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洲的赤壁
——明朝初年汉川赤壁的教育和文化
文‖胡采云
汉川中洲赤壁,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县西80里,有赤壁山,亦称赤鼻山。古汉水南北支流汇合于赤壁河,并由此注人三台湖。前明时,赤壁为汉川西北之巨镇。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即皇帝位,他慑于“民急则乱”的历史教训,斟酌历朝统治制度的利弊得失,在经济上移民垦荒,增加收入;注意兴修水利,以减轻赋税。扶持工商,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赤壁在前明时期水陆畅通,农渔皆作,车船往来,市场繁荣。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明初赤壁文化教育的繁荣具体表现在:
一、开办学校
《明书·学校志》记载:朱元璋曾亲自筹划,开设文华堂招贤取仕,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且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阊里私塾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赤壁镇当时市井繁华,读书人多,其境况是:桂蕊飘香时断续,湖光当户映帘栊。高高下下川原美,曲曲层层道路通。四野桑柘人家外,读书半夜月当空。暮鼓晨钟开旭日,青衿摇曳度春风。
二、文人诗作
赤壁巨镇风景宜人,文化发达、历代文人曾留下不少诗作。邑人张清标过赤壁街时写诗道:
街南街北几停车,无数垂杨绾暮鸦。
唯有夕阳停不尽,又随秋水上芦花。
摇落星河欲上潮,西风吹浪打山椒。
凭谁问取孙曹事,细听渔歌出苇萧。
明嘉靖《汉阳府志》载有汉川知县陈作的《赤壁朝霞》诗:
削壁凌空紫翠晴,晓风不动彩云横。
九光瑞绮连云赤,千缕红绡照水明。
孤鹜飞时微见影、归鸿过去杳无声。
宛如织女天机锦,辉耀平川画不成。
清朝沈竹坪的“竹枝词”道:
赤壁横江战垒雄、汉南遗迹又雷同。
天明日出尘如洗,添得霞光一段红。
三、西峰古寺
清同治《汉川县志》记载,西峰寺在县西周陂乡赤壁街,明成化年间建成,有释彼岸诗:
赤壁矶前敞碧流,风低鸦影夕阳楼。
三冬霜冷忙樵客,一径云荒锁钓舟。
潮卷辘轳寒井咽,字迷蝌蚪断碑愁。
烟霞满目堪题咏,倚槛踟蹰吊古印。
月明乌鹊绕湖滨,十载游踪过客新。
霜结榛林传定磬,风生石壁转流尘。
地阴时送兼葭雨,天晴欲争杨柳青。
龙象兴嗟塞藉草,空愁无米夜烧薪。
据说建国前西峰寺内香火都还很旺,周围数十里每天前来敬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后来,西峰寺毁于1954年大水。早年建农场时,还存有庙基和碎砖乱石,现仅存奠柱石4块。
四、赤壁古井
时代变迁,物换星移。昔日屋舍俨然,农渔皆作的古赤壁逐渐衰落。后水道南移,河床湮塞,过去繁华的赤壁竟成为废墟。中洲垸农场建场时,赤壁街仅存有一口古井。当地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有3口,也有人说有5口或9口。建场之初对古井进行了维修,掏开饮用,水质微咸。1984年在离古井不远处又新钻一井,发现土层2米以下有近0.7米厚的砖瓦层,9米以下有 11米厚的红土层。传说过去赤壁数十里泥土赤色,太阳一照,赤壁街全城呈红色,因而附会为“赤壁”,由此可见此传说不虚。对赤壁古井,丁玲、李尔重、张仁芝等名家在1984年、1985 年曾有“汉川赤壁”的题字。
注:文中相关资料与诗句出处源自明.嘉靖《汉阳府志》与乾隆《汉阳府志》。

作者简介:胡采云,六零后,湖北汉川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偶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系地方电视台及报纸,《新农民》杂志社特聘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汉川市分会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市分院院长,《沧浪文学》杂志终审。平生均在崇尚精神文化滋养,喜欢把平平淡淡地生活细节过成诗情画意的模式。常常忙不迭地,竟然也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