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那土窑
作者/李顺堂
大集体时,尹屯南山沟,有一孔土窑。山不大,只能说是土岭,沟也不深,只有几十丈高。但毕竟不是平川,大家习惯性说那是山,那是沟。
在横里沟北坡半腰上,有一孔土窑,那窑是当年为了村里护林派人打的。
窑前是就着土圪陵挖了个一丈见方的地方,上面棚着几根大树枝,再上面摆些小树枝什么的,可能上面也用了点水泥,也不漏雨。
从远处看,就是一个明篷。往里去,有一个小门,很简易,是几块小木板做成的,门上也可以上锁。再往里去,就稍微宽大了点。

记得可以放两张小床儿。
两张小床中间,有一尺来宽距离可以过人。
小床后面有二三尺长,放些柴禾米面菜之类。
西边窑壁上,挖了一个碗一般大的小窝,放一盏小油灯。
窑外篷下,门口西边垒了一个用泥和石头垒的临时柴火锅头,锅头旁边放着一个小水罐子,水罐不大,能盛一桶多水。
窑外有一条小径,往西可以通到山下。
往东贴着土坡有一条小路。
走大概有一百多米,贴着山根儿,有一口小泉。
小泉很小,只是脸盆大一个窝儿。小泉水很少,一次只能起几瓢水,等一会儿可以再起点儿。
窑的下面是一条小沟,南面是一个山坡。有一条小径可以斜着下去,过到沟那边坡地里。
坡上种着苹果树。
树不大,地里种着红薯。
再往西就是洋槐树坡。洋槐树也算成了材,村里盖教室盖翻砂厂,好像用的就是那椽子。尽管看得再严,仍然有许多人到那里偷着砍家什把儿。打这孔土窑,就是为了保护这些苹果树和槐树的。

窑里住着两个老人。
一个曾是老志願军战士,叫李发祥,在家族里我得称他叫伯。到过朝鲜。人很老实,也没老婆孩子。当年转业时,部队曾奖给他一匹骡子,后来交到生产队了。每逢过年的时候,他都要穿上当年当志願军时的棉军装,戴上棉军帽,胸前还戴有三两枚纪念章。怪叫人羡慕哩!
另一个叫石改法。因为他解放前在国民党队伍里干过排长,大家又都叫他石排长。过去可能也没有什么恶跡,也没有受到政府管制,和一般社员一样看待。
他倒是有一个老婆,也有个闺女。后来老婆离婚了,闺女出嫁了,只剩下他一人,村里就派他到山上护林。
这石排长,个子高,腰也粗,脸也白净,多少有点白发。立在那,很威武,不像是排长,倒像是一个师长!
他声音很宏亮,整天乐哈哈的,见人先笑后搭腔。
这两个人,在窑里吃,在窑里住。石排长干净,法祥伯不大干净,吃不到一起,各做各吃。
石排长爱端到窖里吃,发祥伯爱坐在锅头前吃。
虽然不是一路人,也不吵不闹,相处也算不错!
他俩白天到对面山坡干活,夜里在窑里睡觉。
有一年,天最冷那几天,我曾随着两个干部夜巡护树。那风又大又冷,刮得人直跌倒!我们转到山上以后,曾到窑里避风取暖。
大冷的天,石排长曾穿衣起来,给我们三人烧面条喝!
到一九八一年散了集体以后,土地分给了个人。老百姓嫌树老歇地,今天损一棵,明天损一棵。
到八五年,政府号召“退林还田"。只几天时间,山上树木就一扫二光了!
窑里早就不住人了,也不知什么时候窑也塌了,也不知谁把它平成了地,早就没有任何痕迹了。
只有山沟仍在,依然苍翠!
20211208于尹屯

作者简介:老料姜,原名李顺堂,网名料姜石,料姜,老料姜。一九五O年三月出生于洛阳市高新区丰李镇尹屯村,中学退休教师,书法爱好者。并爱好文学,摄影等。近年经常有书法作品和短文发表在《灵秀师苑风》,《爱我宜阳》,《昌谷驿站》,《洛阳都市头条》,《京津冀头条》等各种网络平台上。


