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康俊英:笔名勤者终峰,吉林省德惠市人、大学本科,自建学校12年。
现任风采中华诗词社社长。作品散见于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并入编多本书籍。
多次在文学大赛中获奖:
1.在中华经典《春之韵》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在《红船百年》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授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诗词作者”称号。
3.在“光大杯”全国诗词大赛原创作品中荣获一等奖。
4.在盛世中华杯国际文学创作大赛诗词曲赋中获得二等奖,荣获“当代影响力诗人”称号。
5.在中国诗歌报子龙杯古体诗和现代诗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
6.在吉林省德惠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7.在“长江杯”全国诗词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8.在“当代作家杯”全国诗词大赛原创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9.在全国诗词潇湘论坛大赛中荣获“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诗词百杰”的荣誉称号。
10.在雪域阳春文苑荣获“中国百杰诗人”荣誉称号。
渔阳绝句第一法:
出题人:康俊英
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须以否定词转接(否是、未有、更无等有明显否定意味词语)。赋陈就是直接叙述,兴起就是以写景开始。
步骤:
[起句] 用写景的办法交代清时间;
[承句] 交代清地点、人物等。
一二句要平铺直叙,交代清时间地点就可以了(起句交代地点人物,承句交代时间亦可)。
[转句] 是关键,这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创作成败。所以,必须狠下功夫。
要点: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转折,宕开一笔, 另立新意(注意要和第一句若即若离,重在离,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紧。同时要兼顾和一二句要有内在的联系)。
[合句] 抱紧第三句,扣主题,或议论或感慨。 或者描写景物压住情感,尽显绝的韵味。
例:
1.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念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秋来有梦不曾消,何故家山最寂寥。
未见枝前双翠鸟,满含心事忆春潮。
做法:
起句直言秋来点明时间,同时在有梦之中体现人的向往。家山的梦便是我一生的向往,有了人生的经历,也有了梦,抱守着心中的梦从未消。承句点破地点为家山,寂寥可兼出心态。转句用:未见,体现渔阳绝句十二法第一法的特点,未见具有否定意义。双翠鸟可以是实际景物,也可以是心中对美好的比喻。合句抱紧第三句,紧扣未见所带来的思绪而言之,是渔阳绝句第一法的创作要旨。
渔阳绝句第二法:
出题人:康俊英
一、一二句说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可以是不同方面,也可以是事情的因果,或者同一事的两个点。)
二、第三句要用转折词,将一二句,转到另个方向,第四句要顺着第三句扣主题。
三、【转折关系连词】:用以连接连词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转折。
常用的转折关系连词如: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当我们要表达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如:事与愿违,如因爱生怨、欲速不达......或喜出望外,如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等,学用渔洋绝法二,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例诗:《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不复黄衫舞马床, 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 留与诗人吊夕阳。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几多学子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红花朵朵柳长长,天似童年好大床。
岂是今朝无乐趣,几多学子爱时光。
做法:
起句和承句共言一事,红花朵朵柳条长长是景物的描写,蓝蓝的天承载着童年的梦,一个是近景一个是远景,一个侧重于实一个落实于心。在衔接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转句用岂是这一转折词汇,把诗词的下笔走向引到另一个侧重点上,合句紧扣转句,也是一个整体。由前两句童年的好转到学子的乐上,达到巧思,是渔阳绝句第二法的特点和使用体现。
渔阳绝句第三法:
出题人:康俊英
【起】第一句用眼前景物,点名时间。
【承】点明地点、人物实施行为和空间环境。
【起句】和【承句】要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初学时必须注意这点)。
【转 】以假设或设问转换,要在1、2句那个时空环境中提升高度,将主题点出。
【合 】紧抱问句,做回答。
重点:
关键是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也就是说语意必须连属。
例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落凤坡吊庞士元(王士祯)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山林也绿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可怜烟雨又逢春,孤独亭前念旧人。
是否山林今更绿?风中一望几回真。
做法:
起句点明时间,季节为春季,在可怜烟雨之中的春季,是否和以往相同,是眼前景物,在眼前景物中带着许多的思念,和此日的心情,做到情景交融。承句点明地点和事件,念旧人是起句的延续,使前两句行文连贯一体。转句用是否这一设问句式,在今夕的对比中升华感情,合句风中一望,言真我未曾失去。是渔阳绝句十二法第三法的特点。
渔洋绝句第四法
出题人:康俊英
1. 要点: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忆、记等词。
2. 创作步骤:
【起】点明时间
【承】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交代清事情
【转】用忆、记等转接,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某一地点
【合】抱紧第三句,交代清忆、记的事情
3. 第三句用字:
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
《杨枝紫云曲之一》【清】王士祯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
渔阳绝句第五法
出题人:康俊英
要点: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创作步骤:
【起句】 点名时间 。注意 不能 直接用表时间的词语
【承句】 交代清地点 事情,要紧抱起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扩展。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
【转句】 将时间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等词语 转接,另述一事,和 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鲜明对比 。
【合句】紧抱第三句 ,将事件叙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
题都城南庄 【唐】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忽忆(渔阳法四)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千林夕暮冷怀增,游荡东风未有凭。
忽忆丁年筵席后,一宵如昼月如灯。
2.复向(渔阳法五)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记得青山日日莺,江潭如梦有怀萦。
而今复向青山坐,只惹疏风自拨筝。
出题人:康俊英
渔阳绝句第六法
1 要点:
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似、分明、好到等词引作者的评论。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语意联属,同时尽量将诗味延伸到句号外。
2 构思过程:
(1)一二句写眼前景,注意语意联属,
写景或由远到近 ,或由近到远,景物的配置的大小配置合理。不要见啥写啥,注意简化景物。
(2)第三句以叙写人事或者抒情转接,句中用好似、分明、好像作简要评论。注意转的要出人意料,不能老围绕前两句去思考,主题的升华应重点放在这句。所以必须在这句上下足功夫 。要出人意料!而第四句必须要出彩,要抓人眼球。如果你第三句平淡了,第四句如何出彩?
(3) 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语意联属,同时尽量将诗味延伸到句号外。
清溪 (王士祯)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1.山花尚好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漫山吹处远人庐,一棹归时意独孤。
好趁烟斜春岫外,倚观千树荡新朱。
2.莺语犹佳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春阶幽景复幽人,远听莺歌一二真。
好共琪花枝上看,晓云深处作香邻。
3.人间最美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一树春风绝色中,远山当似美人同。
好随纤月舟前看,直到烟波松水东。
4.诗意方加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庭前新月已多时,我忆东风知不知。
好待西窗新破柳,来分一代易安诗。
出题人:康俊英
渔阳绝句第七法
1.【要点】渔阳第七法的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2.【起句】直接切题以眼前景兴起。
3.【承句】紧抱首句,进一步将眼前的景扩展,为三四句做铺垫,注意语意的联属。
4.【转句】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即为实接,仔细揣摩叙写人事句。
5.【结句】宕开一笔,以景结,一定注意得由实返虚。
例诗:
再过露筋祠(王士祯)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江上(王士祯)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康俊英渔阳法七浅析:
湖山倚棹
文/康俊英
湖山相对影清疏,百里荷花多鲤鱼。
倚棹烟波新处看,满天风色正徐徐。
首句湖山相对是眼前景色,承句百里荷花在夸张描写之中,包含多鲤鱼这一细腻用笔。这一处扩展的含义并不一定是要和另外那首一样由眼前小景物扩大为远处大景物,此处扩展的含义也有补充和丰实其中的意味。王渔阳《寄陈伯玑金陵》中有: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可见第二句能把第一句丰实下来,即可以视为扩展。第三句是人的行为,可以是你我他的任意动作行为。重点在于尾句的由实反虚,所谓由实反虚,此虚并非指虚拟用笔,实乃指由眼前景引申出意境也。尾句眼前景色,满天风色缓缓,以生发其中意境,求其入神也。风色:风可以言色,《乐府》:“今朝风色好。”
绿涨垂杨深
十千江上足相怜,绿涨平波远接天。
共与渔人酣睡去,垂杨深处二三船。
十千:极言其多。《诗经·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此处言江上风物、风景众多皆可,承句绿涨平湖,是首句的扩展,此处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顺应承接下来。第三句写人的行为,宋代画家马远有《秋江渔隐图》,描写一渔翁在舟中抱着船桨酣睡貌,可谓传神也。酣睡,人的行为。尾句实际用笔,景色为:垂杨深处有二三船停靠,虽表面写法此为实际用笔,但是事实上追求其闲适意境,此为虚。故可言由实反虚。
1.湖山倚棹 (渔阳法七)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湖山相对影清疏,百里荷花多鲤鱼。
倚棹烟波新处看,满天风色正徐徐。
2.绿涨垂杨深 (渔阳法七)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十千江上足相怜,绿涨平波远接天。
共与渔人酣睡去,垂杨深处二三船。
出题人:康俊英
渔阳第八法
1.要点:
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2.要点解读 :
主题落在第四句,通过否定句,加强语气,让诗味延伸于诗外。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的要顺,呼应要紧,三四句多用因果关系的复句。一二句多是渲染与铺垫,交代清地点、场景即可。全诗的重心应放第四句。
3 创作步骤:
(1)注意空间景物配置的透视关系,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景物的大小关系要合乎空间透视原理。
(2)第四句提升主题,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在表述上用否定句加强语气,突出诗味,否定词要出现在第四句。
(3)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关系要呈因果等关系的复句句型形式。
例诗: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华山道中即事》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康俊英渔阳八法浅析:
1.花开你不在
文/康俊英
绝抱深情未可量,亭园开处共幽妆。
春光眼底别时看,不是棠花旧色香。
首句写花深情,为一花怀抱之内在,次句写花之妆表,为众花颜色之外在,两处行文各取其中一点。由一株深情放眼为满径幽妆,从中亦为大小转换也。幽妆二字体现出海棠气质所在,不同桃李之妖娆,能见内心之情感,又呼应前文深情二字。一二句能交代清楚即可,重点在于能在表达上的流畅清晰,浑然一体足够。三四句为一整体,此时花的颜色花的香因一别字而生对比变化,从中得到人情感对比的变化,花香本无二,人事不长圆,花还是那个花,人却不是那个人,从中生发感慨。旧色香正是旧情感。因别时不同,而生心态起伏,此正是因果关系。从眼前之景延伸到景外之心,是抒情用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2.花落你不来
文/康俊英
槛外青春记已遥,碧心幽梦两难消。
一从识得离人泪,不似东风大小乔。
首句直接交代地点,碧心幽梦是前文青春二字的扩展。海棠花外可见的青春,和海棠花内里不可见的心、海棠花内不可见的梦,从青春说到情感。槛外青春是景物之近,碧心幽梦是内心之远。从王渔阳:“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这首中的用法可以看出前两句不一定要全部写景色的用笔才行,此处并非行文重点,只需能做到连续、自然,得体即可。大小乔是比拟用法,把一株株海棠花比喻成大乔,小乔,以花香喻人情。自从识得离人眼泪,海棠花即已憔悴,不再有原来之美,写花言要花之情为上,说花之美为下。
1.花开你不在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绝抱深情未可量,亭园开处共幽妆。
春光眼底别时看,不是棠花旧色香。
2.花落你不来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槛外青春记已遥,碧心幽梦两难消。
一从识得离人泪,不似东风大小乔。
渔阳第九法
出题人:康俊英
1 方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2 要点解读:
第四句作诘问,是本法的最大特点。在绝句的特点那讲,我们学习了绝句用各种问句,是绝句的特点之一。第三句,呼应或者不呼应,但无论呼应或者不呼应,其语脉万不可断裂。
3 创作要点
一是 注意第三句的虚实承接
二是 注意第四句作诘问
三是 注意第四句和第三句意脉的联属
例诗: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樊圻画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别后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可能别后各匆忙,数载人间岁月长。
等到与君相见日,凭谁执笔画斜阳。
做法:
起句为别后匆忙的实际落笔,承句为岁月流淌的虚处落笔。是相辅相成作为一整体的脉络连贯而下,也言心也言事,各有所指又各有体现。顺理成章的引出转句期盼与君相见的日子,合句用一诘问,把相见的想象,和相见应有的景物写出,也与转句形成一个整体。是渔阳绝句十二法中,第九法的创作特点。
渔阳绝句第十法:
出题人:康俊英
1.要点
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 |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2.要点解读
一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场景,写今事。第四句写往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具体啥往事,就让别人去想像吧。此法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注意,时空中的时间变,空间并没变,前三句所描写的今天空间和后一句所写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万不可前三句写今天的颐和园,后一句却写到几年前的人民大会堂里去。
3.创作
一是,一二三句写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因为前三句如写今事,第三句往往容易平顺无跌宕。因此,在第三句一定要让诗的内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紧。
二是,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往昔的事万不可说破。点到就行,不要过于实在。
例诗: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眼底千山树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愿有今朝事事成,野花郊外看分明。
更留眼底千山树,回忆楼前风雨声。
做法:
前三句皆和今日有关,唯独最后一句,是回忆往事,在时空之中错开行笔。起句是今朝的状态和愿望,承句是郊外野花的芬芳和多彩,落笔于实际。转句继续写眼前景物,由近及远,为下文的回忆,做良好铺垫,使行文成为一个整体。合句转入回忆,将现实拉入思绪,其中风雨之言,可一下使整体行文深沉起来。
渔阳绝句第十一法:
出题人:康俊英
1. 要点: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修辞上是衬托),结句归结点明自身。
2 、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主要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烘托作用。所以本法,笔墨着力于前三句,点明自己的第四句才会顺理成章!一定仔细看例诗!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清】王士祯
凿翠流丹杳霭间,(物静)银涛雪浪急潺湲。(物动)
布帆十尺如飞鸟,(物动)卧看金陵两岸山。(我闲)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
三月嬉春射雉城,(时地)钵池新水縠纹生。(静)
紫云低唱灵雏拍(动),爱忍春寒坐到明。(我)
梅花似我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又见冬天冷树枝,驱车何故已归迟。
谁看岭外千堆雪,更是梅花似我时。
做法:
前三句皆为时空和场景描写,起句冬天为时间,树枝为细腻景物描写,写冬日的树枝体现此时的心境。承句驱车言事,我此时此刻正在进行。与起句一气呵成顺流直下。转句继续时空场景的描写,将场景放大,岭外千堆雪,亦是言冬天已深,在千堆雪中是否有一颗冷冻的心。合句言我,将行文带入一个深的层面,非但没有因为冬季的寒冷而影响到什么,我心似梅花一样,越冷越是待放,写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美好向往。
渔阳绝句第十二法
出题人:康俊英
一 要点: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二 解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
灞桥寄内二首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一二句对仗)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三四句对仗)
棹歌
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四句全对仗)
叶欣离宫秋晓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 (出句句中自对,一片、千点)
康俊英渔阳十二法浅析
1.山花寂寂红
文/康俊英
亭边池水盈盈绿,故里山花寂寂红。
散学当时三两事,与风吹入碧烟中。
作法:一二句用渔阳十二法对仗规律入题,在行文融合一体之中交代景物并引领下文,其中亭边、故里;池水、山花;盈盈绿、寂寂红组成上下句对仗结构。三四句衔接并延续所要表达的内容,切入主题,抒发及升华所要表达的情感。
2.庭外雨丝丝
文/康俊英
芳草幽时绿柳垂,庭廊看处雨丝丝。
一朝梦里还如故,十载窗前更似诗。
作法:一二句交代时间,地点,为诗词常见入笔写法,营造景物,烘托气氛,为下文抒发提供情感铺垫。三四句一朝、十载;梦里、窗前;还如故、更似诗组成上下句对仗结构,符合渔阳十二法创作要求。在前文的景物烘托之下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容。其中芳草幽时绿柳垂句,芳草幽与绿柳垂,亦可视为句中自对。
3.春风梦未消
文/康俊英
阶生花草影还遥,路有春风梦未消。
到底思心犹脉脉,随它烟雨又潇潇。
作法:遥字和消字平仄不是相对,不符合对仗要求,但因其上下字数相等,词性结构大体相同,故而一二句可划入对偶范畴,三四句为对仗。思心脉脉为内,烟雨潇潇为外,内心情感对仗外部景物,是诗词常见对仗用法,一景一心相辅相成使用。
1.山花寂寂红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亭边池水盈盈绿,故里山花寂寂红。
散学当时三两事,与风吹入碧烟中。
2.庭外雨丝丝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芳草幽时绿柳垂,庭廊看处雨丝丝。
一朝梦里还如故,十载窗前更似诗。
3.春风梦未消
文/康俊英(吉林德惠)
阶生花草影还遥,路有春风梦未消。
到底思心犹脉脉,随它烟雨又潇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