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辽
作者:王述成

我出生在距离双辽县城38公里外的双山街。读初中一年级时,父亲就带我过西辽河走进县城郑家屯镇走街串巷。我仔细看着,街内的路,由东往西全是土路,商家盖的店铺还多是青砖瓦房或平房,街道无序。唯有北街口盖有一红一白色的二层隔街对望的小楼。
走过白市道卖柴草的市场,父亲让我注意那栋坐南朝北的灰色砖瓦房,告诉我那里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辽西省民主联军的作战指挥部,稍北面的平砖房是军区办《胜利报》的旧址。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父亲领我到城西北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前,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由山东过来的八路军赵指导员指挥民众武装袭击日本鬼子警察署的故事;给我讲述1947年5月西满辽吉前线部队保二旅五团消灭困守在郑家屯的敌七十一军八十七师二六O团两个营的故事;给我讲述了双辽老乡们赶着装满粮食和被褥的花轱辘大车或扛着单架支援“攻打四平街”前线的故事。不管我听懂与没听懂,父亲就是认真地讲着。那时,我在想,父亲执着地带我走进县城,似乎这座古镇里有他解不开的情感密码。我虽然看到县城里只有土街路和低矮的民房,街面上的店铺也只不过是青色瓦房或草苫房。但父亲的教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耳濡目染之下,我渐渐对双辽这片土地越来越生出亲切感。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我退休后来到双辽市区内居住。呵,旧貌已换新颜,好一座典雅、文明、现代、亮丽的城市。平齐铁路已实现电气化行车,三条高速公路大桥横跨西辽河。市区内外绿树环绕,那些窄巴巴的胡同和断头街道已被打通,变成了数条新街和柏油路,便民利民的6条公交车线路四通八达。昔时的平房和灰瓦房不见踪影,被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取代。楼厦、油路丶绿植……由城区通向乡村,展示了多彩双辽,走向城乡绿富同兴之路。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听民声,做实事”出发,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创新发展,彰显特色的要求,从发展经济、扩大湿地、依托城区内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创建文明城市。引进了一大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工贸、物流、文化等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优势,一直往做大做强“玻璃建材、电力能源、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和“医药化工、流通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方向努力,收效显著。如今又在延链、补链、壮链上下功夫,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建成了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相邻区域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市委、市政府还实施了“用活荒地、增绿添园、引水入湿、养护植被”的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了集健身、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辽河、七星湖、郑家屯等景观公园;建设了文化广场、月芽儿广场、站前广场、英雄广场和文化长廊。更值得关注的是还积极抢救还原旧时革命老区的历史风貌,集聚培育文化、文明、创新产业,打造具有红色历史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的特色型美丽城市。无论你是走进革命功臣英烈展览馆,还是走进郑家屯博物馆,还是走进英雄广场、七星湖公园、文化长廊,都能受到红色血脉、文化基因和双辽精神的教育、感悟。如今各中小学开学第一课,都坚持以红色历史为鉴,以优良品德为先,做到知行合一,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讲述党建百年来可歌可泣的故事。来双辽观光、学习的四平文友刘长江写下了“昔日黄沙岗,今朝绿意稠。路宽驰万辆,街阔矗千楼。商贾云霞聚,湖泡鹤鹭游。文明城跃进,红色写春秋”的诗句令人认同赞叹。

我常常想,一座城市的魅力,还并不能简简单单地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商业一条街,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底蕴。而峥嵘的红色革命历史,红色基因的赓续,赋予了双辽这片土地以高尚的灵魂与深厚底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恰恰也是双辽这座城市文明创建和快速发展的基础。所以,这么多年来,这里一直人才倍出,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骄傲和自豪。
人们走进双辽,不断地认识双辽。我感到自己仿佛在阅读一本厚厚的书册,从中清晰地可见一代代的双辽人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前仆后继,为了取得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为了加强文明城市创建、为了振兴双辽乡村奋斗的身影。
如今,历史的车轮在双辽干部群众携手推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落实的号角声中滚滚向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实干、敢拼、创新、图强”的新时代双辽精神,坚持“五市并进”,积极建设绿色、实力、活力、幸福、法治双辽。全力实施生态提质行动、产业集聚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改革攻坚行动、幸福同创行动、法治护航行动,都已获得可喜的成果。这座充满生机的“百年古镇”,将不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精神。双辽精神,双辽市“1556”战略,一直指引着双辽奋勇前进。
2021.12.8


王述成:男,1946年出生于双辽市双山镇,1974年入党。大学学历,主任编辑职称。曾任双辽电视台台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退休后,把藏书、读书、写书当作生活中的主项。写的诗文分别见诸于《吉林日报》《吉林农民报》《劳动新闻》《四平日报》和《心潮诗词》《吉林人大》《检察之声》《辽水文学》《西辽河》《九江文学社》《辽河之水》等报刊及微刊上。家庭被评为四平市书香家庭和吉林省书香之家。本人被评为双辽好人•最美新闻人。系四平市诗词学会会员,双辽市书友协会会员,双辽市作家协会和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书录昨天》《收藏昨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