身亡。
虞姬听罢项羽的歌,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吟唱起震撼人心的《和项王歌》。虞姬唱这首歌,对她来说,是对爱情的表白,是对项羽誓不相负的态度。对项羽来说,不是死的哀鸣,而是生的激励。歌罢,虞姬自刎而尽。
《和项王歌》
汉兵己略地,
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虞姬所唱的是一首五言诗,又叫《和垓下歌》。“和”是依照别人的诗词题材或体裁而作的诗词。诗歌的意思是:汉王刘邦的军队己经攻占了楚国的土地,四面八方传来今人悲凄的楚国之声。大王你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己经消磨殆尽,我为什么还要苟且偷生!
全诗表达虞姬对项羽的一往情深,对爱情的忠贞。以誓同生死为言,表达一片晶莹无瑕的情意奉献的同时,又断了项羽的后顾之忧。
虞姬在此诗中,为什么不称自己为”妾妃”或”嫔妾”,而自称的“贱妾”,是恰如其分的。因楚汉之争时,并无一统天下的帝皇,项羽与刘邦同等地位,同属诸侯王,而诸侯王身边的妾身宠爱不可称为”嫔妃”。
回忆这一段中国历史,回忆起项羽与虞姬的故事,为什么说它悲壮?
其一.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项羽虽败犹荣。项羽不败于军事,而失于谋略。不败于勇猛,而失于民心。如果无项羽楚汉之争前的赫赫战果,秦朝岂能迅速崩溃。
其二.项羽不失为一代英豪,血性男儿。不谄媚奉承、不怕敌人、英勇不屈,至死不渝。这一点,刘邦望尘莫及。在五年的楚汉之争中,面对勇猛骁勇过人的项羽,面对项羽,刘邦基本上未敢与项羽正面交锋,只要汉楚两军一接触,汉兵一击即溃。
但由于刘邦知人善任,又会笼络人心,收买其他诸候,对失去人心的项羽围而攻之,从而取得战略上的优势,让战争的天平倒向刘邦。
其三.项羽与虞姬对爱情的忠贞在垓下一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是战争环境下发生的殉情故事,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和悲情的同时上演。
假如历史可以倒流,假如虞姬不自杀殉情,回到她沐阳县颜集乡老家另觅夫婿,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就不存在悲情,最多是悲剧。
假如项羽听从手下劝告,突围于乌江重返江东,凭项羽的神勇,是完全有可能的结果。然后闭门思过,重新召集江东弟子,礼贤下士广召人才,整顿好人马,然后再重杀出江东,恐怕刘邦再难以招架,历史可要重新填写,也不存在悲剧。
当然,历史发展不可能有如果,历史的洪流早己湮灭这一切,留下的只是千百年来人们对《霸王别姬》的传唱。
2020年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