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律·长白山
长白三千仞,凌霄十六峰。
天池萦紫气,江水出苍龙。
肃慎雄风继,金源霸业封。
震东烽火地,纵锁大荒冲。
注:长白山主峰海拔2794.2米,三千仞是虚数。但是,高于泰山、嵩山、华山、黄山等名山。围绕天池有16座高峰。高度均在2500米以上。长白山是东亚大陆最大的火山作用区,火山活动时间长,喷发次数多,天池水面海拔高度2189.1米,比新疆天山天池高209米。天池位置为巨大火山口,水面约10平方公里,最深处373米,周长13.1公里。天池上空气象多变,常风雨云雾,又倏然石飞浪涌,故有此云。江水指三江源,亦指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之水。⑤周朝时,肃慎有居此地,被视为周朝国土的北端,即周朝疆域的“北土。”并用楛矢石砮来朝贡,《左传.昭公九年》有载。金源即是金国,及后来的大清朝,都视长白山为其发祥地,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騫有诗云:部余石砮雄风在,地是金源霸业开。前句是说女真前身肃慎时使用的楛矢石砮弓箭,后句则是言女真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大金国之霸业以及后金和大清朝。震指东方,震东指长白山在华夏的的位置,即东方的东部。烽火地,指此区域有文字记载以来,无数次的战争,绝大多数为“内战” 直到近代史,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纵指长白山山脉的走向,冲是指地理位置之重要,主要指后金,即大清对边疆的经略。康熙五十三年设珲春协领,驻八旗兵600名于边防,注重于防患俄国的侵扰。康熙大帝虽有远虑,然东北之封禁设围(围场)之法,终于导致在后来帝国主义强敌面前的力不从心。1877年围场驰禁后,先设通化县,后设临江县,当日本侵吞朝鲜后,意欲以朝鲜为跳板,觊觎侵略之妄想,且朝(朝鲜)民越垦者日甚,后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朝廷设置长白府,隶属于奉天省。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后,中朝边界形势忧虑日甚,为了对长白山一带“实边”和“经理疆界”,于宣统元年奏请增设安图县,隶属于长白府,首任知县刘建封。刘知县乃天池钓叟者也,有《长白山江岗志略》和《长白山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等著作,乃实地踏查所得,为乱世不可多得之爱国人士。其诗有云“白河两岸景清幽,碧水悬崖万古流。”美丽的长白山蕴藏着不尽的宝藏和沧桑的历史,依然巍峨屹立于“大荒”之中。


七律·长白山
长白嵯峨王气盛,松江上下接乾坤。
乘槎水落千珠散,观日峰行万壑奔。
山脉逶迤伏龙影,林身俊秀出云根。
鸿蒙已辟仙人境,直插星河攝月魂。
注释:乘槎河,即水从天池流出到长白瀑布这段河流,全长1250米,再注入二道白河,最后汇集成松花江。是三江之中唯一以天池为源的河流,即所谓上下接乾坤。观日峰海拔2510米,山脊呈东西走向,峰起一尖,可观日出日落,仿如衡山“望日台”,华山的“朝阳台”。举目四望,千山万壑,尽收眼底,云雾缭绕,呈万马奔腾之势。鸿蒙指长白山形成之久远,约始形成于32~25亿年前的太古代。

七律·长白山
钟灵毓秀出真龙,俯瞰榆关揽月容。
北峙大荒烽火地,东横沧海塞边冲。
一池碧液飞霜练,三道湍流下雪峰。
古狄雄风震乔岳,金瓯险峻固千重。
小注:一池碧液指天池,霜练指长白瀑布,三道湍流指三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真龙是指在长白山脉(广义)建国称帝者,如完颜阿骨打的大金国,建州女真的后金和大清朝,当然不止。真龙、烽火和古狄是关联词。狄指北方少数民族,烽火自然是在他们之间发生,也包括和华夏民族(汉族)之间发生的。还有中国有些王朝的藩国、贡国等附属国在这区域的交锋。还包括近代史前后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残酷战争。金瓯则喻当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领土之坚固。国家强大,民族和谐,则烽烟远矣。

七律·长白山
十六峰前放眼眸,云低日近忘尘忧。
泉温瀑阔千崖秀,谷邃溪清一径幽。
顽石难为补天梦,白诗已贾到边州。
瑶池频得婵娟顾,上可乘槎逐斗牛。
注解:十六峰,光绪三十四年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命名。顽石即指长白补天石。白诗即指白居易的诗,边州指鸡林州,即现在之吉林。乘槎河亦刘建封命名,乘槎意取“张骞乘槎”之典故,槎乃“木筏”之意,天池水到长白瀑布之间的河上,因置一斜木,而长白山这个位置并无树木生长,刘建封便用典命名为乘槎河,颇有意境,谓此河乘槎可以通天之意。

关于七律·长白山一诗用典的解释:①白诗和边州:因为想要表达长白山区域既有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又有代表人类文明的人文之美,所以想到了“诗”便能诠释这个想法,表达这个意境。而具有代表性的唐诗能与长白(吉林)发生关联的典故确有其事。细说如下:《龙文鞭影》有记载说:“白居易为江州司马,筑草堂于香炉峰下,称香山居士,工诗……至数千篇,士人争相传写。鸡林行贾售其相国,率篇易一金,其伪者国相辄能辨别之。”这说明,吉林早在唐朝的新罗年代,就很重视对文化的学习和教育,诗风很盛。同时,《启东录·新罗》:“(唐)龙朔元年,春秋卒,诏其子法敏嗣位”“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鸡林与今吉林音译、地理相符。”《满洲源流考》:“吉林,确为唐时新罗国之鸡林州,嗣鸡林都督屡次移治。”当然,史学界至今仍然有争论,但可窥当时长白(吉林)之地域文明之风。②关于“顽石”一词之用:因“白诗”一词需要对仗,故斟酌半晌,忽觉不如用“石”字最可,一则长白山到处都是岩石,种类很多,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二来平仄正好,意境也可,独不能挖掘文化内涵,又费了一些心思,灵感忽现,想到了玉柱峰(又名青石峰)下天池旁的那一尊补天石,顿觉豁然开朗。那么说补天石怎么又成了顽石呢?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顽石即补天石,是娲皇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余一块而未用,且弃之于青埂峰下。然“顽石”终为幻化之物,虽无补天之用,却灵气已通。又被丰神迥异的僧道,携其红尘中走了一遭,才复归山下,又被他人作过了奇传,静待这瑶池水边,青石峰下,又几许年矣!耕读人本欲赋长白山粗诗几首,却不成联想起芹公(曹雪芹)那部演性理、刻人心,祖大学而宗中庸之大作(《金陵十二钗》),想俗人(耕读人)能与“顽石”同在“大荒”之中,怎能不平添了两点珠泪,衍生了两行痴语!
七绝·题长白山补天石
莫恨情觞莫怨仙,真真假假似云烟。
身归山下瑶池在,了却红尘若许年。
作者简介:董伟,笔名耕读人,居吉林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